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膨胀污泥沉降性能的恢复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前期已进行的污泥负荷对丝状菌污泥膨胀影响的研究基础上。对低污泥负荷下发生的污泥膨胀进行了污泥沉降性能恢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恢复高污泥负荷运行能使膨胀污泥的沉降性能得以恢复,而恢复时间及恢复速率与膨胀程度均呈正相关关系;溶解氧是影响膨胀污泥沉降性能恢复的重要因素,在溶解氧不足时提高污泥负荷不但不能使污泥膨胀得到控制。反而却加剧了污泥膨胀。  相似文献   

2.
海水盐度对二沉池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传统活性污泥法工艺研究了冲厕海水进入城市污水系统后,其盐度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比较明显,盐度有利于污泥沉降。随着盐度的提高,污泥的沉降性能越来越好,污泥容积指数逐渐降低,污泥出现膨胀的SVI临界点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3.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试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上流式厌氧污泥床产气强度的新概念,并建议以参数产气强度Vs≤8.82m3/m2·d和污泥负荷Lx≤0.44kgCOD/kgVSS.d作为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工艺设计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A~2/O工艺的污泥膨胀及污泥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丝状菌污泥膨胀是制约活性污泥工艺发展的重大难题之一,在同步脱氮除磷系统中更容易发生。以城市污水厂中最常采用的A^2/O同步脱氮除磷工艺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该工艺中可能出现的丝状茵污泥膨胀及其诱因,并研究了膨胀污泥的特性。结果表明,若运行不当,A^2/O工艺也可能发生丝状菌污泥膨胀;单纯提高好氧区的DO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污泥的沉淀特性,而增大好氧区的有机负荷对控制污泥膨胀更为重要。沉淀性能良好的污泥粒径分布范围较广,在15μm和50μm附近也有部分分布,且大多为球菌;膨胀污泥的粒径大多在10μm以下,绝大多数为丝状菌,只有少量球菌被包埋在丝状菌内部。  相似文献   

5.
膜生物反应器污泥培养过程中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膜生物反应器污泥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丝状菌污泥膨胀现象,分析了发生污泥膨胀的原因,认为是反应器中低污泥负荷和低溶解氧浓度共同作用所致.通过提高污泥负荷[>0.25 gCOD/(gSS·d)]和溶解氧浓度(DO>2.0 mg/L),可使污泥沉降性能得到恢复,但历时较长(需30 d左右);而在提高污泥负荷和DO浓度的基础上,向反应器中通入少量的臭氧(0.02 g/gSS)可使污泥沉降性能得到快速恢复(仅需10 d左右).在控制污泥膨胀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未对膜生物反应器去除COD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的污泥膨胀控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试验探讨了污泥膨胀对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IMBR)运行效果的影响及发生污泥膨胀的原因。结果表明,引起污泥膨胀的主要原因是BOD负荷变化过于剧烈以及由此导致的DO不足和pH值急剧下降;污泥膨胀会加剧膜污染,并导致NH3 -N去除率下降,但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影响不大;通过调整BOD负荷变化速率、提高混合液中的溶解氧含量,可使污泥膨胀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
纯氧曝气系统污泥膨胀原因及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天津石化供排水厂纯氧曝气系统污泥膨胀前后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认为长时间低负荷运行后受到冲击、污泥老化、二沉池局部缺氧是导致污泥膨胀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基于污泥转移的SBR工艺中,主反应器在长期低有机负荷[0.1~0.2 kgCOD/(kgMLSS.d)]运行和长泥龄(20 d)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污泥膨胀,SVI值高达303 mL/g。通过提高主反应区污泥负荷至0.4~1.3 kgCOD/(kgMLSS.d),污泥膨胀未能得到控制,污泥沉降性能反而进一步恶化,SVI值增至330 mL/g,并且出现跑泥现象。改变进水模式为静态进水,主反应器可在短时间内产生相对较高的底物浓度梯度,污泥膨胀得以控制,污泥沉降性能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污泥膨胀问题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着重探讨SBR系统中污泥膨胀现象的控制方法与措施,并在理论上阐述了菌胶团与丝状菌的生理与动力学特性,对其与污泥膨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合论述了低溶解氧污泥微膨胀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污泥微膨胀的理论基础,在实际污水处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污泥微膨胀受影响的因素。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低溶解氧污泥微膨胀方法在我国的应用,包括在低负荷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去除率;间歇式循环上流污泥床中的应用;对单类型丝状菌Type 0092菌种的微膨胀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丝状菌污泥膨胀是影响活性污泥法高效、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采用A/O生物除磷工艺中试装置处理实际生活污水,分析了污泥膨胀发生的原因及恢复系统性能的方法。结果显示,长期曝气不均匀是导致丝状菌污泥膨胀的重要原因,通过调控系统运行参数可以有效控制由低DO值或者高负荷引起的丝状菌污泥膨胀。当发生污泥膨胀后,首先降低负荷至0.45 kgCOD/(kgMLSS.d),调节回流比为83%,同时控制好氧池各段的DO分别为1.5、1.0、1.0 mg/L以淘汰丝状菌,在SVI值降至200 mL/g以下后继续降低回流比至53%,同时降低曝气量以形成1.0、0.5、0.5 mg/L的DO浓度梯度。采取上述调控措施后,SVI值由569.8 mL/g降至150 mL/g以下,污泥性状得以恢复;同时出水COD和TP分别在50、0.5 mg/L以下,去除率分别约为85%、95%。  相似文献   

