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将甲醇、乙醇、正丁醇和2,5-二甲基呋喃(DMF)分别与市售编号为92号汽油按照体积比为1∶9的比例混合,连同纯汽油组成M10、E10、B10、F10、G100 5种燃料,在一辆缸内直喷(GDI)乘用车上研究不同燃料对整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新欧洲驾驶循环(NEDC)下,丁醇混合燃料的百公里体积油耗和去除热值影响的当量油耗均是被测5种燃料中最低的,其余3种含氧燃料掺混后的百公里体积油耗和当量油耗均高于纯汽油燃料;除M10的CO排放比汽油低外,含氧汽油的CO和THC排放均高于汽油;掺混3种醇类燃料均能够降低NO_x排放,F10的NO_x排放与纯汽油相当;4种含氧汽油大幅降低了颗粒物质量和数量排放。向汽油中添加含氧燃料能够降低汽车在中高车速稳定运行时的油耗和排放,但添加含氧燃料后的汽油比纯汽油更加不适应低车速和起动工况。在动力性方面,4种含氧汽油均缩短了汽车的加速时间。  相似文献   

2.
在一辆排量为1.6L的汽车上进行了燃用不同基础汽油配制的车用乙醇汽油对汽车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无铅汽油相比,燃用不含MTBE纯汽油配制的乙醇汽油,汽车性能有所改善或不变;而燃用含MTBE无铅汽油配制的乙醇汽油,汽车的性能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燃料中氧含量增加较多,与汽车的电控系统不匹配。因此配制乙醇汽油的基础汽油应使用不合任何含氧化合物的纯汽油,而不能使用含MTBE的无铅汽油。  相似文献   

3.
在一台压缩比为18.5的柴油机上,研究了喷油定时和共轨压力对93RON汽油多段预混压燃(MPCI)模式性能的影响。MPCI是自主研发提出的一种新型内燃机燃烧模式,通过在压缩上止点前后按照"喷完再燃,燃完再喷"的原则组织多次汽油类燃料的缸内喷射来实现依次进行的预混或准预混压燃过程。同时研究了不同首喷定时下0#柴油的两段压燃模式。结果表明:93RON汽油MPCI模式具有更低的指示油耗率、碳烟和CO比排放,以及同0#柴油两段压燃类似的THC比排放,但NO比排放略高。此外,在较高轨压下,93RON汽油MPCI模式具有比0#柴油单次喷射模式更低的指示油耗率及NO、碳烟和CO比排放,但THC比排放略高。  相似文献   

4.
曹杰  玉铁  冯丹华  冯星 《内燃机》2010,(3):52-54,56
在电喷汽油机上燃用低比例甲醇汽油混合燃料与燃用93#汽油进行对比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汽油机燃用M15,M25混合燃料均比燃用93#汽油输出功率高,增幅为3.1%~7.7%;M15当量油耗率与93#汽油油耗率基本相等,M25当量油耗率降幅较为明显,最大降幅达16.8%;混合燃料有效热效率高于93#汽油;混合燃料比93#汽油CO放稍有降低,HC排放降低明显,NOx排放在中低负荷时有所改善,在大负荷时排放增加。  相似文献   

5.
在缸内直喷汽油机(GDI)上采用多次燃油喷射和可变配气技术来控制缸内混合气形成和燃烧,实现了SI/HCCI复合燃烧方式。研究了不同压缩比和辛烷值对均质混合气压燃(HCCI)燃烧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汽油HCCI燃烧呈现单阶段燃烧燃料特性,HCCI着火发生在上止点附近时油耗低。低压缩比下,HCCI燃烧可以在较浓空燃比下工作,NOx排放较高。高辛烷值燃料HCCI燃烧可运行的负荷范围窄。汽油HCCI发动机在偏高压缩比条件下燃用偏低辛烷值汽油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性和排放性能。  相似文献   

6.
LPG-汽油双燃料发动机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用澳华液化石油气(LPG)有限公司生产的汽车用石油气燃料供给管理配于EQ6100-I型发动机,改装成LPG-汽油双燃料发动机,进行性能测试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不改变原机压缩比和点火提前角时,燃用液化石油气的动力性下降,最大功率为原机的90%;最大扭矩为原机的92%。燃用LPG比燃用汽油的当量比油耗低,节能率在5%左右。怠速排放试验表明,燃用LPG的CO,HC排放浓度分别为燃用贩50%和36%。  相似文献   

