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供热管网数据进行调研、换热站流量实测分析,并模拟水力工况,调整减小了供热管网存在的水力失调问题;根据济南市标准气象年参数和实测的温度参数,分析提出将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方法用于管网供热季调节,确定了各阶段的实际运行方法、逐日随温度调节的方案,并考虑了本供热管网中热惯性的影响,计算得出了管网水力工况达到稳态后到各换热站的反应时间。结合建立的换热站控制末端进行控制,可提高管网运行的经济水平。  相似文献   

2.
文章简要介绍了供热节能的重要性,从建筑物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末端换热站的水力工况、热网失水的有效控制管理、循环泵的调节控制手段、气候补偿装置的应用、改善供热二级管网和热用户的水力失调问题、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供热系统远程调控、加强科学管理,确保供热安全运行等几方面论述了导致集中供热系统能耗过大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供热管网系统中,水力失调现象极为普遍,由于水力失调造成的无效供热是目前能耗过高的最大问题之一。因此,管网的水力平衡调节是改善供热效果和供热节能的必由之路。本文介绍了国家电投东北电力有限公司应用恒温均衡智能控制技术,对朝阳燕山湖发电有限公司凤凰城换热站凤祥园小区的供热系统进行的二次管网系统改造及运行调试工作,并分析了系统改造完成后对供热企业产生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集中供热系统中,通常采用变流量调节的方式降低运行能耗,往往忽略压力损失对供热系统能耗的影响.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供热运行管理不当,供热系统压力损失过大引起供热能耗增加的情况不胜枚举.本文选取天津市某区的供热管网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际测试,研究了严寒期换热站一次侧、二次侧和室外管网压力损失的分布情况,并针对典型换热站存在的运行问题进行分析,旨在对我国供热系统设计及节能运行管理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智能化控制技术应用到集中供热领域,供热企业已基本实现了对热源和供热管网的实时运行监测和能耗分析。但是,单一的运行参数监测和被动的能耗分析功能对多热源环状管网的水力工况分布和全局换热站的高效运行起到的帮助较为有限。本文建立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集中供热管网运行监测和节能分析平台,以历年运行累积的实际数据为基础,实现了热源出力百分比、管网水力工况分布、换热站运行健康状态等的实时监测和预测报警,同时对未来日热源负荷情况做出预测,实现了供热管网的精准调控和优化运行。  相似文献   

6.
针对分布式变频系统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某工程实例,利用软件对设有均压管的分布式变频系统的多种调节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单一换热站和管网全部换热站的运行调节水力特性,并指出均压管使得热源侧和用户(换热站)侧具有调节的独立性,以及两侧水力调节的不一致性。指出了该类系统节能运行调节的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7.
根据城市集中供热系统调节的特点和全网平衡控制原理,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模糊PID控制方法,构建了温度、压力、压差三种热力站控制回路,给出了大系统热负荷调节与热网平衡的控制策略。热源粗调节与换热站细调节相结合,以二次网供回水平均温度为基准,保证了供热系统在阶跃输入下响应的稳定性,实现了供热管网的水力平衡。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供热计量在我国广泛推广,然而热计量数据对管网的水力平衡调节带来的价值却被不少供热企业所忽视。本文介绍了某供热企业建设的热计量数据采集平台的系统架构,并以平台的数据为基础,分析和探讨了热计量数据在分析供热系统能耗情况、回水温度和水力平衡度方面的应用,进而分析出管网平衡状况,指导供热企业进行二次网水力平衡调节。热计量数据为二次网平衡调节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依据,推动了管网运行管理。  相似文献   

9.
MATLAB仿真在区域供热管网中的节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适应现阶段节约能源,降低区域供热管网运行成本的需要,以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实际的区域供热管网,利用MATLAB/SIMULINK对动态系统进行建模,具体分析区域供热管网的运行状态,建立区域供热管网水力工况模拟与仿真,在此仿真模拟过程中,一方面,对区域供热管网进行直接的观察和调节,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一方面,也对区域供热管网今后的改建和扩建工程起着积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使用户获得高品质的热能,也能做到最大程度的能源节约。  相似文献   

