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节能》2015,(12)
利用热泵技术回收电厂循环水余热,能够提高机组的热效率和供热能力,降低机组的冷源损失。从热泵制热性能系数COP出发,分析压缩式和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节能机理,并以300MW机组为例,在保证供热负荷不变的情况下,计算分析2种热泵供热系统的经济性。计算结果表明:溴化锂吸收式热泵供热机组的经济性优于压缩式热泵机组,整个供暖期间,获得的总节能收益比压缩式热泵供热机组高785.8万元。在乏汽利用方面,压缩式热泵供热机组的节水量要远高于溴化锂吸收式热泵供热机组,这对于某些缺水地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电厂的各种热损失,结合热泵回收低温余热技术,提出利用锅炉排污和汽轮机抽汽驱动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回收循环水废热、送入暖风器加热锅炉进风的方案。通过技术经济性分析,证明此方案可行,具有环保、节能、节水的多重功效。  相似文献   

3.
热电厂的循环水所具有的热量一般是通过冷却塔释放给大气环境,为对这部分余热回收利用,进行了水源热泵能量系统的分析研究。将热泵系统供给的热量扣除消耗的驱动蒸汽热量,再考虑导致新增的驱动电耗,及以凝汽器真空下降引起发电的热耗增加作为修正,可确定最终节能量。通过对实际热电厂4台200 MW供热机组的循环水源吸收式热泵系统进行计算,可获知年节约标准煤9 985.7 t,该方案实现了比较理想的工程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4.
介绍第一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在胜利油田采暖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应用热泵技术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针对污水余热利用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
分析循环水-水源热泵供热与直接抽气供热的方式,水源热泵回收低品位的电厂循环水余热具有显著的节能潜力。利用水源热泵技术回收低温电厂循环水余热,实现了能量从低品位到高品位的转换,符合能源梯级利用原理。通过计算分析得到水源热泵供热优于常规供热的临界参数,当抽气温度达到188℃,利用水源热泵供热比抽气供热更节能。  相似文献   

6.
油田污水余热回收方案及其经济效益测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油田大量存在的污水余热,设计了利用吸收式热泵技术回收余热,用于油田生产和生活供热的原理方案,并根据油田现用加热炉的运行效率,测算了所设计供热方案的节能效益和经济效益,论述了吸收式热泵余热回收供热技术的巨大节能潜力和广泛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根据溴化锂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的传热、传质平衡以及各部件的传热关系,建立了系统的稳态数学模型,分析了系统主要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利用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回收地热余热的方案;利用模拟计算得出了相应的设计参数。对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的模拟分析以及仿真编写了软件,并且对设计参数下的机组系统进行了仿真模拟,以观察主要参数的变化对机组运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节能》2017,(8)
化工行业具有丰富的低温余热资源,而利用余热进行冬季供热可有效缓解北部城镇的环境污染。文中从三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余热水替代电厂低真空供热热源分析入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吸收式热泵及汽水加热器的选型,实施唐山市南堡开发区集中供热系统热源改造;通过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供热系统的运行分析,提出了运行优化策略和方法。结果表明:采用热泵机组与汽水换热器并联的供热方式,可确保供热品质,节能效果明显。其研究结果可为工业余热源供热系统的改造和运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小型火电机组凝汽余热回收节能潜力巨大,本文将低真空运行与吸收式热泵有机结合,针对中小型湿冷机组提出一种新型凝汽余热利用系统,既有效降低汽轮机背压提高的幅度,又克服了吸收式热泵投资高与占地大的问题,进而提高了汽轮机凝汽余热回收的可行性。本文以135 MW湿冷机组为研究对象,通过汽轮机末级运行安全分析,对机组背压及抽凝比设定安全性约束条件;并通过能效及经济性分析对构建的新型凝汽余热利用系统进行优化,得出系统供热等效电及单位供热量成本随着背压的提高先减小后增大,在背压P_b=23 kPa时出现了最低值,即系统综合能源利用效率及经济性均最佳,具有显著的节能效益和经济效益。成果用于指导中小型火电机组凝汽余热利用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某电厂300MW供热机组利用循环水余热应供热应用实例,介绍了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回收汽轮机排汽冷凝低温余热、将热能转移到集中供热网的工作原理,并对工程的设计原则做了有意义的探讨。该项目可减排相应的大气污染物和粉煤灰,具有良好的节能减排效益。  相似文献   

