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随着经济发展,都市土地使用饱和、中心商业区地价高企,势必造成高层、超高层建筑的普遍开发。汶川地震的发生后,人们对安全建筑物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而我国在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基础隔震领域,基本还是空白,处于地震带的大中城市,发展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基础隔震技术,已经迫在眉睫。本文根据现有的技术,对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基础隔震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日本隔震技术的新发展与控震技术的实际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候宝隆 《工业建筑》2000,30(11):74-74,78
采用叠合橡胶隔震,由于橡胶只能承受压力,不能承受拉拔力,所以只适用于高宽比3以下,高度60 m以下,重心低不产生拉拔力的中低层建筑.但由于采用了高强度橡胶和巧妙的设计方法,使隔震技术能用于高宽比3~5,高度60~120 m的超高层建筑上,使隔震技术得到新的发展.现举两个工程实例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震区域分布广且地震灾害严重.对建筑结构来说,抗震结构主要有传统刚性结构、延性结构及减隔震结构.传统刚性结构采用"硬抗"思路,需耗费大量建筑材料;延性结构虽然能够实现大震下结构安全的设防目标,但依然存在震后损伤严重、难以修复的问题.减隔震结构已经承受住大地震的考验,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现阶段,中国的减震、隔震技术以单一应用为主,应用形式创新性不足.日本已经开始采用组合减隔震技术,并取得了良好的抗震效果.组合减隔震技术包括减震组合技术、减震与隔震组合技术.首先简要介绍减隔震技术的分类、发展及其工程应用情况.然后结合笔者设计的4个典型工程实例的特点,深入地介绍组合减隔震技术的设计思路、应用方式、耗能效果.可以看出,合理地组合运用减震与隔震技术,可充分发挥减隔震装置的耗能能力,进一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4.
杜东升  王曙光  刘伟庆 《特种结构》2009,26(4):11-15,39
皇冠国际公寓楼建筑总高度72.90m,位于地震高烈度区宿迁市,为了提高其抗震性能对其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由于我国规范对地震高烈度区建造高层隔震建筑还没有明确的设计依据,本文将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应用于该建筑的基础隔震设计中。为满足设定的抗震性能目标,隔震层采用了组合隔震形式,由纯天然橡胶隔震支座、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和粘滞阻尼器组成。分析研究表明,组合隔震层工作状态稳定,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有了明显的降低,各项性能目标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
某高层剪力墙住宅位于地震高烈度区江苏省宿迁市,为了提高其抗震性能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由于我国规范对地震高烈度区建造高层隔震建筑还没有明确的设计依据。文中将组合隔震设计方法应用于该建筑的基础隔震设计中。为满足设定的抗震性能目标,隔震层采用了天然橡胶隔震支座和铅芯橡胶隔震支座的组合隔震形式。分析表明,地震作用下两种隔震支座充分发挥了其隔震性能,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明显降低,并且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工作状态稳定,满足抗震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6.
低温LNG储罐用于存放液态介质天然气,其结构组成为2层:混凝土外罐;钢内胆.主要建筑形态有3种,即地上高桩承台储罐,半埋式储罐及地下储罐.将隔震橡胶垫下部组件直埋技术应用于地上高桩承台低温储罐,既能发挥隔震橡胶垫的隔震作用和减震作用,又能在储罐使用过程中便于隔震橡胶垫替换.在工程施工中要保证隔震橡胶垫的合理应用,需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安装,然后进行二次灌浆施工,对于每个施工环节的要点都要高度重视并实施到位,以保证施工质量.基于此,着重研究隔震橡胶垫下部组件直埋技术在低温LNG储罐中的应用,以期为同行业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宿迁海关大楼采用组合隔震技术,隔震层设置在地下室顶板和首层之间,结构主体17层,属于高层隔震建筑。主要阐述了主体结构的设计、隔震元件的选取与布置、隔震层相关构造以及隔震结构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传统抗震结构,采用组合隔震技术能显著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上部结构可按降低1度进行常规设计,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宿迁海关大楼采用组合隔震技术,隔震层设置在地下室顶板和首层之间,结构主体17层,属于高层隔震建筑。主要阐述了主体结构的设计、隔震元件的选取与布置、隔震层相关构造以及隔震结构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传统抗震结构,采用组合隔震技术能显著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上部结构可按降低1度进行常规设计,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9.
