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直升机着舰动力学特性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直升机的着舰过程,确定了着舰动力学分析的基本假设.建立了直升机一舰船虚拟样机模型,施加约束并对作用于直升机的操纵力进行了定义;将舰船起降平台的6自由度运动均简化为简谐运动.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仿真运算,分析了着舰时直升机重心及机体姿态的变化规律,为直升机着舰模拟器的先期技术论证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海洋环境多变、舰船空气尾流场复杂,舰载无人直升机着舰危险系数高、事故率高,这就使得无人直升机舰面起降具有很大的风险。因此,舰载无人直升机自主着舰引导与控制系统是无人直升机成功着舰的关键。结合国内外舰载无人直升机着舰技术现状,研究了其着舰流程和着舰引导与控制系统方案组成及原理,并对自主着舰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舰载直升机与普通直升机同属一类旋翼航空器,除共同的特点外,它与普通直升机还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舰载直升机是以航空母舰或其它舰船为活动基地并能执行各种作战任务的直升机,主要功能是救援、联络和反潜等;普通直升机主要是运输、反坦克和侦察等,因此两者武器装备和侦察通信系统不同。其次,能上舰的直升机,体积和重量有限制,如米-26这样的大型直升机根本上不了舰。此外,涂装不同:舰载机一般涂成低可视度的灰色,普通直升机以各色迷彩为主。  相似文献   

4.
《兵器知识》2013,(9):7
直升机着舰装置是舰载直升机上用于安全快速着舰的一种助降设备,一般有拉降装置和鱼叉装置两种。下图是SH-60B上采用的拉降式着舰装置,由设在直升机上的引索、绞车、主探管、尾探管和设在舰艇上的拉降索及绞车、夹紧机构、牵引索及绞车、操纵台等构成。直升机准备着舰时,机上放出主探管,从中用引索将舰上的拉降索引入直升机内并卡定后,舰上拉降绞车收紧拉降索,拉直升机下落。鱼叉式着舰装置,由设在直升机底部的鱼叉锁紧机构和舰艇飞行甲板上的一  相似文献   

5.
舰载直升机,是以航空母舰或其他舰船为活动基地、能遂行各种作战任务的直升机。在作战使用中,舰载直升机不仅能以多批次的战斗群起降于大型航空母舰上,而且还可以从中、小型舰艇上起降,并以单机或多机活跃在大洋上空执行护航、反潜,反舰,救护运输以及超视距引导等作战任务。它既能悬停,又能平飞,而且能快能慢,能高能低,前后左右运用自如,它比海上舰艇速度快,  相似文献   

6.
复杂的海洋大气环境会导致舰船在航行过程中产生舰尾流,为保证飞机安全着舰,对舰载机进舰过程舰尾流进行仿真建模。分析舰船在航行过程中产生的舰尾流,结合美军标中关于舰尾流的相关说明,通过对其各个分量建模并进行模拟,建立较完整的舰尾流扰流模型。通过计算机仿真,得出总的舰尾流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产生的扰动速度。该研究可为后续舰载飞机着舰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早在50年代末期,英国海军就开始试验在中、小型舰船上搭载直升机。他们首先在“格林维尔“号和“大胆”号反潜护卫舰上加装了飞行平台,此后各国海军也相继仿效。时至今日,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大多数中、小型舰船都有能搭载直升机的机库与飞行平台。舰载直升机主要用于反潜,它的作战半径可达200公里左右,可有效地扩大搜索、探测和攻击潜艇的范围。其次,它可用于防空,能克服地球曲面的影响而延伸雷达的搜索距离,及早发现来袭之敌机  相似文献   

8.
为提升我国两栖攻击舰远程攻击能力,对国外舰机适配性进行分析。分析国外短距/垂直起降飞机 (short/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SVTOL)的技术现状,从舰船总体设计角度开展舰机适配性分析并提出关键技术, 结合美国、日本、意大利的大型两栖舰船具体分析舰载机上舰的改装工程。结果表明,该分析可为国内相关领域科 研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为中国建造的第三艘、也是首艘按中国要求建造的“现代”级导弹驱逐舰——“泰州”号(138)近期交付中国,此舰属“现代”级Ⅱ型(俄罗斯代号956EM),是继“现代”级原型舰“杭州”号(136)和“福州”号(137)之后的第一艘改型舰。该舰根据中国的要求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如提高了近程防空能力及对舰攻击能力,扩大了直升机起降平台的面积,增加了航空指挥设备,为搭载中国之前购买的卡-28反潜直升机做好准备。↑新型舰仍然采用SS-N-22超音速舰舰导弹,舰桥上的雷达罩内安装的是该舰舰导弹的火控雷达,它的斜上方是130毫米舰炮的火控雷达,桅杆上…  相似文献   

10.
在对破片型反直升机火箭弹特性和直升机目标易损性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反直升机火箭弹的破片参数,建立了火箭弹对直升机毁伤概率的数学模型,并通过仿真计算,得出了对直升机的毁伤概率,为反直升机火箭弹总体结构设计建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