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国家标准对水泥混凝土用粗骨料针片状颗粒含量的试验方法及评定标准都有着严格规定,而在试验时发现,不同粒径大小的针片状颗粒对水泥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是不一样的,针片状颗粒粒径愈大,对水泥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愈大,反之愈小。如何准确合理评定粗骨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本文提出应赋以不同粒径针片状颗粒不同的影响系数,在计算针片状颗粒含量时考虑此影响系数,并初步确定了影响系数的范围,供规范制定等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2.
水泥混凝土作为一种复合材料,含有水泥、砂砾、粗细集料和碎石等,其中集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集料的自身特性会对水泥混凝土的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针片状集料对混凝土的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并根据针片状集料含量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影响。文章主要根据室内试验结果,对不同针片状集料含量对道路水泥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进行总结,提出针片状集料含量在不同道路等级中的参考范围。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粗骨料最大粒径、针片状颗粒含量、砂的种类及含泥量对商品混凝土收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径较小的粗骨料配制的混凝土收缩率较大;粗骨料中针片状颗粒含量越高,混凝土收缩率越大;砂的含泥量越高,混凝土强度越低且收缩性率越大;使用人工砂生产商品混凝土时,宜将人工砂与天然细砂混合使用;为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及减少混凝土收缩,应严格控制粗骨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和砂含泥量。  相似文献   

4.
主要研究了粗集料中针、片状颗粒含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集料中针、片状颗粒含量的增加,集料压碎值呈线性增大,混凝土各项性能均降低,且片状颗粒对混凝土各项性能的影响程度均高于针状颗粒;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宜超过15%.  相似文献   

5.
通过将废弃水泥混凝土试块破碎、筛分制备成再生粗细骨料,重新拌制水泥混凝土,研究再生粗骨料粒径大小、级配情况以及再生细骨料颗粒级配、粗细程度对水泥混凝土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再生骨料可用于制备水泥混凝土,通过界面胶结以及微粉填充密实,使得级配连续的大粒径再生粗骨料或Ⅱ区中砂的再生细骨料更有利于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以及硬化后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渗性能,但同时应注意控制再生骨料中石粉及针片状含量。  相似文献   

6.
姚佳良  张宇  林俊 《山西建筑》2007,33(11):175-176
针对水泥混凝土路面受重复冲击动载作用而破坏的现象,通过室内试验,分析探讨了集料级配、粗集料类型、针片状颗粒含量、含泥量等集料性能对水泥混凝土抗冲击性能的影响情况,以保证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质量。  相似文献   

7.
对比研究了粗骨料种类、最大粒径、针片状颗粒含量及空隙率对C60混凝土徐变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分别采用花岗岩及石灰岩取代砂岩,C60混凝土的90 d徐变度分别降低了47%及53%;公称粒径由5~20 mm分别调整为5~31.5 mm及5~25mm,C60混凝土的90 d徐变度分别降低了40%及70%;针片状颗粒含量由8%降低到5%,C60混凝土的90 d徐变度降低了12%;空隙率由46.3%分别降低到44.1%及43.4%,C60混凝土的90 d徐变度分别降低了5%及11%。各因素对徐变度影响大小的顺序为公称粒径≈粗骨料种类针片状颗粒含量≈空隙率。  相似文献   

8.
机制砂颗粒形状是否良好是评价机制砂品质的重要方面。通过研究不同片状颗粒含量机制砂对水泥胶砂和混凝土流动性、强度、耐久性的影响,提出片状机制砂的定义及检测方法,同时提出片状含量合理控制范围,为今后机制砂相关标准片状颗粒技术指标制定提供参考。研究表明,随着片状机制砂含量的增加,水泥胶砂和混凝土的各项性能随之下降。对于水泥胶砂用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不宜超过10%;对混凝土用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不宜超过20%。片状颗粒对高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影响要高于低强度等级混凝土。  相似文献   

