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变态混凝土注浆施工中出现浆液堵管、扩散不均等问题,研究了不同硅微粉掺量对浆液的流动性、流变性、稳定性、强度和时变特性的影响。采用熵权理想点法综合考虑浆液工作性及经济性确定最优配合比。试验结果表明,掺加硅微粉可改善浆液泌水率,提高抗压强度。水胶比0.4时,掺硅微粉使浆液屈服应力与流动度减小、塑性粘度增大;水胶比0.5~0.7时,流变参数随硅微粉掺量增加而增大,浆液流变性与水膜厚度呈线性相关。随水胶比增大,硅微粉对浆液性能的影响逐渐减弱。浆液屈服应力随时间呈线性增长趋势,塑性粘度呈指数增长。基于熵权理想点法,可得到固定水胶比下的最优配合比方案。  相似文献   

2.
针对石膏旋流器在工程应用中出现的底流浓度偏低、分级精度差等问题,从优化分流比、分离效率、底流浓度和分级精度的角度探索提高石膏旋流器分离性能的方法。通过试验研究寻找旋流器的结构参数、操作参数和物性参数对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保证底流浓度不低于50%前提下,当入口浓度为16%时分离性能最优的底流管径为23 mm,此时分流比小于0.16,分级精度最高。  相似文献   

3.
针对常规变态混凝土人工加浆方式施工作业效率低、加浆均匀性差导致变态混凝土强度低,抗渗能力差的问题,研究开发了一种变态混凝土加浆搅拌设备。该设备由车身行走机构、液压动力功能模块、浆液供给模块、混凝土搅拌工作模块和浆液流量控制模块组成,通过机械搅拌并同步加浆方式将水泥浆液均匀添加到碾压混凝土中,同时采取电磁流量计控制注入流量动态调整加浆效果,方便现场加浆管理,提升了变态混凝土精细化施工水平。与传统加浆方式的对比试验和施工现场运用效果表明,该设备可明显改善变态混凝土的施工工效和成型质量,并可满足工程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4.
针对常规变态混凝土人工加浆方式施工作业效率低、加浆均匀性差导致变态混凝土强度低,抗渗能力差的问题,研究开发了一种变态混凝土加浆搅拌设备。该设备由车身行走机构、液压动力功能模块、浆液供给模块、混凝土搅拌工作模块和浆液流量控制模块组成,通过机械搅拌并同步加浆方式将水泥浆液均匀添加到碾压混凝土中,同时采取电磁流量计控制注入流量动态调整加浆效果,方便现场加浆管理,提升了变态混凝土精细化施工水平。与传统加浆方式的对比试验和施工现场运用效果表明,该设备可明显改善变态混凝土的施工工效和成型质量,并可满足工程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5.
将高压静电雾化技术引入湿钙法烟气脱硫中,通过不同方案和不同工况下的脱硫试验比较,得到雾滴与烟气接触方式、烟气中SO2质量浓度、荷电电压以及钙与硫的物质的量比(nca/ns)等对烟气脱硫的影响,综合分析了高压静电引起脱硫增益的机理.结果表明:石灰浆液荷电能够使雾滴细化、均匀化,增加传质面积和接触机会,同时改变雾滴表面特性,增大传质速率,使脱硫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且脱硫率随荷电电压的增加而提高;脱硫效果与气液接触方式有关,在试验设定的nca/ns范围内,浆液流量较大时同向并流的脱硫率增幅明显高于逆向流动时,而浆液流量较低时采用逆向流动荷电脱硫更有利.  相似文献   

6.
通过工程实践和试验,对双掺大流动性混凝土抗碳化性能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掺一定量的优质粉煤灰和高效减水剂的"双掺"技术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抗碳化性能,满足混凝土耐久性要求.为双掺大流动性混凝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首先探讨了纤维加入沥青混凝土的方法,其次分别对普通沥青混凝土、不同类型的聚合物纤维沥青混凝土进行了高温稳定性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纤维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8.
以工程应用为背景,给出一种定性方法验证了leader-heat高温隔热涂料的强化散热效果,设计了单平板试验台测试材料的热力学性能,计算了导致leacler-heat保温材料表现出保温和强化散热2种不同效果的临界厚度并分析了原因.  相似文献   

9.
根据三峡水库水位上升左岸6F和右岸21F运行稳定性试验结果,分析了机组过流通道中水压力脉动变化规律及其对机组振动和厂房振动的影响,并讨论了6F和21F在涡带工况区和高负荷区中的不同振动现象.研究结果表明,有助于对机组性能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指导机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冻融循环下混杂纤维混凝土宏细观特性的关联性,开展以冻融循环周次及纤维体积掺量为变量的快速冻融循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冻融循环周次下,抗压强度与含气量、气泡间距系数及气泡平均弦长呈正相关关系、与气孔比表面积呈负相关关系,而冻融损伤量与气孔参数则呈相反规律,且均呈近似线性变化;冻融循环周次越大,抗压强度越低、冻融损伤量越大、含气量、气泡间距系数及气泡平均弦长也越大,而气孔比表面积越小;混杂纤维的掺入,优化了气孔结构,提高了抗冻性。  相似文献   

