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南古典园林均为宅园。中国号称"世界园林之母",如何"借古开今"是当今园林工作者的职责。从实践中探索如何借鉴江南古典园林精髓,在高层住宅楼的错层阳台建造微型山水园林,使楼居生活既可坐享城市文明,又兼得山水乐趣。  相似文献   

2.
别有洞天     
正南宁国际园博园中的宁波园,主题为"宜居宁波,羽人圆梦",以古典园林典范天一阁为模板,营造出典型的江南沿海地区古典私家园林意境。全园布局围绕中心水池"天一池"展开,以其为参观动线,依次布局"高墙窄巷""天一阁""狮山闲亭""曲艺兰亭""羽人竞渡"五景,起承转合之间充分展示了宁波传统民俗的外化典范,富有浓郁的江南特色,采用"天人合一"的建筑结构观,使"人—建筑—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文章就江南古典园林建筑形式在西宁这样的西北主题园林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通过对江南园林及古典园林建筑特征的分析,认为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座园林的性格和面貌.据此,在西宁湟水森林公园主题园区的"塞外江南"组景设计中,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并考虑实际景观需要,以江南古典园林建筑形式,体现独具特色的塞外江南景色,在理论探讨和具体景观设计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4.
《砖瓦》2021,(7)
以郭庄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看与被看、藏与露、框景与成景的角度,道尽其作为江南私家古典园林,对"景"的处理的精妙之处,总结其对当下园林造园所产生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为总结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空间营造的特点,文章通过大量古典园林文献资料研究,结合声景三要素及空间传播特点,统计得到62个具有明确声源、传播路径及接收点的声景点。中国古典园林的声景营造盛于清代,大多出现在江南与北方园林。按声景构成要素可分为生物声景和非生物声景两大类,非生物声景点约占声景点总数的80%,其中水声景点的比例超过非生物声景点总数的一半;生物声景点的数量虽少,类型却较为丰富,包括鸟声、钟声、船桨声、琴箫声等;接收点处的建筑形式丰富多样,但以亭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6.
《园林》2019,(11)
中国古典园林"一池三山"造园思想是受到神仙传说的影响而产生的。"一池三山"造园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在皇家园林中不断传承与演绎,并漂洋过海落户到日本,结合日本的环境和文化演绎出枯山水的新风格。同时,"一池三山"造园思想传至江南,在江南古典园林中得以进一步传承与创新,衍生出了新的山水格局,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的宝库。  相似文献   

7.
曹竣 《建筑知识》2013,(10):140-140
苏州古典园林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身后的积淀之上,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审美取向孕育出的产物。苏州的风景式园林在世界园林体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苏州的风景式园林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古典园林曾对周边汉文化圈内的国家产生持续而深渊的影响。其中,“对景”是苏州园林构景手法中的核心,本文将重点利用实例来分析“对景”的一些艺术处理手法。  相似文献   

8.
邬东璠  陈阳 《中国园林》2007,23(11):89-92
中国古典园林是古代文人的雅居之所,造园家通过对"景"的营造来追求"画意",景是画,画亦成景。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可主要归纳为"实景"与"虚景"2大类。"实景"是通过各种造园手法截取出自然景物中能够成画的部分,如对景、框景、夹景、借景、漏景等,均是将天然图画框选出来的技法"。虚景"是利用光影、透视等视觉效果所营造的一种看得见摸不着的景象,如寄啸山庄片石山房的"水中月""镜中花";紫禁城倦勤斋的"墙里园"(通景画);以及大量利用水面倒影成景的实例。  相似文献   

9.
结合杭州西泠印社概况及研究现状,从布局方式与篆刻手法之间的呼应、园林建设与印社发展的联系以及园林点景的布置和命名三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主题园林"进行了探讨,并介绍了主题园林的功能,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典造园历史悠久,传统园林景观的营造历来注重视觉审美与听觉体验的交融互动,在长期的造园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声景经验,反映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民间的传统智慧。文章以苏州拙政园为例,阐述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特征和人文内涵,分析其声景营造手法及声学合理性,并探讨古典园林的声景营造对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结“亭”组景的旷奥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唐亭"袭古增妙""结亭组景"的先锋实践,总结其模式,再认识柳宗元旷奥思想中"游之适"的内涵、要素、目标与价值追求,从"形适"与"意适"2个层面,提炼概括出时空节奏体验的"环-中"旷奥原型——"凌阻峭"与"抵丘垤"的2类空间感受。研究发现:秉承"游所之往""风景求中"的价值取向,借助空间形态与序列组织调节游-息节奏、实现意境塑造,正是风景旷奥思想的"初心"。在与后来的造园组景、直至今天的绿水青山美之间,旷奥追求虽有间断但初心未变,对此"亭"功不可没。"亭"作为园林组景基本要素逐渐转化为中国园林典型的文化意象符号,作为实现风景旷奥初心的"结亭组景",逐渐成为中国风景园林建筑的主题母语,开启了中国风景园林感受序列的新天地。进一步以上海松江方塔园与湖北2019园博园灵犀园为例分析探讨了旷奥理论结"亭"组景结合现代条件的运用思路与方法,以期不忘初心,与古为新,弘扬优秀的中华风景园林。  相似文献   

