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结合农村调研实录和新村规划实践,剖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传统村落乡土聚落空间大环境与农居空间小环境的互动规律,分析传统村落乡土聚落空间整体格局功能利弊,探讨其生成定位与互动选择。一、传统村落乡土聚落空间与农居空间在传统村落乡土原生态环境里,个体农居的农居本体空间与其所承载的乡土传统文化资源衍生空间,构成农居空间小环境,乡土聚落中的农居空间小环境之间互动,农居空间小环境与乡土原生态环境互动,最终形成整个传统村落乡土  相似文献   

2.
我国各地乡土聚落是非常宝贵的历史遗存,凝聚了中华民族优秀居住文化,在急速地城市化背景下面却临困境。文章论述了乡土聚落与地域文化的内涵,分析了影响乡土聚落的条件因素,分别从我国各地的代表性的乡土聚落逐步展开,探讨其居住文化特点。提倡在进行乡土聚落景观保护与更新基础上,实现传统居住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着眼于低碳生活景观在城市与乡村的差异性,深入剖析了低碳型景观在西南传统乡土聚落中的表现形式与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西南传统乡土聚落中的低碳性和传统性问题进行了思想、历史、技术、材料及居民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传统乡土聚落中的低碳性与传统性呈现显著相关,因此科学保护与正确引导西南传统乡土聚落中的低碳型景观,可以作为乡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传统文化景观保护的有效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传承和实践     
正乡土建筑,是民间自发的传统风土建筑,具有浓厚的民间与民族气息。而传统聚落是由一定范围的乡土建筑与居住者共同形成的生活场。随着时间的变化,村落与建筑也在不断地演变。乡土建筑是乡土性在其岁月流逝中乡土精神和本土文化的外在显现,而乡土聚落则是地区精神与文化的载体。因此乡土建筑与聚落的保护传承和实践利用对于保持我国建筑文化的多样性和文脉的延续至关重要。本期的主题为传承和实践。内容包含传统聚落的保护,更新与文  相似文献   

5.
传统聚落形成机制研究框架——以云南滇西北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倩 《华中建筑》2010,28(5):166-168
基于乡土聚落在建筑和规划等方面所具有的显著文化特色和民族理念,笔者对我国乡土聚落的研究现状做了一个梳理,并简析了云南乡土聚落的研究历程。云南滇西北地区因其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民族文化,使部分传统乡土聚落保持了原始的聚落形态,系统研究聚落的形成机制问题,必然对聚落的演变、发展以及中国当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位于渭河流域的关中地区是中国传统农耕聚落的发源地之一,见证了中国传统农耕聚落发生、发展、更替的演进过程。现时语境下,传统农耕聚落被"现代性"蚕食、消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本文从本土视角探讨关中乡土聚落的演进规律,分析其空间变化特点,认为"价值重构"是传统农耕村落适应性生存的必然路径,其核心在于价值观的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乡土聚落空间不断演变的过程中,从人居学视角保存乡土、聚落的空间关系,以及乡村空间变迁中的乡土性、乡村行为活动、生活方式;从时间维度探求传统乡村聚落对现代乡村空间形态的演变,寻找乡村空间元素,探索乡村空间设计方法,实现传统乡村空间的保护与重构。  相似文献   

8.
《新建筑》2020,(3)
一般认为聚落是人类因聚居而形成的基本单位,是一定人群聚集而居的地域。然而传统聚落实际上不仅是乡土社会的物质形态,也是传统社会关系的伦理表达,因此研究聚落离不开对其进行体系化的探讨。黑格尔认为:哲学若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体系不仅是一个严密的逻辑结构,同时展现为有机的逻辑过程。文章由传统聚落本体出发,解析其逻辑起点与基本命题,旨在为聚落的体系化研究奠定相关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从生态适应性看徽州传统聚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着重讨论传统社会背景下徽州乡土聚落生态适应性的种种特点。并指出良好的生态适应机制是聚落系统获得生态平衡的基本保证,也是当今时代传统聚落更新与发展的必然出路。  相似文献   

10.
许建和  严钧  徐海燕 《建筑学报》2015,1(2):102-105
基于土地资源条件,以湘南地区乡土聚落为例,通过对乡土聚落尺度的统计分析,从湘南乡土聚落选址与土地资源响应关系的角度对其选址类型与空间特征进行了探讨,揭示了湘南乡土聚落选址与其土地资源环境的因适性,以期为当前湘南乡村规划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