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咸阳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宗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它东邻省会西安,北与甘肃接壤,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我国中原地区通往大西北的要冲。咸阳风景秀丽,四季分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气候属暖温带大陆型季风气候,冬冷夏热,雨热同季。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腹地的咸阳,有着235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地热城、全国十佳宜居城市及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市。  相似文献   

2.
《城市环境设计》2015,89(1):110-120
<正>2012年11初冬,陕西咸阳,北塬新城,咸阳文化中心一年中最萧瑟的冬天,一日中最萎顿的黄昏,一堆最悠远的黄土,一行最萧瑟的垂柳。站在渭河以北的咸阳五陵塬上,远望处是被当地人称为土疙瘩的汉代帝陵。不管是明君贤相还是孱主奸臣都湮灭在咸阳古道旁的"西风残照"中了。历史就像把筛子,反复筛选的结果,是只剩下和情感关系最密切的三两个片段,如定格般存在。然后又由这仅有的几个片段出发,在后人的情  相似文献   

3.
论商纣王     
《Planning》2022,(4)
本文认为对商纣王冠以“暴君”是一种历史的误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作者用大量的篇幅为其翻案,并表述了商纣王的六大功绩,即:讨伐东夷,保卫了国家安全;把华夏文化传播到东南,对中国社会发展是个重大的贡献;解放大批奴隶,促进了商朝的生产和社会变化;囚姬昌于羑里,维护了商朝西部的领土完整;清除内部隐患,镇压了商朝上层的政治反动派;打下了中华民族大统一的基础。指出商纣王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是统一中国的最早奠基人。  相似文献   

4.
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是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后,在城市建设及文物工作方面的一个新课题。对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的文明古国来说,这是十分必要的。现在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现代的概念 我国古代无所谓历史文化名城,只有些名城,但是每次改朝换代,许多名城都遭到破坏。武王伐纣,朝歌焚毁了;秦灭六国“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就是拆了六国的宫殿迁建到咸阳;项羽入关,咸阳化为焦土;  相似文献   

5.
北京是我国最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公元前11世纪末,西周王朝“封召公于北燕”历经了3000余年的历史沧桑,从最早兴起的古蓟城到辽、金、元、明、清各朝帝都的鼎盛发展,继而又经过了天翻地覆的社会变革,成为当今现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北京也是中国历史人物最为集中之地。除帝王将相外,更是达官显贵、文贤雅士、军政名人荟萃聚居之地。因此,京城出现了许多与官职或人名有关的地名。其中以姓氏或官  相似文献   

6.
王欣  鲍茂超  王翼 《城市建筑》2014,(33):36-36
鉴于咸阳博物院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作用,设计将老馆、新馆、渭河公园、咸阳古渡遗址、咸阳历史街区等重要历史文化要素和自然要素进行整合,以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地标性的博物院公园,并为后续设计提供一定的参照。  相似文献   

7.
陈建红  李茹冰 《建筑》2003,(8):76-78
兰州市是甘肃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也是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旅游依托中心。兰州市地形狭长、两面临山,是黄河穿城而过惟一的城市。兰州城市从历史上看,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它既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又是古军事要塞,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但是,今天的兰州城市文化特色已经衰落了(图1)。直到解放前兰州市还保持着中国传统的城市面貌: 内城、外郭以及四面高高的城门; 密檐式佛塔、传统的北方合院民居……这一格局是隋开皇元年始建,历经宋、明、清重建和扩建,最终形成于明、清。兰州的历史文化资源,曾经是有建设成为历史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行政建筑历史演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华 《华中建筑》2010,28(12):137-140
中国古代行政建筑主要包括宫殿和衙署,是统治者进行政务活动的场所。行政建筑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物质载体,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发展变迁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该文通过对中国古代行政建筑的历史演进过程、影响因素、主要特征的探讨,希望从中探寻现象背后的动因及规律,获得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马皎  吴国源 《城市规划》2024,(3):125-126
<正>1.老街概况咸阳老街指由中山街、东明街、北平街三条历史文化街区构成的咸阳老城片区的代称,是咸阳明清文化遗产重要承载地。明清咸阳古城区建于明洪武年间,布局为“田”字形,有东、西、东南、东北四城门,设有三条东西街和四条南北街巷。明嘉靖年间抚军谢兰、道台刘志对其进行扩建,“拓东西北三隅,计广逾八里,雄跨渭岸,屈曲不方,以象斗杓。”后于万历、崇祯和清乾隆年间重修,城内街巷布局近于棋盘形。现存咸阳老街内的古建筑、古遗址、街道尺度、  相似文献   

