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建筑》2016,(3)
通过一次国际公益设计竞赛案例,以流浪猫国际公益设计大赛竞赛的指导思想开篇,剖析来自世界各地的19件优秀获奖作品。同时以"Stray Cat Sheiter"获奖作品为例,力图创造属于城市人和动物互动的公共空间中的微型空间,以此探索整合公共空间中各种群体关系的方式,以参与本次大赛的各国建筑师的微小的关注力量以及做出的尝试为起点,力所能及营造微型公共空间,呼吁职业人员关注自身的社会责任与道德使命,共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城市开发》2022,(2):74-76
"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坚持党建引领、重心下移、科技赋能,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国家提倡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背景和趋势下,物业服务企业在社区公共空间服务中积累的经验和能力,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服务,参与城市治理,助力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3.
参与式营造在乡村"非遗"保护实践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第三方的工作方式对参与式营造的完成质量具有独特影响。"摆灯阵"是河北省蔚县濒临失传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蔚县曹庄子村灯阵广场建设为例,通过以高校师生为主体的连续三年公益参与,实现了民俗活动全过程保留,帮助村民提升了对非遗的自信与自我维护能力。项目促进了村落公共空间品质改善和格局重构,重新定义了非遗活动空间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灯阵广场重建案例获得的乡村参与式营造工作经验对同类项目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编者按:近期国家在基层社区自治层面大力推行公益组织与共同体建设,以"微更新""乡村营造""公私合营"等方式在公共空间层面上落地。这种共同体的构建与公益组织第三方存在促进,也重新形成了公共领域,它是真正社会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公共领域的激发既是近来兴起的微更新、社区营造等实践的核心与重点,从理论上说,也是寻找资本主义机器中松动可能性的契机。本次讨论由七位在不同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中耕  相似文献   

5.
李嘉妍  阎瑾  王京 《城市规划》2019,43(11):128-134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乡村社区"相关术语成为社会各领域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围绕"公共空间"的主题研究也在业内广泛展开。基于我国相关理论文献研究,对乡村社区公共空间的缘起、概念、研究方法及理论、研究方向及动态进行梳理,发现当前研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理论创新性尚不完善,为此提出相应的思考:多学科融合,方法论创新;深入不同类型的乡村社区研究;重构公共空间考虑多方力量的协同参与;提升应用性发展理论等。  相似文献   

6.
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与人们日常活动息息相关,本应是城市最具活力的地方,目前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水平很低,难以应对减量提质的新时期城市发展诉求。本文试图引入城市治理理念,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参与协作的治理模式来充分表达和协调人们的多元诉求。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以"掌舵人"的身份,依托精细化、智能化的手段,注入多元文化要素,调和市场和社会力量,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和内涵,为城市注入活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公共空间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空间的社会维度对公共空间加以理论思考.探讨公共性和社会生活这些公共空问背后的本质存在和社会功能,论及在公共性概念由"官"向"民"转换的大趋势下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和市民参与的公共空间设计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城市私有公共空间是城市外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规划设计和建设监管过程中往往出现商业化、品质差、使用频率低等一系列问题。为了将私有公共空间纳入城市外部环境统筹考虑,以漳州港开发区为例分析城市开发区公共空间架构,梳理私有公共空间存在问题。探讨建立以"宏观把握、协同建设、公众参与"策略的私有公共空间建设管理方法,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性,提高私有公共空间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改变,民众对村落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更加多元化,参与村落空间设计的愿望与意识也更加强烈。在此背景下,以福建省福鼎市牛郎岗村空间规划提升为例,引入参与式设计理念,探讨公众参与村落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的要点、设计流程及优化设计策略,明确参与式设计在村落公共空间优化设计中的可行性和推广性。  相似文献   

