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9 毫秒
1.
王国安 《建筑结构》2022,52(1):127-132,126
探讨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关于高层建筑基础埋置深度的规定存在的问题。指出基础埋置深度不仅仅与建筑的高度有关,还应与建筑的体型、高宽比、地基土质、风荷载、地震设防烈度等有关;当高层建筑基础埋置深度不满足上述规范的要求时,应验算抗倾覆稳定性和抗滑移稳定性,并采取可靠的抗倾覆和抗滑移措施;当高层建筑基底零应力区范围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的要求时,抗倾覆稳定性具有足够的安全储备。最后建议对基础埋置深度不宜作硬性规定,而宜根据各种实际情况来具体考虑。  相似文献   

2.
易文新 《中外建筑》2013,(7):174-175
高层建筑上部荷载大,基础埋置深度也较深,地下室的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与造价。本文从地下室工程的结构模型人手,针对其特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主要从基础埋置深度、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回填土的约束作用及地下室的荷载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并就设计过程中地下室的抗震等级、外墙、剪力墙、框架柱、顶板、回填土及抗裂措施等问题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1 高层建筑基础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基础工程约占建筑物土建总造价的20~30%,占总工期的30~40%左右.高层建筑基础施工有如下特殊性: (1)基础埋置较深.根据<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规定,基础埋置深度,天然地基时应为建筑高度的1/12;桩基时应为建筑高度的1/15,桩长不计在埋置深度以内.且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高层建筑一般将地下室建成三~四层,深达20多m,所以深基础工程已成为建造高层建筑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苏里明 《门窗》2013,(8):219+222
高层建筑上部荷载大,基础埋置深度也较深,地下室的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与造价。本文从根据十几年所设计或者经历的地下室工程入手,针对其特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主要从基础沉降差、地下室抗浮、地下室基础的统一及地下室的边桩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提供给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5.
普高建筑上部荷载大基础埋置深度也比深,地下室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与造价。本文从地下室按其使用功能部分为设备,人防,停车道三类对高层建筑地下室设计中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几个见解。  相似文献   

6.
周利军 《四川建材》2011,37(4):92-93
本文作者结合实例,针对高层建筑浅岩地基设计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指出当基础埋置深度满足稳定性要求时,岩石地基上采用浅基础是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7.
高层建筑是否存在倾覆问题,实际上归结为以下因素:高层建筑的高宽比、高层建筑所受水平力的大小、高层建筑的埋置深度和其所在的地质情况。根据高层建筑抗倾覆的定义,分析了上述因素对高层建筑倾覆的影响,分析结果认为:高层建筑抗倾覆问题,应根据倾覆的原理进行验算和设计,不能仅仅根据埋置深度大小判别高层建筑是否符合抗倾覆的要求,还应综合考虑其他相关因缘;高层建筑抗倾覆验算,其水平力应考虑风荷载、小震下的地震作用和大震下的地震作用等。  相似文献   

8.
采用ANSYS软件建立考虑群体效应影响的三维高层建筑的有限元模型。模型采用软土地基,上部建筑群为三栋框架剪力墙结构。研究土性、上部结构刚度、基础埋深和地震波等参数对结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动力特性和动力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性的变化,SSSI体系的动力响应也会发生变化;上部结构刚度较大时,群体效应对体系的影响较显著;基础埋置深度的增大会削弱体系的动力反应;不同地震波激励下体系的动力响应不同。  相似文献   

9.
周宗勇 《山西建筑》2007,33(24):97-99
通过工程实例,对建造在浅岩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地基基础选型与设计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指出当基础埋置深度满足稳定性要求时,岩石地基上采用浅基础是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大型的高层建筑在城市中大量涌现,为了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建筑基础必须满足地下埋深嵌固的要求.建筑高度越高.其埋置深度也就越深。本文作者结合工程实例,对深基坑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廖瑛  伍凯 《工业建筑》2012,42(2):82-86
鉴于足够的嵌固深度对于保证悬臂式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至关重要,而基坑稳定性问题又是一个模糊随机事件,其中兼有随机性特点和模糊性特点,故而基于模糊概率理论研究了嵌固深度的优化分析方法,实例的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嵌固深度的加大,基坑发生失稳破坏的模糊概率减小,从而为达到基坑安全性及经济性的双重目标,确定合理的支护结构嵌固深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何宇  曹净  马跃  田林 《工业建筑》2012,(Z1):420-423
以狭长型内支撑深基坑为研究对象,基于狭长型深基坑的空间效应和外力效应,在不同的围护结构嵌固深度下因素下,研究其整体稳定性计算模型,提出工程上传统计算模型的不足及对其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上对基坑支护进行优化设计,最后通过有限元软件FLAC模拟验证了所提出的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狭长型深基坑,针对不同的嵌固深度在满足其他变形、稳定的要求下,选择合理的整体稳定性计算模型,能实现其设计的最大优化。  相似文献   