9.
《混凝土》2015,(12)
机制砂颗粒形状是否良好是评价机制砂品质的重要方面。通过研究不同片状颗粒含量机制砂对水泥胶砂和混凝土流动性、强度、耐久性的影响,提出片状机制砂的定义及检测方法,同时提出片状含量合理控制范围,为今后机制砂相关标准片状颗粒技术指标制定提供参考。研究表明,随着片状机制砂含量的增加,水泥胶砂和混凝土的各项性能随之下降。对于水泥胶砂用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不宜超过10%;对混凝土用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不宜超过20%。片状颗粒对高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影响要高于低强度等级混凝土。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机制砂针片状含量高的特点,借鉴提出利用条形套筛法测定针片状含量的方法;并研究了针片状含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机制砂针片状含量对砂浆、混凝土的性能影响比较大,建议针片状含量控制在12%以内。  相似文献   

11.
水泥的细度会影响水泥对聚羧酸减水剂的吸附性能。在掺减水剂的混凝土中,减水剂掺量随着水泥颗粒的大小而变化,通常颗粒越小,对减水剂的吸附性越大,且水泥细颗粒越多,水化早期反应速度越快,混凝土损失越大,这导致了水泥与减水剂适应性差。此外,水泥的化学成分质量分数不同,其对聚羧酸减水剂的吸附也不同。  相似文献   

12.
超塑化剂作用机理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左彦峰  王栋民  隋同波 《混凝土》2004,(4):11-13,28
随着混凝土高性能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超塑化剂成为提高混凝土性能必不可少的组份,是对混凝土性能影响比较大的组份。但是人们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这对超塑化剂的开发、生产以及应用是不利的。本文从超塑化剂在水泥颗粒上的吸附、超塑化剂对水化产物的影响和超塑化剂在液相中的作用三个方面对超塑化剂的作用机理做了探讨和研究。在水泥颗粒表面的吸附是超塑化剂分散作用的开始,也是其作用的基础。超塑化剂分子通过其极性官能团错综杂乱的吸附在水泥颗粒的吸附点上,从而改变水泥颗粒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导致颗粒间的斥力增大,达到破坏水泥絮凝结构的目的。本文还介绍了吸附点产生的原因以及其经时变化。超塑化剂通过改变液相中离子的浓度、产生有机溶剂膜和参与产物的形成对初期水化产物的产生、形态等产生影响。液相中的超塑化剂量可以起到补充和分散的作用。最后,作者应用吸附点理论对不同掺量超塑化剂对水泥净浆流动性的影响做了较为详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刘俊  樊本诚 《四川建材》2020,(2):6-7,12
DEIPA又称二乙醇单异丙醇胺,因其可降低材料的粘度、调节材料的流变学性质、提高研磨效率及选粉效率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水泥助磨剂中。近期业内“混凝土增效剂”盛行,其多数原理与水泥助磨剂类似,此类物质少量掺入混凝土体系内,通过抑制胶材颗粒之间的团聚、促使颗粒分散的物理行为,促进水泥水化,从而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本文通过对主要原料为DEIPA的混凝土增效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4.
结合水泥水化机理和软物质概念,论述了半刚性面层混凝土(SPRC)结构形成机理。认为水泥用量虽少,但使乳化沥青混凝土性能发生较大改变,克服了沥青混凝土柔性和水泥混凝土刚性过大的缺点。SRPC结构主要来源于乳化沥青颗粒与水泥颗粒构成的空间网状结构。提出水泥在SRPC结构形成过程中的四方面作用。分析了水泥、乳化沥青两种胶结料对SRPC结构形成影响之规律。  相似文献   