张照华 《建筑技术》2012,43(5):458-461
通过分析两种不同建筑结构的隔震原理以及两种不同类型的橡胶隔震垫的性能和特点,以四川省彭州人民医院病房综合大楼为例,发现将多种隔震方法组合应用能取得更好的隔震效果,为刚性建筑物的水平隔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某办公楼位于地震高烈度区江苏省宿迁市,为了提高其抗震性能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由于我国规范对地震高烈度区建造高层隔震建筑还没有明确的设计依据,文中将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应用于该建筑的基础隔震设计中。为满足设定的抗震性能目标,隔震层采用了组合隔震形式,由纯天然橡胶隔震支座、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和粘滞阻尼器组成。分析表明,各类隔震器充分发挥了其设计性能,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工作状态稳定,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有了明显的降低。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世界上超高层建筑数量最多的国家,超高层建筑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消防安全等设计难题,消防给水系统是超高层建筑消防设计的关键,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对保障超高层建筑的使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超高层建筑消防给水系统供水压力要求高,其工程设计技术复杂.结合上海市等工程设计实际,研究系统设计及优化方案,为超高层建筑消防给水系统工程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根据超高层建筑电气设计项目,剖析超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特殊性,对超高层建筑电气的设计要点及设计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基础隔震结构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隔震建筑进行了介绍,简要概括了隔震结构设计的基本思路.结合我国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引入了隔震结构两阶段设计法,详细阐述了隔震结构时程分析、上部结构设计、下部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14.
超高层建筑消防设计审核指标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剖析超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阐述超高层建筑消防设计审核的法律依据、意义,针对超高层建筑消防设计审核实践涉及多项技术规范且条文分散,不易于准确把握的问题,总结归类超高层建筑消防设计审核涉及相关规范条文,并形成一套完整指标体系,为超高层建筑消防设计审核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5.
与多层建筑、高层建筑相比,超高层建筑的结构更具复杂性,因此对建筑的防火疏散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对目前容易引起超高层建筑火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合高层建筑结构特点阐述了在超高层建筑的防火疏散设计中所面临的困境,在遵循超高层建筑的防火疏散设计相关理念的前提下,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提高超高层建筑防火疏散设计水平,为超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6.
目前工程上常用的隔震支座在水平隔震上可发挥良好的效果,但不具备竖向隔震的效能。随着实际工程尤其是重大工程对建筑抗震安全水平的要求不断升高,建筑三维隔震的工程需求日益增大,研发同时具有水平和竖向隔震效能的三维隔震系统无疑是当务之急。在传统水平隔震支座的基础上,将碟形弹簧组合和阵列排布应用于建筑竖向隔震,设计了阵列碟簧柱竖向隔震支座,对其设计构造、原理及特点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对这种新型隔震装置进行竖向单调加载和竖向循环加载试验,研究其竖向隔震性能及其相关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超高层建筑机电设计和施工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难点.为了解决超高层建筑机电管线综合设计的问题,提出了基于BIM技术的超高层建筑机电设计与施工管理方法.以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超高层项目为例,阐述了BIM技术在机电设计与施工中的应用过程,为超高层建筑机电工程中BIM技术的实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建筑工人》2021,42(7)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发布公告,批准GB/T 51408-2021《建筑隔震设计标准》为国家标准,自2021年9月1日起实施. 标准主要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地震作用和结构隔震验算、隔震支座及隔震构造、多层与高层建筑、大跨屋盖建筑、多层砌体建筑和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体建筑、核电厂建筑、既有建筑和历史建筑的隔震加固设计、村镇民居建筑等,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物的隔震设计及既有建筑的隔震加固设计.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建筑隔震设计标准》为依据,通过介绍隔震设计的关键指标,总结该类建筑的隔震设计特点,并提供一种可用于该类型建筑隔震层设计的参考方法,分析了隔震设计的主要内容,提出进行隔震层设计时隔震支座面压控制的建议,并根据对比研究得出:采用常规橡胶支座隔震层的建筑的安全裕量基本上可以满足建筑的一般性改造要求;隔震建筑对结构荷载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20.
某中学框架结构教学楼,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 2g),根据现行规范要求需进行隔震设计。通过分析该建筑的隔震设计方案,介绍了该建筑隔震设计中结构设计方法和控制要点,经过隔震设计后,该建筑抗震性能良好,满足规范抗震要求,可为类似的民用公共建筑基础隔震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