12.
为了建立更加准确的膨胀活性污泥沉降性表征方法,筛选出5个反映污泥微观絮体结构的特征指标:絮体大小(SZ)、伸长性(ST)、密实性(CP)、规则性(RG)和丝状菌(FL),分析众多特征参数降维的可能性,建立丝状菌膨胀污泥絮体结构特征指标体系,以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探索膨胀污泥絮体结构特征指标与污泥容积指数(SVI)的关系,建立丝状菌膨胀污泥的SVI预测函数。结果表明,污泥絮体特征参数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进行降维。污泥絮体结构特征指标与丝状菌膨胀活性污泥的SVI之间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R2=0.779),据此建立了SVI预测模型,丝状菌膨胀污泥的SVI实测值与预测值呈现较强的线性相关性(R2=0.801),模型能较好地预测丝状菌污泥膨胀。  相似文献   

13.
好氧颗粒污泥发生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控制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SBR反应器内接种好氧颗粒污泥,经驯化后对人工模拟废水的处理效果良好。考察了培养过程中污泥形态的变化以及发生丝状菌污泥膨胀时反应器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探讨了丝状菌在污泥颗粒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控制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方法。结果表明,丝状菌污泥膨胀对COD的去除率有影响,但对去除NH3-N、TP的效果影响不大。通过增加反应器内的水力剪切力对控制丝状菌污泥膨胀有一定的效果,而减小C/N值,均衡进水中的营养可从根本上解决污泥膨胀问题。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的MLSS约为3 000 mg/L,沉降性能较好,SVI为77 mL/g;对COD、NH3-N、TP均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4.52%9、5%9、0%左右。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桐乡市城市污水处理厂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处理对策,对发生污泥膨胀时的水质特点、工况条件进行分析,认为此次丝状菌污泥膨胀主要是由于低污泥负荷率、低溶解氧引起的。通过调整泥龄、污泥负荷、DO等运行参数,投加NaClO溶液杀灭丝状菌等措施成功控制了此次污泥膨胀,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活性污泥法是采用最普遍的污水处理工艺,而丝状菌污泥膨胀则是该工艺污水运行中易发生、危害大的问题.介绍了近30 年来国际上关于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影响丝状菌污泥膨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Limited filamentous bulking has been proposed as a means to enhance floc size and make conditions more favorable for 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 (SND). Moreover a slightly heightened SVI is supposed to increase the removal of small particulates in the clarifier. Integrated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COD removal performance under limited filamentous bulking was investigated using a bench-scale plug-flow 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EBPR) reactor fed with raw domestic wastewater. Limited filamentous bulking in this study was mainly induced by low DO levels, while other influencing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filamentous bulking (F/M, nutrients, and wastewater characteristics) were not selective for filamentous bacteria. The optimum scenario for integrated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COD removal was achieved under limited filamentous bulking with an SVI level of 170-200 (associated with a DO of 1.0-1.5 mg/L). The removal efficiencies of COD, TP and NH4+-N were 90%, 97% and 92%, respectively. Under these conditions, the solid-liquid separation was practically not affected and sludge loss was never observed. A well-clarified effluent with marginal suspended solids was obtain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d the feasibility of limited filamentous bulking under low DO as a stimulation of 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 for enhancing nutrient removal and effluent quality in an EBPR process.  相似文献   

17.
高硫化物型污泥膨胀的形成机理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含硫酸根的高浓度工业废水在好氧曝气池中产生高硫化物型污泥膨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复合式生物反应器中,采用DO—pH控制法对高硫化物型污泥膨胀进行控制,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调整进水pH值来控制污泥膨胀的方法经济有效且简便易行。在缺氧条件下,将进水的pH值提高至7.5时,出水SVI值由834 mL/g降至200 mL/g;在微氧状态下,保持pH值为7.5,并将生物选择器调至DO=0.7~1.0 mg/L时,SVI值快速降至100 mL/g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