11.
热泵技术是将低品位热能提升为高品位热能的节能技术,而蒸汽喷射式热泵在企业余热回收中,主要是利用高速流动蒸汽的喷射,提高余热蒸汽的运行参数和质量,达到余热蒸汽回收和再次利用目的。我厂是年耗蒸汽60~80万吨的联合化工、化纤企业,工艺加热后产生的余热蒸汽有相当数量,以往我厂在余热回收中采用热泵技术、溴化锂制冷节能技术来回收余热,取得了一定的节能效果,但还有一部份化纤生产装置的余热蒸汽没有利用,1993年我厂与国家环保局南京环科所合作,用蒸汽喷射式热泵见图1,回收涤纶短丝后处理生产中排放出来的余热蒸汽,取得了…  相似文献   

12.
能源问题是各国都非常关注的问题,节约能源非常重要。一些工业过程排放出大量的气体、蒸汽或热水中含有大量的余热。它们的排放,不仅造成环境的污染,而且浪费了能源。回收其中的余热显得尤为重要。溴化锂两级高温吸收式热泵是一种热升温机,它能利用70~100℃余热本身驱动,生产100~160℃的热水或蒸汽以供工业生产使用。文中介绍了两级溴化锂高温吸收式热泵的原理,对它的设计、性能等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了结论。  相似文献   

13.
冶永福 《节能》2020,39(6):132-134
传统燃煤锅炉效率偏低,大量低品位余热无法得到利用,造成能源巨大浪费。与此同时,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供暖又存在巨大的缺口。结合实例,介绍吸收式热泵系统应用于电厂余热改造的实际应用效果。通过改造不仅实现节能,还增加了电厂的供热能力,降低了单位热量供热成本。旨在对供热领域工业余热的回收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在我国,工业在迅猛地发展,余热的分布很广,需回收的余热还很多。而象70~100℃的较低品位的工业余热,不仅不能直接用作工业能源,还要通过换热设备降温后排放,对环境造成热污染和其它公害。回收利用这些工业余热的关键在于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而高温吸收式热泵能够回收中、低品位的余热。它不需要高品位的热源来驱动,让一部分余热提高品位供重新利用,而另一部分则被排放至低温热源,单级高温吸收式热泵适用余热的温度范围为80~120℃,升温帼度为30℃,性能系数coP为0.4~0.5.高温吸收式热泵具有运行费用小…  相似文献   

15.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探讨第I类和第Ⅱ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性能,并从节能的角度分析了这两类热泵回收利用低温热源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6.
由于钢铁生产流程中低品位余热的回收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文中针对换热器及吸收式热泵两种低品位余热的回收利用进行研究。本文建立了两种低品位余热利用方式的热力学模型,通过改变热源温度,得到了两种利用方式热效率和效率随热源温度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文中以150℃烟气作为研究对象,对两种余热利用方式进行热力学对比分析,从而对低品位余热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17.
吸收式热泵回收烟气冷凝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清华大学超低能耗示范楼热电冷联供平台,对利用吸收式热泵回收天然气烟气冷凝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余热回收系统的开启、变工况和关机动态响应过程.实验表明,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的开启过程较长,应尽量使内燃机与热泵的容量匹配,缩短开机时间;内燃机发电功率对系统供热功率和供热温度影响较大,对冷凝热回收功率、冷冻水温度和制热COP影响较小;系统供热温度对热泵性能影响较大;应选择合适的关机模式,以保证系统安全、缩短关机时间.  相似文献   

18.
《节能》2021,(4)
针对山东省某大型燃气热水锅炉排烟温度较高与耗气量过大的问题,提出采用燃气直燃型吸收式热泵回收烟气余热、减少排烟损失,并给出燃气锅炉与吸收式热泵烟气余热回收方案的运行流程。根据天然气热平衡、排烟温度与天然气利用率、热泵COP值以及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等,全面分析回收烟气余热节能效果。通过1个采暖季理论计算研究和实测对比分析得出,新方案比单独锅炉运行方案节约燃气约1 718 679 m~3,热泵余热回收热量占总供热量的8.9%,分析过程和提出的工艺流程可供同类项目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目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生活及工业用燃气锅炉的应用。然而,国内燃气锅炉的能量利用水平普遍不高,其中烟气排热是最主要的损失形式。烟气深度回收利用技术采用吸收式热泵,由于吸收式热泵能制取非常低的冷水(约10℃)用于回收烟气热量,将烟气的排烟温度降低至30℃以下,烟气节能率达到15%,同时能产生60℃左右的采暖水,适用于大型采暖锅炉排烟余热的深度回收利用。通过针对吸收式热泵直接接触式回收燃气锅炉烟气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效果表明,采用吸收式热泵可以彻底实现烟气  相似文献   

20.
利用吸收式热泵技术对电厂循环水余热进行回收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为保证热泵的良好运行,需要对汽轮机机组进行调整以适应热泵,这样可能会对原有的供热特性有所影响。针对此可能性,对改造前后的的供热特性曲线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吸收式热泵在带来节能效果的同时,也增加了机组的发电热耗率,并为机组之间的热负荷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