12.
立足中国传统造园理论,就其整体景观意匠中蕴含的声音美营造智慧进行解析,主要内容包括:1)园林院落空间的隔声降噪功能"屏俗";2)"掇山理水""莳花艺树""动物点缀"和"建筑经营"的声音美营造意匠"收嘉"。结合中国传统"静"之哲学美学思考,揭示了中国园林艺术境界之生命颐养特征,由此阐明了园林声音与静谧的内在统一关系。中国园林通过"俗则屏之,嘉则收之"的整体景观意匠,将生命的颐养目标落实到了园林的境界营造,由此统一了声音与各种有形、无形构景要素的营造过程。不但跨越了物理学安静与声音美营造的二律背反,还实现了园林降噪、声音美营造乃至静谧境界经营的整体把握,其中蕴含的营造智慧对当前声环境面临的瓶颈问题解决具有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13.
网师园是江南私家园林中"宅园一体"的典范,以布局精巧和结构紧凑在江南园林中独树一帜.园虽小,游人置身其中不仅不会有拥堵沉闷之感,反觉景中有景,园外有园,畅游怡神,意境深远.文章基于分析网师园这种"小中见大"效果的营造手法,将从"空间对比""空间层次""空间转折""空间序列"等角度展开探讨,试图解读网师园在营造中利用有限空间创造丰富多变的园林景观的造园艺术,总结出"小中见大"的普遍性规律,以期为现代的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王玲 《山西建筑》2012,38(11):219-220
介绍了江南古典园林意境的美学含义,并阐述其建筑空间意境美的特点,以拙政园和留园为例论证了建筑空间意境美的具体体现,指出江南古典园林的意境是由"意"——园主的思想感情和"境"——园林景观两个要素组成的。  相似文献   

15.
该文聚焦于苏州古典园林中广泛存在却又常常被忽视的一类边角余料空间,将其归纳为"植物的房间",并阐释其在营造园林空间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分析苏州古典园林中大量涌现的"植物的房间"的诞生条件、构成手法、组织关系及空间效果,以从更小的空间尺度对苏州古典园林进行解读;并通过提炼其空间组织的拓扑关系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苏州古典园林的智慧。  相似文献   

16.
山水画既是古典园林造园的灵感源泉和创作蓝本,也是古典园林发展的真实记录。文章以宋代山水画中的建筑要素作为研究对象,从宋代山水画入手,探究宋代山水画中"建筑"作为构景要素的构景特征,从中找寻山水画"画理"与古典园林"园理"的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7.
《建筑师》2016,(6)
苏州沧浪亭是著名的中国古典园林。论文从"沧浪之水缘由来"、"沧浪之景因何生"、"沧浪之境哪般看"、"沧浪之意如何承"四个方面,分析了沧浪亭物质地看存在一千年、精神地看承载二千年历史文化的缘由,揭示了中国古典园林成为传统的内在精髓是如何通过园与人文精神、自然及社会时空的互动得以保存的内在机制和独特价值的,以沧浪亭为例,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穿梭于情、景、境、意的表达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8.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植物景观景题创作是对中国优秀园林文化的传承.通过对古典园林植物景观四字景题的分析,探索植物景观景题造词方法及规律,提出了四字景题创作"画面感、意境美、重植物、合尺度"的基本评价标准及景题创作方式.认为在景题创作时可以借鉴诗词、楹联和古典园林景名,收集与归纳景题常用字词等,运用诗性思维,使植物景观具有...  相似文献   

19.
范氏天一阁园林坐落在浙江宁波,至今已逾450年,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明末清初江南藏书楼园林的基本面貌。天一阁园林典雅精巧,乾隆为藏《四库全书》,写仿"天一之法"建皇家七阁,园景随地宜而变,可称中国传统园林"一法多式"之典型。试从"天一阁"被写仿的现象分析七阁借助"一法多式"有效处理"园之异宜"的兴造,探索"法与式"的演化过程、内在动因及对传统造园传承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现代景观应具备的美化环境,给人们身心健康带去积极影响等要求,学习研究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造园思想,从"养体劳形""赏心悦目""淡泊清心""澄怀观道"四个方面层层递进,以沧浪亭为例,挖掘古典园林中的康复功能。探讨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中的康复养生理念以及对人们身心健康启示,对中国现代康复景观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