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连地区新建居住建筑气密性实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压差法对大连地区新建居住建筑的气密性进行了实测,并采用红外热像仪进行了空气渗漏点检测;对国内外建筑气密性评价指标进行了整理,将测试结果与德国建筑节能标准中的气密性限值及国外近期气密性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参考德国节能标准中关于建筑气密性与通风方式的相关规定,讨论了被测居住建筑采用机械通风系统、热回收系统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近零能耗建筑对气密性有较高要求,良好的气密性可以降低无组织渗风导致的冷、热负荷,避免湿气侵入造成的建筑发霉、结露和损坏,减少室外不良因素对室内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对夏热冬暖地区近零能耗建筑气密性要求尚不明确。本文以夏热冬暖地区典型近零能耗居住建筑为研究对象,确定了建筑气密性(50 Pa)与常压下空气渗透换气次数的转换方法,计算了得到不同气密性等级对应的年平均空气渗透换气次数(常压)。并在TRNSYS能耗模拟平台建立了典型建筑模型,模拟计算了气密性对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室内热湿环境和空调通风能耗的影响。最后以营造更加节能和热湿舒适的室内环境为目标,建议自然通风策略下建筑气密性N50≤3. 0 h-1,机械通风策略下建筑气密性N50≤1. 0 h-1。  相似文献   

3.
以哈尔滨、北京、上海三个地区为例,分析了提高建筑气密性对供暖能耗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严寒和寒冷地区,提高建筑气密性能有效减少渗风带来的供暖能耗,但当建筑气密性过高时,需要采用机械通风保证室内通风设计要求,风机能耗随着通风量增大而增大;在夏热冬冷地区,提高建筑气密性同时需要采用机械通风,增加了风机能耗,总能耗增加.采用机械通风的同时,对排风进行热回收可以减少供暖能耗,在严寒和寒冷地区节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修编背景,归纳总结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的居住模式。结合夏热冬冷地区东、西区城市室外空气热湿状态变化的分析,详细探讨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暖通空调季节的通风、除湿、空调和供暖运行调节。从运行调节思考暖通空调节能设计,总结了不同季节暖通空调节能设计的要点。  相似文献   

5.
分别按照德国被动式房屋设计标准与我国北京节能居住建筑设计标准,在相同的室内环境参数、不同的通风模式及围护结构设置下建立模型,利用DeST软件对其进行全年逐时动态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在建筑暖通空调能耗需求方面,被动式房屋与节能居住建筑相比,冬季节能潜力巨大,考虑热回收技术后,节能率为94.5%,全年综合节能率为60%。  相似文献   

6.
钟珂  王琦  亢燕铭 《暖通空调》2004,34(12):70-73
对夏热冬冷地区非供暖居住建筑冬季室内环境参数进行了实测,结果表明这类建筑冬季室内约80%的时间达不到人体健康要求的最低温度,明显具有不同于集中供暖地区建筑的室内热环境特征,且房间气密性和朝向对室内温度影响较小。分析了不同气密性房间供暖能耗的构成和不同供暖方式的节能效果,指出房间气密性是夏热冬冷地区选择供暖方式和设备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静 《低温建筑技术》2009,31(6):108-109
分析了夏热冬冷地区的环境气候和居住建筑能耗特征,从居住区规划与设计、建筑围护结构、采暖、通风与空调节能等方面指出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的节能措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对环保节能的要求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提高,各种节能建筑、高档建筑、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对幕墙门窗系统的水密性、气密性、抗风压性能和节能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幕墙门窗系统的配套胶条也向着多样化、高精度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长江流域居住建筑节能思路及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长江流域的气候特征和居住建筑节能的必要性,以及当前该地区实施的热环境和节能标准,提出具体的适宜长江流域居住建筑节能的基本技术路线;建议长江流域宜确定两个不同等级(舒适性和可居住性)的居住建筑热环境质量保障标准,提出满足该标准的调节阳光、改进通风、隔热防潮、户为单元、温湿分控等适宜长江流域居住建筑的节能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门窗》2019,(15)
本文首先从等角度入手,对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合理开窗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其后,围绕提升外窗气密性等级、做好外窗材质选择两个方面,提出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冬季节能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11.
通风是一种节能、健康的室内环境营造方式,但是通风工况下室内热湿环境指标的研究尚不完善。在研究现行热舒适评价标准和居住建筑相关设计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对通风条件下热舒适指标的计算分析,建立了通风条件下居住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指标,完善了居住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2.
建筑外窗节能的问题与技术措施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建华 《工业建筑》2006,36(1):8-10,13
建筑外窗的传热系数大,气密性差,是建筑能耗的重点部位。提出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必须重视外窗设计,考虑外窗的采光、通风、保温和节能的综合效果,大力推广和使用节能效果好的材料和窗型,加强窗户的施工管理,提高外窗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章文杰  郝斌  刘珊  程杰 《暖通空调》2015,(2):93-97,92
被动房技术对建筑围护结构的高要求提升了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和整体气密性,有效减少了围护结构的热传导和室内外空气渗透引起的冷热量损失,但为了满足室内卫生和舒适要求,需要有组织的通风空调方式,新风的处理和输配能耗突出。根据被动房技术参数要求及国内相关标准建立了对比模型,对北京地区某居住建筑不同新风量时的冷热负荷及通风空调系统能耗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采取30m3/(人·h)的最小新风量时,被动房冬季最大负荷为22W/m2,夏季最大负荷为55W/m2左右,其中新风负荷分别占63.8%和34.2%;采用排风全热回收装置存在一定的能源效益,使得被动房全年供暖空调能耗为22.66kW·h/(m2·a),比按照现行北京节能标准设计的居住建筑节能7%左右。  相似文献   

