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4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种血管腔内手段治疗颅底动脉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2004年10月至2007年5月间我院收治各类型颅底动脉损伤患者共53例,均有头颈部外伤史。主要症状为搏动性突眼和颅内血管杂音(39例)、声嘶或吞咽不适(9例)、鼻出血(5例)等;DSA检查证实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e,CCF)39例,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14例;针对上述53例患者不同的病变特点采用不同的血管腔内治疗,并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结果对53例患者56支颈内动脉进行了腔内介入治疗,采用单纯可脱球囊栓塞治疗CCF33例34支血管,可脱球囊联合弹簧圈栓塞3例,植入覆膜支架封堵CCF3例;采用单纯可脱球囊闭塞颈内动脉治疗假性动脉瘤8例,可脱球囊联合弹簧圈孤立假性动脉瘤2例,植入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治疗4例;平均随访时间9.5个月(2~25个月),85%(45/53)患者主诉症状于6个月内消失,12个月随访15%(8/53)患者遗留眼球运动受限或视力障碍。复查显示存在假性动脉瘤6例,残瘘3例,其中2例因海绵窦区的硬脑膜动静脉瘘而分别于术后第2、3个月行再次介入治疗。结论对各型颅底动脉损伤,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创伤小且安全有效。尽管存在缺陷,可脱球囊仍是治疗CCF和颈动脉假性动脉瘤的首选方法,在特殊情况下必需联合应用弹簧圈栓塞和覆膜支架植入等多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介入法腔内射频闭合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在透视引导下,采用局麻下介入穿刺插管方法,对24例患者共计30条肢体曲张静脉进行膝上段大隐静脉腔内闭合治疗,射频导管将血管壁加热至85℃使血管腔闭合。结果30条肢体静脉曲张均成功完成腔内闭合治疗,技术成功率100%,平均每条肢体血管闭合治疗时间17.8min,平均住院时间4.9d。随访1周~9个月,所有患者下肢活动后酸痛、肿胀、乏力感明显减轻或消失;46.7%(14/30)小腿部明显迂曲扩张的静脉消失,53.3%(16/30)患者腿部曲张的浅静脉明显减少。8例患者小腿部皮肤色素沉着、皮肤增厚症状减轻,3例静脉性溃疡愈合。术后血管超声或血管造影复查,83.3%(25/30)大隐静脉主干闭塞,16.7%(5/30)血管内径减小,血流减慢。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皮下血肿、感染、麻醉意外等并发症。结论腔内射频闭合大隐静脉曲张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腿部无瘢痕残留等优点,是一种可部分替代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模拟DeBakey Ⅲ型胸主动脉夹层(AD)内红细胞流动,揭示红细胞流动规律,从颗粒视角解释AD危害,为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AD血液区域模型,导入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进行大规模数值模拟。设置血液为含红细胞固态颗粒的Lagrange多相流,模拟红细胞颗粒运动,颗粒受力包含阻力、剪切升力、压力梯度力、虚拟质量力、重力,忽略热能传递。追踪红细胞轨迹与分布。结果 获得红细胞体积分数图与红细胞轨迹图。结论 假腔近心端膨胀处缺少新鲜血液涌入,血液内缓解症状有益物质与此处血管壁接触不良,导致血管壁易损伤,不易修复;此处存在低速旋涡,弯曲缠绕的红细胞轨迹显示血栓易形成。血栓可能进入真腔和假腔并黏附于血管壁,进而造成血管堵塞和破裂。AD输血和红细胞输送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留置建立血液透析通路方法、并发症及效果。方法2007年7月至2009年2月,我科共行DSA下长血液透析(血透)是维持尿毒症患者生存的主要方法之一,良好的血透通路甚为重要。目前动静脉内瘘是常见的血透通路,然而对于内瘘阻塞、血管瘤形成以及因血管自身问题无法建立内瘘或内瘘失败等患者,长期血透导管留置不失为一良策。我科近2年来行长期血透导管DSA下置入术62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临床资料2007年7月至2009年2月,我科共行长期性带涤纶双腔导管置入术62例共64次。62例中男37例,女25例,年龄42~84岁,平均64岁,均因原动静脉内瘘不能维持血液透析而施术。1.1.2采用美国Bard Access System HemoSplit带涤纶双腔血液透析导管,14.5F,导管长24cm,均为U型,入血管端分叉,其动脉管腔容积1.6ml ,静脉管腔容积1.8ml ,涤纶环距双腔管入血管长端为19cm,U型入血管段为13cm,涤纶环距导管外固定端5cm。1.2方法手术62次在DSA下,2例因患者全身情况极差,在ICU床边进行,穿刺困难者采用超声辅助定位穿刺。1.2.1操作步骤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评估颈部及锁骨下静脉等血管条件。我们首选右侧颈内静脉,其后依次选右侧锁骨下静脉、左侧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 [1-3] 。选择颈内静脉入点为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或距胸锁关节上方5cm水平确定颈内静脉穿刺点;锁骨下静脉穿刺点为锁骨中内1/3下1cm处。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靶血管,进入导丝,撤出穿刺针,用双腔血透管体表透视定位,保证血透管血管端短头略超过胸骨角水平。确定血透管外端皮肤入口点(胸大肌端),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该皮肤点至血管穿刺点之间;胸大肌端和血管穿刺点处皮肤分别做1cm切口,并分离至真皮下。用隧道针开通两端皮下隧道并导引血透管穿过隧道,经导丝逐级扩张,置入可撕脱鞘,经可撕脱鞘进入血透管,边撕脱鞘皮边进入血透管,进入血透管完毕后,透视血透管形态及位置,确保血透管双头位于上腔静脉内,并回抽血液确保通畅,如血透管有打折、扭曲、位置不当或回血不畅,可进入超滑导丝进一步调整,最后缝皮外固定,肝素溶液封管。作安全,调管方便等优点。期性带涤纶双腔血液透析导管置入术患者62例64次,均系终末期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结果本组置管62例共64次,62次在DSA下,2次在床边。4例因血流不畅,原位调整位置4次,重新置管2例,碎栓溶栓1例。