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宋敏 《华中建筑》2015,(1):103-106
高密度是"紧缩城市"的主要城市空间形式,对空间的高强度利用一方面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拥挤"和"紧张"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建筑师则不可避免地需要面临高密度城市环境下的建筑设计难题;对应高密度城市空间所产生的城市问题,该文以建筑学的视角,从建筑面积、建筑灰空间、建筑功能、绿色生态以及建筑交通五个方面探讨了建筑设计的补偿方式,通过对实际案例实践的总结,提出了增加人均建筑面积、灰空间过渡、多元叠加建筑功能、立体化绿色生态空间、城市化驳接建筑交通空间等建筑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中小学空间的"量"与"质"矛盾凸显,其空间拓展成为必然趋势。本文立足学校,着眼学区,提出学区空间密度概念,针对就学供需关系、建筑密度、容积率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学区空间密度指标,为判断城市中小学校及其学区空间发展的急迫性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高密度区轨交运量与城市密度指标关联度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经济发展到空间聚集再到"聚""散"争议后的密度值研究的理论线索,试图发掘轨道交通与城市密度的作用方式,并展望关联轨交运量与密度值域的函数模型探索,为未来城市设计中密度值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结合开放式街区理念,提出"基本居住单元"的概念和"城市—基本居住单元"两级结构,分析路网尺度过大给城市和居住区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北京为例,指出我国大城市在路网组织方面存在次干路及其以下等级道路数量不足的问题。结合国外优秀案例,提出修编《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方向及有关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位于城市中心超高密度地段的复合型商业地产对于项目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在城市综合体的设计中,复合性常常是设计关注的重点。这方面可以用平衡价值、和谐逻辑来概括分析。多样的商业类型构成了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未来趋势,从"非此即彼"的选择,演化为"彼此共存"的混合模式是必然的选择。第二,对商业部分的理解、分析有助于抓准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定位和形成其设计逻辑,进而实现项目开发利益的最大化,即社会属性的公共利益与开发商的经济利益的平衡。第三,综合体内部空间与城市公共性空间的塑造是建筑与城市设计的要点,景观和环境是开发取得效益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孙健  丁国忠 《山西建筑》2008,34(6):57-58
对MVRDV 的理论进行了探索,指出MVRDV 建筑事务所热衷于研究城市空间扩张与自然空间发展的关系及城市空间和建筑本身的密度实践,并通过对MVRDV 案例的分析,论述了提高建筑密度的手法和优化城市空间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颜艳 《山西建筑》2012,38(6):6-7
对武汉和郑州两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密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城市生活和城市密度相辅相成的观点,通过城市密度对城市生活影响的利弊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思考,以期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8.
邱枫 《规划师》2007,23(11):78-80
随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模式由"坊市制"转向更适合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坊巷制",宁波老城街道网密度经历了从疏到密的转变;而近现代由于交通方式的变革、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和建筑生产方式的转变,宁波老城街道网密度又经历了从密返疏的转变.这一从疏到密、从密返疏的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宁波"城与市"相结合的城市特色,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国传统城市格局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从人口特征、居住特征和密度特征3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密度.通过对居住密度指标的定量分析以及与现代城市居住密度数据的对比,指出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密度的特点.并分析了中国古代城市密度分布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城市化以及城市住宅建设大发展的背景下,研究城市居住密度特征有助于规划部门对住宅建设进行宏观控制和微观管理。该文以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为基础,从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两个方面多个指标对我国城市居住密度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市人均住宅面积呈增长趋势;居住人口密度呈下降趋势;住宅建筑毛密度呈上升的趋势。城市建成区面积处于非理性的快速增长状态;居住用地在城市建成区中的比重比较稳定;不同城市住宅面积的增长速度与居住用地的增长速度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通过基本的数值量度解释密度的多种含义和量度方法,在厘清了建筑密度的相关内容和参照指标之后,指出需要将多种建筑密度指标结合成一种整体性的评价方法,用于描述、评价与预测建筑与城市的环境密度状态,以及所产生的形态和组织结构形式,从而为建筑和规划密度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指导,也为建筑与城市的形态和组织结构选择提供依托.  相似文献   

