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城市空间意象的句法表达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朱庆  王静文  李渊 《华中建筑》2005,23(4):77-81
通过对城市意象理论与空间句法原理的简要叙述与比较,揭示出两者之间内在必然的关联,提出城市空间意象的句法表达新方法,指出句法之轴线(axial line)与视域(isovists)是适宜的空间元素描述符,并分别从凯文·林奇城市空间意象五元素之道路、节点、区域、标志、边界的句法表达进行详尽论述。为证实空间句法提供了更客观和高效的意象研究方法,而且对凯文·林奇方法补充的是,句法通过其轴线与视域的关联,可进一步揭示城市意象五元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以演进中的北京城市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句法并结合传统的统计与比较分析方法对北京城市空间及功能模式在不同年代的演变进行系统定量分析和比较研究.通过句法之空间分析方法对不同年代北京城市空间形态和结构逻辑的理解与模拟来尝试把握北京城市空间,相应结合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相关信息分析,应用空间句法之相关等理论,揭示北京城市空间模式系统的内在运行机制以及其城市功能模式演变的本质规律.这里空间句法将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表现、描述与评测城市空间结构与模式的方法,可利用一系列变量客观评定城市空间的特征,并将其与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要素等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3.
王磊  朱晓天  吴一强 《四川建筑》2010,30(5):38-39,41
徐州市在《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年-2020年)》中提出了"双核心、五组团"的空间形态构想,文中运用空间句法理论中的重要参数—集成度对徐州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中的城市路网进行拓扑分析,进而得到徐州整个城市的集成度轴线分析图,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发现其城市的内在动力机制,并运用城市自组织生长理论对城市的自组织性进行分析,寻求自组织与他组织的调和,最后提出优化方案。用以促进城市的健康与可持续性建设。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英国的两个城市设计项目为例——新城区的大规模开发设计和旧城更新的总体规划,阐释空间句法理论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空间句法基于对空间结构与社会活动本质联系的理解,对原设计方案进行理性的分析,最终提出截然不同的空间结构排布。本文通过对案例设计背景、方案评价及修改过程的描述,力图为中国大规模的城市设计提供运作机制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熊雪君 《城市建筑》2022,(2):126-130
本文通过对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进行解读,以及对空间句法"组构"理论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在理论根源和实际效用上存在必然的联系.尤其是运用在现代商业综合体空间的分析中时,空间句法提供了更为客观和高效的意象研究方法,通过量化的轴线与视域方式对城市意象理论进行了补充说明.本文以上海浦东正大广场为分析案例,对这两种理论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吴成鹏 《山西建筑》2010,36(25):48-49
简述了空间句法的基本理念及所涉及的主要计算变量,重点运用空间句法以定量的形式分析了武汉市鲁巷广场周围约11 km2范围内的城市空间形态,得出了鲁巷片区城市空间形态发展趋势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空间句法的基本理论、数理模型、分析方法、应用软件,对空间句法在城市路网现状分析,规划方案评价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试验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詹庆明  徐涛  周俊 《华中建筑》2010,28(4):7-10
结合GIS技术,该文提出综合分形理论和空间句法,对不断演变的城市空间形态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通过计算不同时期城市建设用地分维数,对城市空间外部形态特征和拓展方式进行分析;利用空间句法解构城市空间网络,分析其内部结构的演进规律;最后,以福州市为例进行实例论证。  相似文献   

9.
空间句法在城市形态的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通过对句法轴线集成度、集成核和智能度等参数值的定量分析,可总结出城市形态发展及演变的特征,准确判定城市空间拓展的方向,从而为城市建设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依据.运用空间句法,对徐州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和演变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60年~2009年,徐州城市空间形态扩张速度较快、强...  相似文献   