10.
王安石 《住宅科技》2007,27(11):2-5
上海历史建筑历经百年沧桑,伴随着西方政治、宗教、经济、文化影响与中国特色相结合,已经成为上海独特的风貌景观和文化遗产。文章从实际出发,阐述上海历史建筑修缮保护的方式和还历史建筑的原真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古国,从农耕文明孕育而成的田园景观始终是古代皇家造园的重要内容,其既是古代中国政治、社会、经济状况的物质反映,也是当时田园山水文化的表现载体。本文从政治、经济、人文等因素出发,梳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中田园景观的产生、发展与演化历程,探析其在各历史时期的发展规律与艺术特色,总结其总体艺术发展成就,为田园造景的深入研究提供相关历史理论基础,亦期望为当今郊野风景园林建设提供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2.
天津是1986年国务院第二批命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与中国众多古城相比,虽然城市历史并不悠久,但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极为丰富。明清时期,天津因毗邻北京都城,地理位置特殊,经济地位重要而迅速发展;近代时期,天津作为中国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留下众多外来文化的印记。独特的城市发展历史和中外交融、多元文化荟萃的城市特色成为"中国近代百年看天津"的实物见证。近年来,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天津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前所未有的挑  相似文献   

13.
征稿启事     
《城乡建设》2006,(8):1-1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独特魅力,是最为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历史文化资源被切实保护了才能永续利用,一个城市延续了历史文脉方能可持续发展。历史文化资源全方位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保护好景点,游人如织;整治好周边环境,投资者纷至;建设好历史街区,四方产业兴旺;彰显历史文化魅力,城市名扬天下。短视者把历史文化资源当成负担,或仅仅看作一己的生财之道。在城市土地供应偏紧的形势下,老城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将会受到新的压力和挑战,能否让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对城市管理者的执政理念和工作智慧将…  相似文献   

14.
遗产     
<正>1982年,国家公布了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标志着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个体文物拓展到了城市整体的层面。目前,我国共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1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81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69座。此外,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或者是近代革命运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重要城市。在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地面和地下,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物与革命文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光荣的革命传统与光辉灿烂的文化。做好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发展我国的旅游事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1982年2月,为了保护那些曾经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运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相似文献   

16.
中心景观     
题记: 中国很特别,其特别之处正大于它的文化、政治、以及其经济状况。深圳那就更特别了,它没有悠久的历史,但其历史正以着迅猛的速度发展。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它在特殊的环境下成长着。  相似文献   

17.
天津市第一座自锚式悬索桥——子牙河大桥是咸阳路道路改造工程中跨越子牙河的一座特大桥梁工程。是咸阳路道路改造工程中的重点项目,是天津市桥梁建设历史之最。  相似文献   

18.
砖瓦的文明     
伴随着秦国的战车踏上东方六国的版图,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和雄才大略的汉初君主给砖瓦注入新精神,中国砖瓦的第一个历史高峰随之而来。秦汉风韵(一)公元前221年的一个早上,秦都咸阳之北,一群匠人正在兴建宫殿,他们偶尔低声交谈,口音与监工的秦国官员完全不同,这是一群从齐国被俘虏来的工匠。此时的齐国作为东方六国中最后一个被秦王嬴政攻陷的国  相似文献   

19.
《城乡建设》2011,(11):52-55
承德地处河北省东北部,总面积3.95万平方公里,人口361万,南邻京津、北倚辽蒙,距首都北京仅230公里,是环京津、环渤海和冀辽蒙交界地区的重要城市。承德历史上曾经是清王朝的夏都和第二政治文化中心,素有“紫塞明珠”之称,拥有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中国旅游胜地40佳等“七项桂冠”。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下或简称"名镇名村"),乃至历史文化街区和地段,是中国传统聚落传承至今的,能传承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历史文化信息,能见证中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