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建筑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关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这就需要在进行人居环境与建筑设计时,加强精准性的重视.本文笔者从建筑与环境设计的精准性着手,分析了精准性的概念和属性,探讨了人居建筑与环境的精准性设计的原则和对策,并分析了进行精准性设计所取得的效果.目的是为人居建筑与环境的精准性设计提供指导和借鉴,进而实现人类居住环境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新陈代谢的观点阐述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通过将新陈代谢这一概念引入到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的领域,说明其发展是以社会文明发展为线索,并受历史、文化、民族、宗教、政治、经济和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影响,并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和社会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样武与风格。还对我国古代及世界的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理论及其发展历程进行了以社会文明为主线的新陈代谢观的论述.并结合建国后我国本土的建筑的发展历程论述了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新陈代谢”观。  相似文献   

3.
彭武 《城市开发》2011,(9):40-41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规模与强度不断扩大,因不合理土地利用导致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却日益突出。在严峻的生态安全格局下,为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同发展,必须突出建筑的节能环保职能,让绿色建筑成为既改善居住环境、又保证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我国提出建设"节约型园林"的背景下,对建筑废弃物的二次利用越来越引起广大风景园林师的关注。但是对于建筑废弃物的二次利用并不是一项简单的表面工程,牵涉到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各个层面的问题。如果不就地利用建筑废弃物,可能会污染当地环境,影响生态发展。这样就将本来应该大力提倡的"再利用"变质为"再污染",通过介绍日本在此领域的研究与发展,试图对我国建筑废弃物再利用这一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新陈代谢的观点阐述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通过将新陈代谢这一概念引入到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的领域,说明其发展是以社会文明发展为线索,并受历史、文化、民族、宗教、政治、经济和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影响,并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和社会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样式与风格。对我旧占代及世界的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理论及其发展历程进行了以社会文明为主线的新陈代谢观的论述,并结合建国后我国本土的建筑的发展历程论述了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新陈代射”观。  相似文献   

6.
刘杨  林建群 《城市建筑》2013,(7):141-144
本文通过对德勒兹平滑空间论的核心内容"空间界域性"的研究,构建体现时代特点、适应建筑与空间环境关系发展需求的"界域"建筑思想。"界域"建筑思想是对建筑与环境的差异性元素之间各种力量的协调与重组,是赋予当代建筑与环境之间增值的创造性逻辑的思想体现。从界域的视角看待建筑,实际上就是将建筑放置在城市的整体大环境中,或者说是一个大的景观环境中,界域建筑通过与城市环境物质与非物质各要素的相互关联而生成。  相似文献   

7.
刘杨  林建群 《城市建筑》2013,(4):141-144
本文通过对德勒兹平滑空间论的核心内容“空间界域性”的研究.构建体现时代特点、适应建筑与空间环境关系发展需求的“界域”建筑思想。”界域”建筑思想是对建筑与环境的差异性元素之间各种力量的协调与重组,是赋予当代建筑与环境之间增值的创造性逻辑的思想体现。从界域的视角看待建筑.实际上就是将建筑放置在城市的整体大环境中.或者说是一个大的景观环境中.界域建筑通过与城市环境物质与非物质各要素的相互关联而生成。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建筑界的发展以日新月异的速度进行更替,全球化的发展为建筑界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技术、新思想,但建筑在不断发展更替中仍能体现出其地域性也一直都是建筑界人士追寻的目标。建筑地域性是建筑与自然、传统、文化、环境之间的交融与对话,能体现出建筑的本质属性,是建筑主体中的静态的凝固的沉积。而地域性建筑创作是将建筑的地域性形式及内涵完整地表达出来,是与时代发展同步  相似文献   

