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AN/AAS—38前视红外吊舱也称NITE“鹰”吊舱(NITE是导航红外目标瞄准装置英文词头缩写),是美国洛拉尔航空电子公司专门为美国海军超音速飞机设计制造的高性能前视红外系统。它主要装备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F/A—18“大黄蜂”战斗机。  相似文献   

2.
据美“航空周刊和空间技术”杂志报导,霍尼威尔公司研制了一种小型低成本红外前视装置,能装在小型直升飞机转子柱顶上的陀螺稳定平台上,借助于视频跟踪器,使平台上的激光目标指示器和激光测  相似文献   

3.
“兰蒂恩”系统是一种能在夜间作战使用的新型机载吊舱式前视红外导航和火控系统。它能有效地减轻驾驶员在执行夜间飞行和作战任务时的工作负担,并帮助提高现役战斗攻击机的夜间低空作战能力,能保障战斗攻击机以800~900公里/小时的航速用制导和非制导武器跟踪地面或水面目标,并给以摧毁。该吊舱系统计划装备F-15E和F-16C/D战斗机,也可应用到执行空对地或空对舰攻击任务的其它单座或双座飞机上。  相似文献   

4.
洛克威尔公司根据1977年同美国陆军签订的一项合同,发展红外CCD 成象导引头技术。该项计划的目标(如表1所列举的)是要研制一种多功能红外成象制导途径,它应具有第一代红外成象制导途径(红外前视装置)高得多的性能和低的成本。这种导引头是多功能的,它即可以在发射前锁定目标,也可以在发射后锁定目标。它是高  相似文献   

5.
在新加坡空军的允许下,洛马公司在2006年新加坡亚洲航空展上展出了一架为新加坡空军研制的最新型F-16样机,即F-16DBlock52+。新加坡共订购了20架,计划装备到位于章宜空军基地的第145航空中队。F-16可谓老当益壮,改进后的F-16DBlock52+性能再上一个新台阶,无论是航程、精确打击能力、电子战水平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飞机使用保形油箱这种创新设计,在不影响空气动力特性的情况下,大大增加了航程,达到3700公里,可以担负远程打击任务。新飞机进气道右边安装了拉斐尔公司的“利特宁”瞄准吊舱,左边则安装了AN/AAQ-20“探路者”前视红外吊…  相似文献   

6.
法刊《航空和宇宙》杂志报道,由法—美联合研制的“ATLIS”Ⅰ型激光制导指示器吊舱样机,从76年底到77年初的五个月时间內,在法国Cazaux飞行试验中心,由七名驾驶员进行了44次飞行试验,飞行高度从低于90米到高于900米,对车库、桥梁、石油库、障碍物、雷达天线、坦克、战车和舰船等700个目标进行了捕捉和跟踪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射程为10公里的“AS30”激光制导导弹,“ATLIS”吊舱能夠滿足捕捉和跟踪目标的要求。这种吊舱是射击控制装置的第二代,它可用于单座飞  相似文献   

7.
RC-7B侦察机是美国微波公司研制的照相与电子情报侦察机。美国陆军拟用它替换OV-1“莫霍克”侦察机,计划生产15架,主要装备太平洋司令部和南方司令部。侦察设备包括休斯公司生产的合成孔径雷达/动目标显示器,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电子信号监测系统;还有前视红外装置,红外行扫描仪,昼间白光光电相机,“超霍克”通信截获设备及测向机,L-波段视频数据链路及卫星通信系统;信号情报系统,加密装  相似文献   

8.
德国博登湖仪器技术公司(BGT)开发了一种方法使红外寻的导弹抗激光干扰能力更强并申请了专利。尽管前几代红外干扰机采用宽波束红外调制源来迷惑红外导引头 ,特别是传统的非成像型红外导引头 ,但现在激光被视为是干扰红外成像导引头的一种方法 ,可以迷惑甚至破坏红外探测器。在该公司开发的方法中 ,目标的成像由该公司称之为第一探测器系统完成。该系统是一常规被动红外探测器 ,响应目标的热辐射。它采用红外光学系统 ,由设置在光学系统后面的扫描装置把视场成像到红外探测器线阵上。第二探测器系统紧靠第一探测器系统并位于导引头的内框…  相似文献   

9.
激光器在60年代首次用于火控系统中,之后许多新的系统也纷纷采用激光器,并且其性能也不断改进。在很多情况下,激光器是决定平台主要任务的关键因素。在某些应用中,激光器与前视红外(FLIR)探测系统和跟踪器结合使用。为了使激光器与前视红外系统以最佳特性工作,首先要了解这两种装置的特殊要求,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并在设计过程中尽早把它们综合考虑。用于目标指示和测距的钛钇铝石榴石(Nd:YAG)激光器和最初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空军和海军的战斗机在多次局部战争中,利用夜幕的掩护频繁投放精确制导武器,从而改变了空对地攻击战术与式样,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不断发展和日益成熟的低空导航与红外瞄准技术。作为当今世界上瞄准吊舱研制、生产和使用的大国。美国在吸取几次战争的经验教训后.开始着手对原有吊舱进行改进改型。并适时发展出新一代瞄准吊舱。  相似文献   