14.
依据德国被动房研究所(PHI)提出的被动式节能改造(EnerPHit)标准,对天津地区某既有居住建筑的被动式节能改造效果进行计算分析。介绍被动式节能改造标准(满足能源需求标准、建筑部件标准二者之一,即认为符合被动房节能要求)与被动房规划设计软件(PHPP)计算原理。该既有居住建筑的被动式节能改造涉及改善围护结构绝热性能、加强气密性、新增新风机组。改造效果不满足能源需求标准,供暖需求、一次能源需求满足限值要求,制冷需求超标;改造效果满足建筑部件标准。被动式节能改造后该既有居住建筑符合被动房节能要求。  相似文献   

15.
张抗  沈致和 《山西建筑》2009,35(33):239-241
依据《合肥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规定的经济保温层厚度,采用DeST-h动态负荷分析软件,计算合肥市某住宅建筑外墙的不同保温层厚度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得出具体建筑的最佳保温层厚度,同时,分析了不同通风模式下房间的基础室温和建筑能耗,得出该地区在空调季不同月份的最佳通风方案。  相似文献   

16.
徐强  潘黎 《住宅产业》2013,(5):65-67
随着上海市居住建筑面积的不断增长,上海市居民用能强度的不断增大,国家的节能减排目标的趋于严格,居住建筑的节能紧迫性越来越明显。上海目前采用的节能技术路线是沿用寒冷以及严寒地区,已产生明显的不适应性。本研究针对上海地区的夏热冬冷气候特点、居民的间歇式用能模式,以如何显化节能效益为出发点,从内外保温形式、隔热涂料、遮阳以及门窗气密性的角度对技术路线进行探讨,最终形成隔热为主兼顾保温的具有气候适应性的居住建筑节能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7.
近日,记者从2012天津绿色建筑与绿色选材论坛上获悉,天津市将调整居住建筑四步节能标准。这次调整将依据天津市的气候特点,在原居住建筑三步节能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对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电气设备与照明的节能技术标准进行调整,特别强调对太阳能的利用。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既有居住建筑量大面广,大多为非节能建筑,迫切需要进行节能改造。本文从上海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现状、节能改造技术、节能改造模式等方面探讨了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综合改造模式,并进行了实例分析,总结实践经验,切实推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推广。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处于建筑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发展绿色建筑,实现低能耗建筑目标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而为了提高高层住宅建筑设计节能性,本文以A项目为例,通过介绍A项目目前的工程情况,结合高层住宅节能设计原理和基本设计方法,分析了当前A项目住宅的维护结构、体形系数、综合太阳得热系数、总体热工性能。根据研究结果可以知道,除了有效通风换气面积不满足标准,窗墙比、可见光透射比、屋顶构造、外墙构造、外窗热工、隔热检查、非中空窗面积比、外窗气密性、幕墙气密性均满足标准。综合来看,比较符合总体需求。  相似文献   

20.
以贵阳地区为例,采用Fluent软件对贵州省居住建筑外掠墙体通风冷却措施进行数值模拟,通过计算得出不同送风温度和送风速度下满足有效通风所需要的时间,从而分析外掠墙体通风措施的有效性及其节能效果。结果表明:相同冷却效果下,与使用空调所产生的能耗相比,贵阳地区采取该措施的节能率高达6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