7.
李会芬  黄锦成  黄豪中  陈国栋 《热能动力工程》2012,27(4):498-503,521,522
在一台S195直喷柴油机上进行燃料燃烧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燃用生物柴油和乙醇柴油会使柴油机的动力性有所下降,其中菜籽油生物柴油的动力性接近纯柴油燃料的动力性,乙醇柴油的动力性相对较差。生物柴油和乙醇柴油的油耗率都比纯柴油要高,生物柴油的油耗率要高于乙醇柴油。但随负荷的增大,这种差距呈下降趋势。生物柴油和乙醇柴油在较大工况范围都可以保持比纯柴油燃料较低的CO排放量。低负荷状态下改善不明显,甚至会增大;高负荷工况下,混合燃料的CO排放比纯柴油降低较多。绝大部分工况下,生物柴油和乙醇柴油燃料的HC排放都比纯柴油高。绝大部分工况下,生物柴油和乙醇柴油的NOx排放和碳烟排放都比纯柴油低,其中生物柴油的表现优于乙醇柴油。  相似文献   

8.
E10含水乙醇汽油对汽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自主研发的"复方两性乳化剂"进行了E10含水乙醇汽油(体积比为90%的90#汽油+10%的含水乙醇)稳定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乳化剂能有效改善含水乙醇汽油的稳定性,加入强化剂和防冻剂、提高乙醇浓度能够有效改善乳化含水乙醇汽油的低温稳定性。针对汽油机进行了燃用E10含水乙醇汽油混合燃料与原机的性能对比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未对汽油机作任何调整的情况下,燃用E10含水乙醇汽油混合燃料的动力性略低于原机。在经济性方面,燃油消耗率比原机有所上升,以热值计的当量燃油消耗率比原机有所改善。在尾气排放方面,燃用E10含水乙醇汽油时,CO排放在整个负荷范围内基本比原机低,CO排放得到改善;HC排放在整个负荷范围内都得到了改善,改善效果可达9%左右;NOx排放在低负荷时有所改善,随着负荷增加NOx排放变化不大。在怠速工况,CO、HC和NOx排放均获得改善。尾气排放产物在催化器中的转化效率与发动机工况有关。  相似文献   

9.
柴油机掺烧不同比例生物柴油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将体积分数为10%2、0%、30%的生物柴油掺混到柴油里组成3种混合燃料,并连同纯柴油共4种燃料,在一台四缸增压中冷柴油机上进行性能、燃烧和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与柴油混合燃料的折合油耗率与燃用纯柴油时基本相当;燃用混合燃料的缸内最大爆发压力和压力升高率较低,着火时刻较晚;混合燃料的NOx和碳烟排放与燃用纯柴油时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混合燃料的HC和CO排放只是在1 500r/min时才较纯柴油低,当转速在2 300 r/min时,混合燃料的HC和CO排放更高.  相似文献   

10.
开展了汽油机燃用含氧混合燃料时燃烧特性和碳氢排放的研究 ,分析了质量燃烧率和发动机碳氢排放。基于实测示功图的计算结果表明 ,与汽油相比 ,燃用汽油 乙醚混合燃料可明显缩短火焰发展角和快速燃烧角。当汽油中加入的醇类燃料比例较小时 ,与燃用汽油相比 ,可缩短火焰发展角和明显缩短快速燃烧角 ;而当汽油中加入的醇类燃料比例较大时 ,反而会增加火焰发展角和快速燃烧角。试验结果表明 ,与燃用汽油相比 ,燃用含氧混合燃料可降低发动机碳氢排放量 ,燃用汽油 乙醚混合燃料比燃用汽油 醇类混合燃料具有更低的碳氢排放。  相似文献   