13.
根据拟建中的长江沉管隧道竖井场址的地质情况及其设计参数,推导了大型竖井一侧进行深开挖时竖井稳定性的模型试验相似关系.通过模型试验,获得了不同基础埋深和水位变化时,竖井倾斜、位移、沉降、土压力等关系数据.分析研究了竖井的不同基础埋深对稳定性影响,试验成果解决了大型深埋竖井一侧要进行深开挖时的有关设计难题,亦可为地下深埋结构一侧大开挖时的设计和稳定性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章杨松  陈新民 《岩土工程学报》2006,28(11):1952-1957
探讨了强度参数折减二维有限元方法在深基坑工程中具多支撑挡土结构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分析了挡土结构不同嵌固深度和支点条件对稳定性的影响,并与简单圆弧滑动条分法和毕肖普法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支点条件和桩墙嵌固深度对支护边坡稳定性有着同样重要的影响,证实了强度参数折减有限元法的合理有效性,且该方法能方便合理地考虑支点条件和桩墙嵌固深度对支护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为支点设定和桩墙嵌固深度的确定提供了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坑支护结构的嵌固深度既是基坑坑底抗隆起稳定性的需要,也是保证支护结构具有足够的抗倾覆稳定性的需要,基于规范设计方法,分析了弹性法、圆弧滑动法、考虑横撑力的圆弧滑动法和规范经验法等方法确定嵌固深度的差异;从考虑地基土性能的离散性出发,给出了嵌固深度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16.
 针对兰州地铁1号线下穿黄河段盾构法隧道的最小覆土厚度问题,基于高压富水弱胶结砂卵石地层特性,分别提出由盾构掘削面稳定性与盾尾后方隧道抗浮稳定性决定的最小覆土厚度的修正算法,明确盾尾后方隧道受到的总浮力可以归纳为因浆液包裹产生的静态上浮力,以及地层应力引起的竖向不平衡力对应的动态上浮力,计算发现隧道抗浮稳定性要求的最小覆土厚度明显大于1.0 D(D为隧道直径),《地铁设计规范》(GB50517-2003)提出一般不宜小于1.0 D的最小覆土厚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考虑隧址附近既有桥墩影响条件下,得出考虑冲刷要求的隧道最小覆土厚度方案是安全可行的,同时明确既有构筑物局部冲刷对新建构筑物的影响。研究结论可为盾构法隧道浅覆土穿越江河的稳定性控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对海底长距离、高水压、大直径盾构隧道纵向稳定性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工程实体对航道疏浚这一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合航道疏浚的特点、工艺和工序,选取纵向长2.4km的大型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研究了航道疏浚深度、疏浚工序及回淤厚度等因素对结构纵向变形、受力的影响程度,初步得到了航道疏浚深度对隧道结构稳定性的控制作用。同时,给出了疏浚深度与结构变形、受力的非线性关系,即航道疏浚深度超过7m后隧道纵向变形趋势明显;提出了疏浚控制深度的指标,疏浚规划方案宜进行优化。最后,探讨了盾构隧道结构和周边地层的加固方案,以保证结构稳定性。初步研究结果对于海底盾构隧道前期规划、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相关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8.
侯向 《山西建筑》2014,(24):64-65
指出基坑的稳定性分析是基坑工程的重要环节,支护桩的嵌固深度对基坑变形有较大影响,通过基坑支护桩嵌固深度的变化对基坑稳定性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确定了支护桩的合理嵌固深度,对基坑支护设计及实际施工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围岩稳定分析及支护设计   总被引:9,自引:9,他引:9  
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地处高山峡谷地区,埋深大、洞线长,高地应力、高外水压力问题突出。按照围岩是地下工程中主要的承载结构这一设计思想,应用弹塑性有限元法分析了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开挖及支护过程中围岩的变形规律与特征、围岩应力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塑性区范围,比较研究了不同渗控方案对隧洞围岩和衬砌的工作状态的影响,得出了一些对高地下水位条件深埋引水隧洞的支护设计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周鑫 《山西建筑》2010,36(26):315-316
结合某大桥人工挖孔桩施工中实际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相符的工程实例,通过对比计算,确定出嵌入岩层的互层深度,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确定基桩终孔标高,以期控制桩基终孔质量,保证桥梁结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