9.
《新建筑》2015,(1)
对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可持续发展奖"的评选流程、评选标准及获奖案例进行研究,分析2013年三个获奖案例的可持续设计理念与技术策略,同时从环境、社会与文化角度探讨案例中所反映的可持续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即强调可持续建筑应担负的环境责任与社会责任,重视可持续建筑对社会意识与文化发展的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多元化的发展为公共艺术的理论和实践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建筑化的公共艺术更是广泛的把艺术和城市建筑环境融合起来。本文通过对我国公共艺术的概念和发展的分析,从建筑艺术形态的角度,探析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环境的融合,以及建筑要素尤其是建筑表皮和空间形态对公共艺术语意表达的意义,希望为建筑创作和公共艺术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来临的前夕,香港和上海两地展开了评选“十佳建筑”的活动.这个活动唤起人们对解决公共环境问题的重视与关注.本文回顾了这次活动,并对这两个城市的“十佳建筑”在质量、设计、技术、风格和各自代表的文化与上做了比较。并从近来建筑界谈论比较多的话题;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建筑与环境,发展与破坏等方面进行分析。这次评选比较强调建筑外观的审美标准。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将会更加关注生态设计并将其作为评选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2.
《门窗》2013,(9):59-61
<正>据《科学美国人》报道,美国建筑师协会(AIA)旗下环境委员会日前评选出"世界十大绿色建筑"。获奖建筑因其关注公共健康,并将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理论与建筑设计相结合而受到好评。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对建筑的功能要求已不同往日。优秀的建筑设计不再仅靠与周围环境不同的独特气质来脱颖而出,现在更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的融合人建筑所处的环境中。被评选出的十座优秀建筑,对其所处的环境做出了很大贡献,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使得人们更乐于选择居住其中。它  相似文献   

13.
正绿色建筑作为世界的热点问题和我国的战略发展产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绿色建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大量需要经过复杂分析计算才能获得最佳设计方案,尤其涉及建筑物理的风环境、光环境、热环境和声环境的分析与计算。模拟技术的应用在绿色建筑的设计和评价方面是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4.
王海松 《新建筑》2010,(3):126-128
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系、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四川美院建筑艺术系、广州美院建筑与环境艺术系联合主办的"四校联合设计营"以"后世博"为主题,探讨了2010上海世博会与城市后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绿色建筑运动和“可维持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和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如何更好地协调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建筑界追求的目标,本文介绍了新兴的绿色建筑运动,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建筑的前提,提出了“可维持设计”的具体思想和实例。  相似文献   

16.
“植入与介入”概念在规划设计中的发展始于现代主义思潮以后,人们有意识地注意到新旧文化的延续、融合。原有建筑环境不能满足当前及未来发展使用要求,需要在原有建筑环境中扩建新的建筑来满足使用要求,而且新建建筑和谐统一于原有建筑环境,从而使整体环境更加有生机和生命力。本文对丽水市医院扩建项目设计历程进行回顾和梳理分析,探索如何在设计实践中进行运用。  相似文献   

17.
城市中心“农业生态建筑”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读以建筑农场为代表的农业生态建筑的形成背景、类型特点及生态技术,分析城市环境、居民与农业建筑、自然资源之间构成的生态循环特征,探讨我国未来都市农业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研究简要概述了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发展历程,梳理凝练了永泰丝厂的历史演变进程;对丝厂厂区旧址及其主体建筑的遗产价值进行了阐释;基于文献整理和现场调查,对永泰丝厂厂区再生前的环境与建筑概况进行了分析,概括总结了厂区环境与建筑的保护与再生对策和方法。在此基础上,选取丝厂保护建筑中的典型案例——茧库建筑,解读其基本尺度与立面形式、空间形态与结构体系等特征,并对茧库建筑的保护性修缮方法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9.
每座建筑都处于自己的"环境"当中,为方便起见,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建筑的领土。建筑与其领土间相互依存,这一点自项目开始便一直如此。设计建筑的第一步通常是通过工程设计的评价来了解场地。建筑与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建筑总体上呈多元化风格,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注意环境意识,建筑必须与环境协调,新型的中国建筑应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