11.
据詹氏防御周刊7月4日报导,伊拉克空军将其法制幻影FIEQ-5单座战斗机装备苏制AS-14“小锚”激光半主动制导空对地导弹。每架携带两枚,分挂在两翼下的挂架上。激光指示吊舱挂在机身中心线下。这种名为ATLAS的指示器吊舱为法国汤姆逊-CSF公司制造的,与法国10km射程的AS.30L激光制导导弹配合使用。据伊官方说,“小锚”的名义射程  相似文献   

12.
赵毅 《弹箭技术》1997,9(1):30-32
在自动目标识别范围内,传感器电平的融合要比象素电平的融合更能有效地完成目标的探测和识别。本文详述了带有前视红外和激光雷达传感器的混合传感器系统成像的优缺点,并提出了这种混合系统双模敏感的结构。  相似文献   

13.
机载红外导弹模拟吊舱总体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详细分析机载火控系统、武器控制系统以及座舱控制机构在红外导弹从挂机到离机发射过程中的信息流和信号流,设计机载红外导弹模拟吊舱,采用“虚拟导引头”的形式,模拟再现了红外导弹挂飞完成战术发射及应急发射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瞄准运动目标的装置包括:以激光束(8)能量标志目标(2)第一个点(73)的装置;当第一个点被跟踪目标的激光束(8)加热时,对由该点发射的红外辐射敏感的装置(31),以及用于指示目标易受攻击的第二个点,并使该点被跟踪的装置。全系统包括一个瞄准架4,开始时移动该瞄准架4,以便在电视摄像机23视场内捕获到目标。接着,对目标电视图像敏感的第一跟踪系统进入最初粗略瞄准阶段,使瞄准架轴上的目标居中.随后激光器7产生10.6μm脉冲,以便加热目标上的点73,并且在该点上的3~5μm的辐射范围内的接收机(31)上,对该辐射敏感的第二个跟踪系统自动转入跟踪该点,从而更准确地对准瞄准轴.最后,通过在业已定位的目标电视图像上移动十字线,操作员即可对选定的较易受攻击的点变换瞄准方向.该装置用于通过激光能量摧毁目标。  相似文献   

15.
机载瞄准吊舱自动目标识别(ATR)技术包括传感器、处理机及其算法、图像分割与特征提取等常用的前视红外(FLIR)传感器和处理芯片,图像分割采用阈值分割、边缘检测、统计学分割和边界信息法等.特征类型有几何、拓扑和投影等.ATR技术有基于参数分类的ATR、模型ATR、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ATR、人工神经网络的ATR等.  相似文献   

16.
《轻兵器》2002,(9)
维克多AP20机枪吊舱是用一种特殊的碳纤维材料制成的。据说这种材料“比铝还轻,比钢还强”。吊舱内是GA1机枪,它以其高效、高耐用性和高可靠性闻名于世,GA1机枪的后坐力小,这使它可用于比较小型的飞机上。在驾驶员座舱设有电力控制系统,以便对吊舱内的机枪发射进行控制。吊舱可在飞行中被投弃。  相似文献   

17.
采用异步状态更新的红外与激光联合跟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仅有角度信息的红外单站对机动目标存在跟踪缺陷。红外和激光传感器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但是要处理好数据采样同步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多传感器异步状态更新(MAUS)跟踪机动目标的思想。红外和激光联合跟踪。红外站采用伪线性滤波,异步更新过程中可以校正激光的线性化误差。采用异步更新计算简便.对传感器同步要求小。  相似文献   

18.
(一)美国美国热成象技术的发展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得克萨斯仪器公司于1958年制造出第一台红外行扫描侦察系统。1964年又研制出第一台前视红外装置。尽管六十年代后期这种前视红外装置在东南亚已得到证实,但是其成本过高。1972年美国防部委托得克萨斯仪器公司,研究在不影响总体性能的情况下如何降低成本。同时,美国陆军发现,夜间发射“龙”式和“陶”式反坦克导弹急需手提式热瞄具。M60A3坦克  相似文献   

19.
针对前视红外序列图像中目标与背景对比度低、灰度级动态范围小以及目标边缘模糊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均值漂移和特征匹配的红外目标鲁棒分层跟踪算法。首先利用均值漂移算法来快速搜索局部最优候选目标。然后,通过特征匹配对跟踪误差进行有效修正。采用Harris算子对模板目标与候选目标进行特征点提取,利用改进的Hausdorff测度对特征点进行有效的匹配度量,最终实现红外目标的精确定位。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简单有效,能准确跟踪前视红外目标。  相似文献   

20.
基于飞行时间法(Time-of-Flight,TOF)的红外相机是一种新型的、结构小巧、可提取目标3D数据的立体成像设备;它可以高效实时的捕获运动或静止目标的深度信息和灰度信息,目前已经成为测量成像领域的研究热点;对TOF的发展做了系统的阐述,并且分析了该相机的成像原理,相机标定以及测量误差;归纳了TOF红外相机的特点以及应用情况,阐述了TOF红外相机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