62例患者置管后或调整后血液透析流量均达到230~300ml/min;57例留置随访至今均在使用。5例生存期<6个月。结论长期性血液透析导管留置在建立血液透析通路具有良好可行性,主要常见并发症为血流不畅,原因与置管位置及透析导管头位置相关。右侧颈内静脉为首选置管位置,双腔管头位置均应到达上腔静脉内;在DSA下具有定位准确,操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颈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5年7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采用血管内覆膜支架植入术急诊救治的15例颈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其中直接外伤致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颈部手术致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1例,致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3例,鼻咽癌放疗后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10例。结果 15例患者均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得到成功救治,无即刻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死亡发生。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1个月,15例患者均无再次出血,临床随访期间无脑缺血并发症。结论 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颈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创伤小、安全有效,可在封堵颈动脉破口的同时恢复头颈部正常血供,并发症少。但仍需更大样本量临床研究证实,进一步观察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假性动脉瘤的部位、类型和发生原因,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1例假性动脉瘤患者(四肢动脉11例、脾动脉3例、肾动脉2例、髂总动脉2例、髂内动脉1例、胆囊动脉1例、阴茎动脉1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9例肢体动脉近大关节处假性动脉瘤采用球囊临时阻断血流下瘤体切除、血管吻合术或直接切开修补术,4例主干型假性动脉瘤采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其中2例发生于髂内动脉开口处的髂总动脉主干型假性动脉瘤采用分支动脉栓塞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6例终末型假性动脉瘤采用明胶海绵结合不锈钢圈栓塞术。结果21例假性动脉瘤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后瘤腔全部消失,11例肢体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术后远端血管搏动正常,未出现神经损伤,2例脾动脉主干近端、2例髂总动脉主干假性动脉瘤覆膜支架隔绝术后无内漏、远端血流通畅,6例终末型假性动脉瘤患者栓塞后瘤腔消失,出血停止,未出现脏器缺血坏死,其中1例髂内动脉二级分支多发假性动脉瘤患者,栓塞后1周因骨盆复合伤并发重度感染死亡。结论根据假性动脉瘤的部位、类型和产生原因,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在尽量小的创伤下使各部位假性动脉瘤得到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周玉斌  吴丹明 《工业加热》2010,(10):831-834
股浅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药物治疗为主的基础治疗,以经典的外科旁路移植术为代表的开放式外科手术治疗和新近发展的血管腔内治疗。随着临床医师和患者对于股浅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认知的不断加深,腔内治疗已成为目前临床实践中股浅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吴丹明  周玉斌 《工业加热》2010,(12):1004-1006
主髂动脉闭塞是最常见的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药物治疗为主的基础治疗,以经典的外科旁路术为代表的开放式外科手术治疗和新近发展的血管腔内治疗。随着临床医师和患者对于腔内治疗认知的不断加深,血管腔内治疗已成主髂动脉闭塞首选的治疗方法,本文对主髂动脉长段闭塞腔内治疗的技巧和疗效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周围动脉创伤性病变的介入微创治疗。方法分析13例周围动脉创伤性病变,其中骨折伴动脉损伤8例,单纯血管软组织损伤5例(其中1例为医源性)。结果动脉造影显示8例确诊为动脉损伤后血栓形成,5例出血伴假性动脉瘤。经导管动脉内溶栓,动脉瘤栓塞及支架开通等处理,12例痊愈,1例转外科手术,介入治疗成功率92.3%,未发生术后截肢、感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对创伤性动脉损伤所致血栓闭塞、假性动脉瘤等,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微创有效,并发症少,临床应用价值大。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新型药物洗脱球囊(DEB)在下肢动脉狭窄性病变(PAD)中可能具有的抑制管腔丢失、减少内膜增生作用。方法 以雄性新西兰纯种兔(体重2.5 ~ 3.0 kg)为实验对象,于兔腹主动脉近心端及远心端各植入Mustang裸支架1枚,模拟PAD模型,并分别用裸球囊(PTA组)及药物洗脱球囊(DEB组)在血管支架段行后扩张,术后28 d处死动物,收集腹主动脉支架标本,塑料包埋并行Masson染色,比较各组内膜增生程度,同时行DEB药物(紫杉醇)靶点β- 微管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形态学上,与PTA组比较,DEB组内膜增生及管腔狭窄率明显下降。同时β- 微管蛋白免疫组化检测显示,与PTA组相比,DEB组血管内膜β- 微管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结论 动物实验初步显示,DEB具有潜在的有效地抑制管腔丢失、减少内膜增生作用,初步证实该新型DEB的优良性能,提示该新型DEB远期应用于临床治疗PAD的潜在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