12.
城市住区的居住密度特征反映深层的城市结构。分析了我国城市中5类典型住区的居住密度特征,包括传统住区、低层低密度住区、低层高密度住区、多层住区、高层住区。具体分析了各类密度住区的居住形态特征,为城市规划中地块开发强度的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杭州典型街区的道路密度的调查研究,进行分析研究论述,揭示道路密度对于城市及街道生活的影响。希望能够对今后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有所启示,从而提高我们城市生活的总体水平,促进城市健康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规划师》2017,(11)
商业用地建筑密度对城市空间景观和街道界面具有重要影响。结合国内外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标准与准则的案例分析,对商业用地建筑密度控制的主要方法进行总结,认为商业用地建筑密度不应是一项控制上限数值的简单行为。在"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廓"及城市精细化管控的背景下,文章以深圳商业用地为例,认为商业用地建筑密度的控制应从宏观角度入手,以精细化管控为目标,提出了对商业用地建筑密度进行密度分区、因素分类、指标分层的精细化控制,使商业用地建筑密度的控制更为合理和科学。  相似文献   

15.
数十年来,香港成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都市之一。这个城市向世界证明了,高密度并不等于拥挤和恶劣的生活状况。相反,它展现出高密度的生活环境下,如何实现一个可持续的与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和公共交通系统,公共设施供应的规模经济,依据真实市场环境下商业的经济能力促成一个非常多样的充满活力的城市。高密度也由于利用较少的土地资源而得到认同,风景美丽的郊外地区也因而得到更好地保护。事实上,香港仅建设了它20%的领土。  相似文献   

16.
传统居住习惯和住宅形式对城市生活质量和城市形状影响很大。反之,城市建设的发展也促使居住方式的变化。在300年的历史中,美国人建造了许多种类型的住宅,每一种对美国城市的形状和风格都有影响。美国头150年的城市住宅,几乎全部是建立在私人地段上的独户住宅。它起源于早期英国移民为适应开拓需要而采取的居住方式。这种住宅类型配合格网式的总平面布局,形成一种无限开放的体系,这在当时很适合城市建设不断扩展的要求。从殖民时期的新英  相似文献   

17.
《城市环境设计》2013,(8):78-87
阿维拉是一个高密度、竞争澈烈的城市。四面的围墙划定了城市的边界.限定了城市的扩张,城里的每个街角、每栋建筑以及蜿蜒的街道上每处框定的风景都彰摄着这一设计理念。然而,城市密度还体现在另一个更加明显的层面,与土地自身的质量息息相关,即地形掌意义上的矿物般的密实度。  相似文献   

18.
城市密度分区研究--以深圳经济特区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城市的超常规发展对于规划决策的理性化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讨论了城市密度分区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国内外的城市密度分区实践,并以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案例,提出城市密度分区的方法体系,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策略.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开发总量和城市整体密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密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各类主要用地的密度分配;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坊作为容量控制单元,制定地块密度细分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周丽亚  邹兵 《城市规划》2004,28(12):28-32
城市建设密度是城市土地开发中规划控 制的关键要素之一。但目前法定图则和控制性详 细规划在确定密度指标时都存在技术依据性不足 的问题,造成规划编制和审批随意性较大,既导 致城市开发密度失控和建设质量下降,也损害了 规划的权威性和公平性。深圳开展的深圳经济特 区密度分区研究揭示了现行的密度规划控制方法 存在的缺陷,从技术角度提出了以宏观、中观、微 观三个层面对密度进行多层次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论文利用街道网络密度作为基本分析参量,构建起“网络密度图表”,针对城市空间几何形态特征进行量化描述和分析。通过对天津城市核心区的实证研究,解析了城市的网络空间特征。量化描述方法的建立使得不同城市,以及城市内部各个区域网络之间的比较研究具有了统一的科学评价标准,它为城市研究者及设计师提供了深入理解街道网络内在关联的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