11.
渭河横贯关中腹地,风力资源丰富,风能是一种环保的可再生能源。渭河堤防全线贯通,为开发利用河道风力优势提供了方便。发挥渭河流域河道堤防潜能,建立风力发电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可提升河道的经济能效,美化沿岸环境,促进周边城市的旅游发展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凝汽器有缺陷对循环水系统经济运行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热力系统变工况为基础建立了凝汽器真空的变化对机组运行经济性影响的数学模型,研究了凝汽器存在缺陷对开式循环水系统优化结果的影响。对具有两台循环水泵的300MW凝汽机组计算表明,凝汽器存在缺陷导致其传热系数降低时,双泵运行比单泵运行更经济的临界负荷也随之降低。这一结论对指导循环水系统的经济运行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煤层气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证明,需要不同类型的钻井开发煤阶、含气量、含水量等关键参数相异的煤层,以实现煤层气产能最大化。作为一个新的钻井类型,研究"U"型井适合钻探的煤层类型对于提高其产能,实现中国煤层气产业化至关重要。为此,选取沁水、鄂尔多斯盆地等中、高煤阶盆地,根据其地质资料及煤层气生产资料,从煤阶、煤层厚度、煤割理与钻进方向关系、含水量、煤层倾角等方面阐述了"U"型井钻井适应性,认为低煤阶煤层因硬度、密度低,采用"U"型井钻探容易引起坍塌;"U"型井采用两井连通、地质导向、远距离穿针等新技术,而厚煤层在有效使用这些技术的同时,更容易实现在煤层中钻进;"U"型井具有水平井和直井两个井口,可以更有效排出高含水煤层中的承压水,同时也可利用煤层坡度,将直井设置在煤层下倾方向,利用重力排水采气;"U"型井中的水平井具有方向性,垂直于面割理方向钻进可以获得较大产能。以上研究成果表明:"U"型井可以有效开发割理发育、具一定倾角、高含水的中高煤阶厚储层。该研究成果为"U"型井高效开采煤层气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受工作环境的影响,空气中的杂质进入到压气机内部,这些杂质冲击压气机部件表面造成壁面粗糙度增加,严重时会造成叶片损伤,严重影响压气机的安全稳定运行。为了分析粗糙度造成压气机性能衰退的气动原因,首先需要研究粗糙度对叶栅性能的影响。选择某双弧形压气机叶栅作为研究对象,首次使用一种多控制点叶型型线变化的方法模拟二维粗糙叶片表面,从而实现粗糙叶片的物理模型体现。数值模拟计算过程中避开了传统的、经验式的壁面函数方程,提高了数值模拟对于粗糙表面的计算精度。研究了不同粗糙度以及不同粗糙位置条件下叶栅各方面的损失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叶栅表面完全粗糙时,尾迹损失值较光滑叶栅升高33%;叶背前缘20%位置的粗糙度对叶栅性能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5.
可再生能源电厂并网对地区电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质能发电、风电、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机组的并网将改变地区原有的电力系统的特性.文章从地区电网的动态稳定性、供电可靠性、调度运行、网供负荷预测、电能质量等方面就可再生能源电厂并网对地区电网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如何消除不利影响,实现电网安全、稳定、经济地运行,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6.
Ab initio calculations have been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adsorption, dissociation, and diffusion of atomic and molecular hydrogen on the Fe-doped ZrCo (110) surface. It is found that the adsorption of H2 on doped surface seems thermodynamically more stable with more negative adsorption energy than that on the pure surface, and the dissociation energy of H2 on doped surface is much bigger therefore. However, compared with the pure system, there are fewer adsorption sites for spontaneous dissociation. After dissociation, the higher hydrogen adsorption strength sites would promote the H atom diffusion towards them where they can permeate into the bulk further. Furthermore, the ZrCo (110) surface possesses much higher hydrogen permeability and lower hydrogen diffusivity than its corresponding ZrCo bulk. Moreover, further comparison of the present results to analogous calculations for pure surface reveals that the Fe dopant facilitates the H2 molecule dissociation. Unfortunately, this does not improve the hydrogen storage performance of ZrCo alloy due to the H atom diffusion on the surface and into bulk are prevented with higher reaction energetic barriers by doping Fe. Consequently, ZrCo (110) surface modified with Fe atoms should not be preferred as a result of its terrible hydrogen permeability. A clear and deep comprehending of the inhibiting effect of Fe dopant on the hydrogen storage of ZrCo materi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urface adsorption of hydrogen are obtained from the present results.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technical note, the electrolysis of a synthetic alkaline electrolyte was carried out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varying between 10°C and 80°C and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rate of hydrogen production was studied. It was found that at a higher temperature of the electrolyte the rate of production of hydrogen was higher. However, the rise in the efficiency of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was not significant at higher temperatures.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充装SNG的CNG气瓶在450d后各种性能的变化,多种橡胶、塑料和金属在SNG中浸泡450d后的质量、尺寸及外观变化.试验结果表明:SNG对CNG气瓶的腐蚀性影响很小,可以安全使用;SNG对各种橡胶的溶胀性影响都在相关标准的规定内,满足实际需求;SNG对各种塑料的溶胀性几乎无影响;SNG对各种金属的腐蚀性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9.
肋片间距对表冷器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表冷器肋片间距是影响表冷器传热性能的主要因素。在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单位体积换热量和单位阻力换热量为衡量依赖,找出了表冷器性能相对优化的肋片间距值。结果表明,在常用的间距范围内,3.3mm左右较好。  相似文献   

20.
针对涡轮增压器压气机的叶顶间隙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探究其对压气机效率损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均匀叶顶间隙下,随着叶顶间隙的增大,压气机的效率随之降低;在恒定转速下,随着压气机稳定流量的增加,叶顶间隙变化引起的效率衰减量逐渐增加;在恒定流量下,随着压气机转速的增加,叶顶间隙的变化引起的效率损失逐渐减小;在变叶顶间隙下,叶轮出口叶顶间隙的减小可以使压气机效率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