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福州城市住宅户型模式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福州城市住宅户型的发展历程,针对福州城市住宅户型空间模式的发展现状,指出当前福州城市住宅户型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当前政策调控的形势下,提出福州城市住宅户型模式发展的方向和策略,以期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福州城市住宅户型空间模式的健康、稳定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李燕秋 《住宅科技》1989,(5):3-5,11
一、城市住宅建设 1949年北京解放时,全市住宅的建筑面积共有1350多万平方米,其中80%集中在旧城区以内。这些房屋主要是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绝大部分是四合院或大杂院的平房,楼房只有83.3万平方米,仅占住宅总面积的6%。市民的居住条件差异极大,除东城、  相似文献   

3.
陈子光  张宇 《建筑节能》2016,(6):125-128
在严酷的气候背景及社会发展背景下,东北寒地城市具有大量既有住宅亟待改造,全面的改造不仅仅是建筑节能性能的提高,也包含居住模式变化对建筑空间环境产生的改造要求。近年来,我国应对老龄化趋势在人口政策方面做出了大幅度调整,通过解析东北寒地城市既有住宅的本质特征及适老化需求特点,分析其改造关键问题,以积极老龄化理念为指引,发掘"代际互助模式"在该地区住宅改造中应用的可行性,建构基于此模式的东北寒地城市既有住宅改造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5)
现今我国城市居民生活需求和居住模式的改变,对住宅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通过分析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居住行为特点,解读城市住宅空间的适应性设计与居民居住行为的关系,从而对城市住宅空间的适应性设计进行研究,提出适合我国现阶段情况的设计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小套型住宅设计是当前城市住宅市场的主流,通过对"三江·紫香园"项目设计,从适宜的空间尺度,厨卫设计原则以及灵活的空间互换等方面对中小套型的住宅设计作了探讨,提出高舒适度的小套型的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6.
虚拟交往社区是对传统社区的发展,紧随时代脚步.然而传统社区在交往方面具备的优势也不可替代.公共型住宅模式,作为一种集虚拟交往社区和传统社区两者优点于一身的住宅设计新探索,对城市发展、社区规划和住宅创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绍兴台门建筑的空间布局与人文理念的有效分析,思考台门住宅的布局理念,从而提出传统台门的现代应用思路。以"交往空间——灰空间——生活空间"为划分构架,在现代住宅中注入传统台门的设计理念,为现代住宅的设计发展提供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红  史岩 《华中建筑》2009,27(5):68-71
该文通过研究空间复合在住宅交通空间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其形式和优点,提倡合理运用空间复合,形成良好的采光、通风、视线交流、邻里交往等,从而实现在节省住宅建筑面积的同时,提高住宅空间效率,提升住宅品质。  相似文献   

9.
李巍 《辽宁建材》2006,(4):56-56
PUD是住宅单元规划开发(Planned Unit Development)的英文缩写,是指"计划单元综合开发"模式。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新区建设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住宅则更是重中之重。我国新区住宅的发展历史还不是很长,但发展迅猛令世界惊叹,借鉴与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规划方案就变得十分可取。  相似文献   

10.
吴蔚 《重庆建筑》2002,(4):39-43
本文通过研究山地住宅空间的演绎发展,挖掘山地居的人性本质,建立一种交往性住宅框架,将其引入南方山地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体现真实的人性化设计,在西部开发的城镇建设中开辟特色之路,展望更高层次的人性化、地方化、生态化社区建设前景。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Ein effizientes Lebenszyklusmanagement von Betonbauwerken erfordert die Dauerhaftigkeitsbemessung beim Neubau bzw. die Lebensdauerprognose für Bestandsbauten. Sie ermöglichen gleichermaßen eine wirtschaftliche wie auch eine nachhaltigkeitsbezogene Optimierung einer Konstruktion bzw. einzuleitender Erhaltungsmaßnahmen. Der vorliegende Beitrag behandelt schwerpunktmäßig die Dauerhaftigkeitsbemessung. Dabei werden weniger die Schadensmechanismen auf Bauteilebene beleuchtet als vielmehr die Methodik des Übergangs vom Bauteil zur Gesamtkonstruktion. Ebenfalls wird dargestellt, wie die Interaktion dauerhaftigkeitsrelevanter Einwirkungen modelliert werden kann und wie singuläre Risiken (z. B. Spannstahlkorrosion) in einer Gesamtbetrachtung berücksichtigt werden können. Service life design in concrete construction – From the deterioration process related to components to safety analysis of whole structures Relevant methods for the lifetime management of concrete structures are the design for durability relating to new structures and the lifetime prediction relating to existing structures. These methods allow to manage the entire lifetime of a concrete structure while avoiding cost‐intensive maintenance measures and corresponding downtim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sign for durability. Major emphasis is put on the presentation of methods to describe the behaviour of the concrete structure as a whole resulting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the deterioration effects on the member level. Based on the fact that different deterioration mechanisms occur in combination with each other, procedures for modelling interactions and singular risks (e. g. corrosion of tendons) are dealt with as well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9.
20.
Brücke Wolk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