11.
将水煤浆技术用于处理有机废液,既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又保护了环境,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洁净煤技术。通过对国内有机废液水煤浆的研究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了有机废液水煤浆的市场应用前景,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结论为今后有机废液水煤浆的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海水白泥乳烟气脱硫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文宗  王君璋  朱群益 《节能技术》2004,22(1):35-36,41
在烟气量为1000Nm^3/h试验装置上进行了海水、海水白泥乳脱硫效率的试验研究。得到单独采用海水时,随着环境温度升高,脱硫率有所下降。当海水中加入白泥时,可以显著提高脱硫率,一般可提高15%~20%,且随着环境温度升高,脱硫率有所增加。随着海水中白泥的浓度增加,脱硫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3.
新型水煤浆添加剂的开发前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介绍了水煤浆技术的特点及其主要特性参数 ,分析了我国水煤浆技术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提出发展我国水煤浆技术的长远策略主要应该是 :通过开展对某些非离子型分散剂的研究 ,开发出新一代的水煤浆添加剂 ,以便进一步提高水煤浆质量 ,降低水煤浆成本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宁东煤的特点,认为期内水质量分数高,难以制备高质量分数的水煤浆。通过实验,研究了添加剂种类、煤粉级配对低变质宁东煤成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双峰级配可配制高性能的水煤浆。  相似文献   

15.
水煤浆燃烧技术用于造纸黑液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水煤浆燃烧技术用于造纸黑液处理进行了中试研究。多种不同组成的黑液煤浆在改造过的6.5t/h的链条炉上进行了燃烧试验。对黑液燃烧产物如烟气、烟尘及灰渣进行了成分测试,对锅炉混烧水煤浆前后的效率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黑液煤浆与层燃煤混烧提高了锅炉锅炉效率并降低了污染。水煤浆燃烧技术在该领域的成功应用为造纸黑液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采用环形电极、机械雾化喷嘴等组成的荷电雾化装置,通过测试石灰浆液的荷质比、喷浆脱硫前后烟气中二氧化硫浓度的变化,探讨和分析了不同流量时的荷质比变化规律,首次对不同荷电电压、荷质比与脱硫效率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雾滴的荷电效果与浆液流量有关,且对于同一喷嘴存在荷电效果最佳的流量值;在相同钙硫比条件下,浆液荷电相对于非荷电时脱硫率明显提高;在不同钙硫比情况下,浆液荷电与非荷电的脱硫率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水饱和状态混凝土在不同围压下(0、2、5、10 MPa)的损伤特性,对直径150mm、高300mm的圆柱体混凝土试件进行了三轴压缩试验,并定义损伤变量D,选用Weibull-Lognormal损伤本构模型分析了常三轴下不同水围压对混凝土损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 MPa饱和水环境与干燥无水压下混凝土的损伤变量走势大致相同;应变为4×10-3时,损伤变化差值达到峰值;应变为7×10-3时,损伤达到同一水平为0.81;应变到达4×10-3之前,损伤变量的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应变在4×10-3~7×10-3之间时,损伤变量增长速率较大并基本恒定不变;应变超过7×10-3时,损伤变量增长速率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8.
在中试试验台上研究了水煤浆流经渐缩管的局部阻力特性,分析了滑移产生的机理,采用一种新的滑移修正方法确定了水煤浆的真实流变模型,同时获得了水煤浆流经渐缩管时局部能量损失的计算方法.运用非均相流模型和量纲理论,提出了水煤浆流经渐缩管段时局部阻力系数的准则式,发现随着广义雷诺数的增加,渐缩管局部能量损失系数先下降然后逐渐趋于稳定,同时根据试验结果获得了计算局部能量损失系数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9.
张翔 《锅炉技术》2021,52(2):12-18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SG-旋风水煤浆气化炉的运行状态及结构参数对其影响,以3 000 t/d级气化炉为对象建立三维模型,采用Realizable k-ε模型模拟湍流扩散,随机轨道模型考察离散相运动,P1辐射模型考虑散射、辐射以及气体与颗粒间辐射换热的影响,双竞争速率模型模拟挥发分的析出,多表面燃烧模型和涡耗散概念(ED...  相似文献   

20.
柴油机燃用柴油/水煤浆混合燃料性能与排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柴油机燃用柴油/水煤浆混合燃料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柴油相比,使用混合燃料后柴油机多数工况的有效热效率下降;燃料消耗率有所增加,但折算成当量柴油消耗率基本降低;NO_x排放明显下降,最低为原机的20%;CO和HC排放有所上升,但仍能满足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