10.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供热系统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远程监控软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介绍了潍坊高新百惠热力有限公司采用远程自动监控系统,利用有线和无线网络传输方式对集中供热换热站进行监测、控制、调节,通过对供热量的变化、温度、压力等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实现集中供热的自控调整运行,提高了自动化保护程度,确保了管网及各换热站系统的安全和稳定运行,实现了各换热站的无人值守,减少了人力投入,提高了劳动效率,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先进的控制系统是保证区域供暖系统精准管控和节能运行的关键。因此针对能源管控中心和各换热站及其二次侧输配管网建立智慧供热系统,实现区域供暖系统的智慧和低碳运行。该系统首先在软件层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对各换热站及其二次侧输配管网的主要调节设备进行基于负荷预测的分布式优化提前联动控制策略设计研究;然后在硬件层对现场设备的监控和分布式控制架构进行设计;最后在网络层基于无源光网络技术完成数据传输方案的设计,将软件层控制策略与硬件层监控设备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在实际工程中对该智慧供热系统的运行进行调试,能够满足运维人员对系统运行的智慧化需求和末端用户的热舒适需求,实现区域供暖系统的节能低碳运行。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济南某小区供热系统测试与故障诊断情况,针对该小区换热站运行管理、室外管网水力失调、室内双管系统垂直失调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进行技术改造,对于推进供热体制的改革、保持社会和谐安定、节能和环保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13.
《门窗》2019,(4)
城市集中供热的运行管理中,采用热网监控系统对各换热站及供热管网实施远程集中监控、调节,通过对温度、压力和流量等相关参数的采集分析及处理,能很好地完成日常的生产调度管理,大幅提高供热企业的运行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更有力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冬季的采暖需求。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热力公司集中供热系统2014-2015年供暖期热源、一次网、换热站的运行能效,采用现场调研的方法,结合(GB/T 50893-2013)《供热系统节能改造技术规范》中的评价标准,对该供热系统的运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计算出该集中供热系统锅炉房单位供热量能耗、单位供热面积能耗、锅炉运行效率、一级管网的补水率及水力平衡度。结果表明:锅炉房单位面积能耗较高,其中供暖期单位面积耗电量3.36k Wh/m~2,标准值为2k Wh/m~2~3k Wh/m~2;单位面积耗热量0.404GJ/m~2,标准值为0.23GJ/m~2~0.35GJ/m~2;单位面积供热负荷43W/m~2,较实际需求负荷高10W/m~2;运行的6#锅炉处于"大流量小温差"低效运行状态。补水率为1.28%,标准值为0.5%;单位面积补水量为25kg/m~2,标准值为15kg/m~2;该供热系统36个换热站中统计了16个换热站的水力平衡度,其中11个换热站出现水力失调问题。该集中供热系统处于供过于求的运行状态,管网的运行能效也较低,因此节能空间较大。  相似文献   

15.
对低真空循环水供热系统发电机组的安全运行、管网失水的控制、热网水力调节、热网监控与热计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用理论分析和工程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对某高校二级网系统的实测调研、测试运行、分析诊断,该二级网系统存在严重的水力失调。根据此供热系统出现的问题和特点,采用HACNet软件对管网系统模拟指导,最后采用模拟调节法对管网进行水力平衡调节。对二级供热管网提出四种节能改造措施:分时、分区、分温控制;采用气候补偿器;供暖初期对管网初调节;避免多台水泵并联运行,以期达到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城镇集中供热系统采暖期根据室外温度变化进行动态调控,但是由于运行负荷、管网情况、距离的不同,当热源温度变化时,各换热站一次网供水温度变化具有很大的时滞性。以济南市莲花山供热片区的典型换热站实际运行数据为例,分析换热站温度变化延时情况,得到热源温度变化时,各换热站一次网供水温度变化的温度延时范围,为一次网运行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建立智慧热网平台的基础上,采用分布式变频技术对某供热系统进行了改造。选择节点22为定压差点,恒定其压头为15m,解决了原有供热管网承压偏高和水力不平衡问题。2015—2016年供暖季的运行结果表明,各换热站的实际流量、耗热量与设计值均比较吻合,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主要对供热节能监控系统的结构及功能进行分析,并介绍了集中供热系统中的换热站结构、控制原理等,对换热站节能调节措施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既满足供热需求又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以保证供热系统的稳定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20.
供热设施的节能水平影响到供热系统的节能运行和能耗水平,换热站在供热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换热站及相关供热设施的节能水平对供热系统整体节能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一次侧未安装热计量表的换热站进行仪表加装,逐步提高换热站气候补偿的配备比例,根据压力损失有针对性地配备平衡阀,有利于解决供热过程中的水力失调,降低供热系统能耗水平,实现供热节能降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