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淼 《建筑技艺》2012,(5):247-251
以旧材料纪念过去,同时又采用现代形式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不少评论将王澍获奖的原因归结于他较为特殊的学院身份或是少见的独特实践机会,也有评论认为"王澍的实践对中国没有普遍意义"……众多争议,让我们静下心来重新审视中国建筑的文化形态和历史责任。改革开放这三十年,市场要求建筑师解决飞速发展的城市化供求关系,王澍的建筑显然不是一个能用来广泛推广的建造方式,而他非常执着地这样去做了,可以说是对当下大规模低品质的批量建设所产生的社会问题的一个反抗。我觉得,这一点反抗的精神可能比他的作品获奖本身更重要!  相似文献   

2.
记者:请您介绍下改革开放三十年江苏省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的历程、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3.
建筑与环境共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飞跃时代,使具有三十余载教龄的我深感教育的历史重任。为人师者务必要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方能提高教育质量。 祖国改革开放的七彩年代,给了我们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良机,建筑界同仁得以在建筑创作海洋中畅泳。每一项创作都有五味,都会留下点遗憾,然而工作的总和是“满足”,因每项创作都实现了自己的一些新的设想,都属社会所接受并得到良好反响。 建筑及其环境鱼水相依,在我们的创作项目中尽力兼容。建筑环境有着极其广阔的创作天地。今天的建筑环境创作其难度大在于起点高,要使建筑环境具有特色,要自如地掌握建筑的使用功能,要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强化建筑环境的地方特性。建筑与环境创作同步容易接近这深度。 本文数则建筑环境实例是近十年来建筑环境创作的部分纪实,它是我们建筑与环境创作共生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门窗》2015,(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由此,对周围的环境也就更加的重视,这种重视表现在对建筑行业工程质量的关注比传统的关注度要高得多。对于建筑外墙来说,外墙防渗漏技术就是建筑工程中重要的环节。本文就当前建筑外墙防渗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提高建筑外墙防渗漏施工技术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为提高我国建筑外墙防渗漏施工技术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刘达维  王炳江 《建筑知识》2013,(12):137-137,146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建筑行业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随着建筑行业不断发展,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本文主要就建筑能耗的组成进行分析,探讨建筑节能设计的策略,以期能够提升节能建筑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今年,中国建筑防水行业迎来三十华诞。作为建材产业链中的一个小字辈,三十年来,建筑防水行业从萌芽到壮大,而今也有了自己的上市公司,还有数家正在运作上市。与中国改革开放相伴而生,中国建筑防水行业的发展也跟上了“中国速度”,从建材产业中异军突起,一呜惊人。众多防水企业早已不甘做“小弟”,他们要与那些建材“大佬”们一争高下。而他们叫板的最大资本就是防水这个朝阳的产业和自身企业正在逐步建立的品牌影响力。本人有幸赶上了这趟“早班车”,亲历了咱们防水行业这30年的巨变。而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防水行业30年间品牌的发展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7.
段威 《新建筑》2013,(5):108-112
从建筑实践出发,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后意识形态和传媒文化的变迁及其与当代建筑实践的关联。发现政治景观和消费文化是影响中国当代建筑实践的两条主要线索,并分别以这两条线索结合实例展开分析,以批判的视角挖掘和探讨了近年建筑宏大叙事与媚俗之风形成的深层原因,即一种核心"价值"的缺失。对这个问题,当代中国建筑师应积极反恩.应倡导谦和而自信、批判而继承、积极而从容的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三十年前,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南粤大地初绿之时,勷勤大学建筑学科(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前身)创始人、岭南建筑界元老林克明先生提出创办学术期刊的倡议,这个倡议得到了岭南建筑界前辈郑祖良、佘畯南等先生的鼎立相助,于1981年3月,在国内省级建筑学会中,率先创办了《南方建筑》杂志。《南方建筑》自创刊以来,立足岭南、弘扬岭南建筑文化、在推动岭南建筑文化理论研究、促进岭南建筑创作繁荣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对建筑装饰并不生疏,这是因为近三十年来中国建筑装饰行业的快速发展的结果。但对太多数人而言从文化角度认识建筑装饰行业中诸多深层次甚至基础性的问题都是陌生的。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建筑装饰的发展国内已有多家建筑装饰方面的杂志问世,  相似文献   

10.
陈美华 《建筑》1999,(5):20-21
对“建筑之乡”,人们并不陌生。“建筑之乡”一说,在我国民间已有悠久的历史,如同“教育之乡”、“百工之乡”、“鱼米之乡”,等等。而这里所说的“建筑之乡”,在本行业有着明确的概念,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由各省命名的七个县(市)。这些“建筑之乡”都基本具备4个条件:1.具有较长的建筑业发展历史;2.建筑业已成为本县(市)的重要支柱产业;3.建筑业从业人数较多;4.施工能力形成较大规模。“建筑之乡”的蓬勃发展是行业内所共知的。然而,当人们走近许多“建筑之乡”,就会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建筑之乡”的建筑有何特色?这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