15.
阎磊 《新型建筑材料》2020,(5):22-25,41
利用3种不同粒径的橡胶颗粒替换混凝土中的骨料,分析了橡胶自密实混凝土(SCRC)的新拌及硬化性能。对新拌混凝土进行坍落度、T500和J环试验,对硬化混凝土的7 d、28 d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密度和28 d应力-应变进行研究。得出橡胶自密实混凝土中的最佳橡胶颗粒取代率和最佳粒径,以优化SCRC的新拌和硬化后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橡胶取代率的增加,混凝土的坍落度和J环流动度减小,T500延长;橡胶颗粒为5 mm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最高;由应力-应变曲线可以看出,橡胶粒径的增加会导致更大的峰值应变。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不同强度等级预拌耐冲磨透水混凝土的性能,探讨了预拌透水混凝土增强剂、β-活性氧化铝及抗冲磨材料对预拌耐冲磨透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收缩性能及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粒径下不同强度等级的预拌耐冲磨透水混凝土,加入增强剂能够有效改善其工作性能,降低收缩;加入β-活性氧化铝能够促进水泥中的物质与其极速反应生成钙矾石,同时降低氢氧化钙的含量,加快C3S的水化,从而进一步提高透水混凝土的强度;加入抗冲磨材料可减少其硬化后在透水渗水过程中的质量损失,提高透水混凝土的抗冲击耐磨损性能;β-活性氧化铝协同抗冲磨材料和预拌透水混凝土增强剂对透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磨性能的改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EPS轻骨料混凝土工作性能改善与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PS轻骨料混凝土是一种具有质轻、隔热保温等特点的功能性水泥基材料,但由于EPS颗粒表面憎水和密度小,致使该种材料在搅拌和输送过程中存在骨料上浮分离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工作性能和质量均匀性。在建立EPS轻骨料混凝土工作性能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从材料组成出发,探讨了改善EPS轻骨料混凝土工作性能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流动度、坍落度和分层度3个指标综合评判EPS轻骨料混凝土的工作性,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通过水灰比、EPS颗粒用量以及粉煤灰和纤维素醚掺量等参数的优化,可以制备工作性好、质量均匀的EPS轻骨料混凝土。  相似文献   

18.
There is a current trend all over the world to investigate the utilization of processed and unprocessed industrial by-products and domestic wastes as raw materials in cement and concrete. This has a posi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 due to the ever-increasing cost of waste disposal and stricter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Historically, reference books on concrete technology and cement chemistry indicate that the leakage of oil into the cement in older grinding units resulted in concrete with greater resistance to freezing and thawing. This effect is similar to adding an air-entraining chemical admixture to the concrete. Such information is not backed by any research study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The objective of the research reported in this paper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used engine oil on properties of fresh and hardened concrete. The main variables included the type and dosage of an air-entraining agent (commercial type, used engine oil, or new engine oil), mixing time, and the water/cement ratio of the concrete. Results showed that used engine oil increased the slump and percentage of entrained air of the fresh concrete mix, and did not adversely affect the strength properties of hardened concrete.  相似文献   

19.
The cement particles which were modified to a round-shape were prepared by a dry impact blending method in which the surface of the cement particles were modified by strong impact. The properties of the powder, paste and mortar of surface modified cement (namely spherical cement), which was prepared in most suitable treatment time (20 min), were examined. As a result, it was found that the cement was more fluid than normal portland cement, and that the water/cement ratio was decreased by 10 wt.%. In addition, the process for formation of the surface modified cement was presumed to be embedding of fine cement particles under 3 μm onto other larger core particle surfaces. Furthermore, though a decrease in the crystallinity of the cement and the dehydration of the gypsum in the cement took place due to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the cement particles, the amount of change was slight. The hardened mortar of surface modified cement was approximately 45% stronger than that of normal portland cement.  相似文献   

20.
含针片状粗集料的堆砌性能及对混凝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片状集料堆砌时符合双组分体系的理论堆砌规律。掺入适量针片状颗粒,可增大体系的堆砌度。针片状颗粒堆砌时有很大的机械咬合力,机械咬合力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成型,进而影响混凝土的其他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