10.
城市空间之复杂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滔 《世界建筑》2007,(8):92-95
城市空间的复杂性来自于我们认知与体验城市的双重性,我们感知局部空间的同时又需要从整体的角度理解城市,借用空间句法的理论与方法,本文从空间网络的角度定量地研究城市空间。揭示了其拓扑。几何与分形特征,它们对应于我们不同的生活与出行方式。同时,不同等级的城市区域或者场所具有模糊的边界,它们的形成更多地取决于整体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1.
李巍  卢学伟 《山西建筑》2011,37(30):15-17
通过对城市经济和城市问题的研究,分析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以大连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为例,提出地下空间布局及规划利用的探索方式和规划原则,以期指导城市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2.
黄琦 《城市建筑》2013,(12):13-13,17
城市通俗的说是一种聚落形态。我国经济飞速增长,城市人口也迅速增加。城市人口增多,建筑群越来越密集,城市的开发受到成本和空间的限制。如何合理的规划城市区域,开放城市空间是城市建设者主要思考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城市空间容量严重不足、各种矛盾迅速激化、城市土地急剧升值,城市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广州等众多国内城市的地下空间已进入大规模开发期,但目前缺乏地下空间规划,已开发的部分地下空间使用功能及内部布局不尽合理,尤其是重点地区的地下空间未能得到很好利用。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经验,总结对广州的启示,并以广州宏城广场周边地区为例对城市重点地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规划进行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的下一轮发展机遇将是以宜居为主体,创新为基础,包容为条件下进行的变革。地下空间在这一城市转型关键时期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城市地下空间的实施和建设可以带动土地集约开发与价值提升,打造宜居、高效、低碳、便捷的现代城市模式,建设经济、环境、社会立体共存、相互包容的城市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系统。本文对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促进整体宜居环境发展进行研究。以杭州临平新城地下空间规划为实践基础,构建地上地下一体化发展的城市宜居空间。  相似文献   

15.
秉承"哲学为基础、科学理论为依据、技术为手段"的评价等级体系,在自然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共存的生态价值认知范式下,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构建以内、外绩效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空间绩效评价体系和内、外绩效协调度模型,以及绩效发展强度模型,并在GIS技术支撑下实现量化结果的空间化表达。实例证明可得到城市生态空间绩效与协调性的数量结构特征与时空变化特点,可识别高效的生态空间格局、定位低效空间,能从数量分布与空间分布方面更全面地了解城市生态空间的质量,协助判断城市发展的趋势。以期为城市评价工作提供新的视角,为城市生态空间质量的监督、监测提供一种可更新、可视化的时空量化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现代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与运用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随着经济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文章着重介绍了现代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思想以及在上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和大量污染物排放,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土壤、生态系统乃至人类的健康.城市绿地土壤在促进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及人类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梳理了以下3个方面内容:1)城市绿地的兴起与分类;2)城市绿地土壤质量的内涵与评价;3...  相似文献   

18.
甘伟  邱岚 《中外建筑》2011,(9):90-93
目前,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正在大规模、高速度地进行中,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城市面貌环境焕然一新。但也有不少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由于在改造过程中受观念、认识、管理和市场经济规律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城市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大拆大建的建设活动给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带来了极大冲击,使城市公共空间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分离。本文以鲁巷广场及其周边环境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及访谈等多种形式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心里行为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总结出相关的观点和提出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19.
论休闲经济与城市休闲空间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休闲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多样的休闲活动使休闲经济得以产生,这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推动了城市休闲空间的发展。同时,城市休闲空间又为人们休闲活动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并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文章通过对休闲经济的产生及其本质的探讨,剖析了休闲经济与城市休闲空间的互动影响,提出了城市休闲空间的综合性与集中化、体验性与人性化、健康性与生态化以及文化性与特色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转型期上海城市空间重构的动力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转型期间.上海城市空间重构主要表现在郊区化、城市土地利用优化.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新城市空间浮现、公共空间失落、历史文化街区消亡等方面。影响上海城市空间重构的动力主体是政府、企业、个人。政府通过制度和政策经营城市空间,企业通过市场实现对城市空间的组织,个人主要通过对居住空间选择等来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制度变迁、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居民活动共同驱动着上海城市空间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