10.
伍悦 《福建建筑》2010,(2):11-12
当代公共艺术出现了强调公众参与的趋势,从开放的私人艺术空间、到为反映公众文化艺术审美要求的特定公共领域——"与公众的互动"成为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策略。公共艺术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公共艺术反是映公共诉求的艺术,是无处不在的艺术,是依赖空间的艺术,是公众参与的艺术。同时当代公共艺术还体现出强烈的对公众与社会的关注,其社会功能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1.
王伟 《建筑与文化》2021,(5):137-138
城市表面、人的聚集和文化语境的结合形成一种城市介入,创建了能够激活公共空间并引导公众参与其中的动态平台,为想象力、自发性和社会互动提供机会,同时促进了城市自发性的自我完善和提升.文章首先辨析了城市化背景下公共空间的多重属性,进而着重探讨了公共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的实施机制、参与路径、概念工具以及价值判断.这一空间媒介作为一种实现对话和激发叙事的工具和机制,使人们能够参与空间生产,建立创造性的应变能力,以适应区域政治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重塑与空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四川建材》2017,(2):63-64
"IN公共文化场所"将是未来城市文化生活中的主要载体,它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与之有机融合的店家商场不论大小都可以扮演着公益者的角色,便利自己也惠及他人。使文化生活圈可以大大小小重叠着、功能却不重复着辐射整座城市,它需要公共文化部门、大小商家、民众共同参与构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扬州老城传统街区文化里公共空间提升改造为例,探讨如何通过社区行动规划手段实现社区利益攸关方高度参与,并调动潜在积极资源服务于传统街区公共空间逐步更新.  相似文献   

14.
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 ,分析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公益物品的特性 ,和开发使用中提供者、生产者和使用者的关系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进而提出了有效配置公共空间的竞争性制度安排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新加坡组屋中老年人广泛参与的公共空间——空甲板、"市场—小贩中心—咖啡店"、结构化社交空间、室外绿化空间,论述空间场所的特性及老年人使用状况,并结合具体案例进一步阐述说明,并分析其"软"环境的支持性,建立"个体—社会关联—场所建设"社区精神关联体。总结出针对"乐龄"人士的高密度邻里社区中开放包容社区精神的营造要点,为提升我国社区建设中空间和老年人的互动关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刘琳君 《华中建筑》2022,40(2):6-11
日本博物馆公共空间是日本贯彻终身教育制度的重要场所,也是"以人为中心"日常公共文化参与的重要平台.从类型学的角度,以图底关系分析为方法,对当代日本博物馆公共空间形态建构模式进行归纳,并结合数据统计对公共空间的设计特征进行总结,旨在提供一种"动态的"、可灵活应用的模式概念,对正在转型的中国博物馆提供建筑设计策略上的参考和...  相似文献   

17.
消费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及其理论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空间,是城市物质环境与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随着当代城市的发展模式由生产驱动向消费驱动的转型,"私有化、商品化、符号化"成为当今消费时代下城市公共空间的三大特点。这些深刻的变化引发了对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理论批判与质疑:不少研究者指出公共空间正日益成为"纯粹的消费场所",一方面,其为公众服务的社会功能已明显"失落"了;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指出当代公共空间仍然具备促进社会"融合"和提升公共生活"多元化"的能力,因此,公共空间并未失落,而是处于"演变"之中。总的来看,这些看似不一致的观点各自揭示了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真实的一面;因此,采取一种"兼收并蓄"的态度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认识消费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从而采取更切实有效的策略对公共空间进行设计与管理。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本文在解读"人居Ⅲ"关于公共空间及其应用的议程基础上,介绍了联合国人居署全球城市公共空间方案,并以中国首例"中国改善城市公共空间"——汉口租界区二曜路试点公共空间"Block by Block"项目为例,对社区参与公共空间设计,促进规划实施进行了初步探索,指出社区参与式城市规划和创新可视化平台对促进市民权利意识的成长,营造高品质公共[2]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存量发展与精细化设计的背景下,既有地下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城市活力营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不少既有地下公共空间环境使用状态不良及空间环境恶化等问题致使空间活力丧失。故将“活力提升”作为推动中心城区既有地下公共空间再生的目标,对活力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尝试。通过专家和公众参与的调研问卷,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中心城区既有地下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的初步研究,选取重庆3个中心城区既有地下公共空间作为案例进行活力评价体系的检测与反馈,反映当前关注度高、矛盾突出的中心城区既有的地下公共空间问题,为活力提升设计策略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0.
我们一直坚信"参与性、开放性、延续性"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要素,具备自然基底的滨水空间更加能为公众提供游览和逗留的开放场所,更是承载城市公共游憩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本项目中,设计师以改善场所的空间趣味性为核心目标,努力提升项目对市民的吸引力。以建筑"轻干预"与景观"重参与"为准则,通过建筑功能的新定义、景观环境的新塑造、漫游路径的新梳理,让场所变得更易于到达和停留,更具公共性、开放性、自然延续性,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城市生活体验,最终使这片曾被遗忘的公园滨水区的活力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