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根据弹道导弹攻防仿真需求.在资料分析和性能仿真基础上对拦截弹技术状态和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拦截弹反设计方法,拦截弹性能分析和反设计模型综合考虑了拦截弹总体、气动、制导控制、固体火箭发动机等方面。计算分析表明.基于遗传算法的拦截弹反设计方法可有效提高仿真效果。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以推进剂质量为目标函数,并同时满足火箭增程迫击弹射程及密集度指标的数学模型,采用约束变尺度优化法,对火箭增程迫弹外弹道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优化计算得到了满足设计指标的最小推进剂质量,发动机点火时间,发动机工作时间及发动机质量系数参数值,将对火箭增程迫弹的初步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地基动能杀伤拦截弹拦截低轨目标的制导方法.设计了对目标预测拦截点进行攻击的拦截弹飞行过程中的制导律,提出了一种确定目标预测拦截点及在拦截过程中修正预测拦截点的方法;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为验证利用地基导弹进行空间拦截的可行性,对空间拦截弹道优化问题进行了描述.根据固体火箭弹道设计方法,分析了弹道的影响因素,提出基于正交设计的搜索算法,给出了详细的算法流程,介绍了搜索方向的正交设计方式和搜索过程.用该模型对某一参考弹进行了仿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只要弹道参数设计合适,参考弹完全可以将100 kg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满足空间拦截作战要求.  相似文献   

5.
在拦截弹红外导引头成像图像跟踪阶段,当拦截弹距离目标很近时,动态特性对制导精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文中充分考虑了弹道拦截弹助推段拦截对拦截弹末段控制制导的要求,结合复合控制系统简化模型,提出了一种使得视线角速率在有限时间内收敛的反演变结构制导规律,此制导方法实现了拦截弹的零脱靶量,最后仿真结果验证了所设计制导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敌方来袭拦截弹制导策略未知的主动防御协同突防场景,考虑目标弹-防御弹单向和双向协同配合模式,采用滑模控制方法提出了兼顾拦截弹探测信息可观测性和防御弹反拦截精度的协同突防制导律。构建了融合空间探测构型需求和拦截成功必要条件的滑模面,分别应用双幂次趋近律和带状态反馈的指数型趋近律,推导了目标弹-防御弹的单/双向协同制导律。相较于单向协同,双向协同通过引入加速度代价函数,应用最优化方法优化了协同突防制导律,目标弹通过协作机动帮助防御弹降低打击来袭拦截弹的过载需求。仿真结果表明,协同滑模突防制导律可确保目标弹和防御弹达到期望的空间探测构型,并能够精准地打击来袭拦截弹。  相似文献   

7.
高昂  胡延苏 《兵工学报》2016,37(2):379-384
针对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研究概率意义下如何根据高层战略防御指标设计和部署拦截方案。在Bernoulli实验模型基础上,将拦截弹数量和防御指标进行关联,并进一步分析系统广义跟踪能力以及拦截弹单发毁伤概率对所需拦截弹数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齐射拦截方式和连续发射方式,讨论防御指标、目标数量、目标威胁比率等因素对拦截弹消耗情况的影响。针对分层防御将各层拦截方案的设计建模为最优化问题,在保证防御指标的情况下,通过优化各层目标发射拦截弹的数量,使得平均每目标消耗的拦截弹数量最少,从而达到整体作战效能最优。  相似文献   

8.
先进防空导弹直接力/气动カ复合控制关键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林  杨树兴 《兵工学报》2007,28(12):1523-1527
对比分析了国外已研制成功的直接力与气动力复合控制拦截弹;定性分析了直接侧向过载控制和力矩直接力控制的优缺点;探讨了复合控制拦截弹在末制导阶段是否需要滚转及转速对制导精度的影响;确定了复合控制的切换时间;推导出拦截弹所需要的脉冲发动机数量的公式,并对其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9.
推导了气动力与力矩式直接力复合控制拦截弹弹体的数学模型,用气动力控制与直接力控制并行的方式初步设计了拦截弹的飞行控制系统.最后推导出复合控制拦截弹的飞行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并分析了拦截弹分别采用复合控制和空气动力控制时的飞行控制系统时间常数。在此基础上进行拦截弹末制导精度的仿真.验证了复合控制方式比气动力控制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0.
韦韬  赵新国 《飞航导弹》2012,(6):61-63,83
美国地基中段导弹防御系统日趋完善,不仅在反导运用上成绩斐然,而且在反卫能力上也崭露头角。介绍了美国地基拦截弹的概况,分析了地基拦截弹在反导和反卫作战中的任务和作战能力,剖析了其拦截方式与作战流程。在此基础上,针对地基拦截弹的特点,从战术和技术两个角度提出了导弹突防和卫星防护对策。  相似文献   

11.
范书义  徐国勤 《兵工自动化》2005,24(3):102-102,110
eb分页技术分为临时记录集和存储过程分页.前者调用ADODB属性的Recordset对象打开记录集,并用临时记录集分页及服务器端游标选取记录集.后者用数据库对存储过程预编译,并调用其内存版本二次访问同一存储过程.无论数据量大小,响应时间均相等,并支持存储过程数据库系统.  相似文献   

12.
三唑类含能化合物是近些年发展的一类新型含能化合物,具有高生成焓、高氮含量和高热稳定性的特点。本文从分子结构出发,综述了单三唑类、双三唑类、吡唑基三唑类、噁二唑基三唑类和四唑基三唑类等40余系列含能化合物的最新合成研究成果,对部分化合物性能进行了阐述。并结合三唑类含能化合物的性能特点,指出基于构效关系设计新型三唑化合物,平衡能量-安全间的矛盾关系,是发展高能钝感三唑含能化合物的有效策略;在此基础上,设计合成笼状三唑含能化合物是较具潜力的发展方向,并提出筛选综合性能优异的三唑化合物开展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多Agent的供应链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多Agent的供应链建模包括分析供应链实体组成、处理流程确定、业务处理Agent设计和业务处理单元框架4层建模.由于Agent具有目标、知识、标识等属性,其通用结构由通讯、业务处理、推理、学习、消息等单元组成.Agent间通信通过基于KQML封装的消息传递.鉴于信息共享是Agent协作的基础,任务分解强调Agent间的交互,故物流和信息流的影响可以通过这两种消息传递的机制得到处理.  相似文献   

14.
XML是标准通用标记语言(SGML)的子集,又称元语言。利用其基本规则可创建针对特定领域的标记语言。XML允许用户界面和结构化数据相分离,具有不同来源的数据无缘集成等优点。在比较XML数据模型和传统数据库模型伏缺点的基础上,根据文件类型定义(DTD),提出了关系数据库与XML结合,组成XML数据库系统的方法。它采用关系数据库反映数据集根节点的子节点,组织根节点的各子树内客,形成数据对象,建立元数据库和对象数据库。基于XML的数据库系统以XML标记数据,解决了数据间的复杂关系。以数据库而不是文件仓储组织数据,有利于管理和维护。  相似文献   

15.
MapXtreme系统包括Internet、图形平台MapInfo和基于ActiveX OCX的MapX控件技术.采用Web Brower/Web Seve结构模式在NET平台下对该系统进行二次开发.通过在后台服务器端运行MapXtreme及响应局域网用户对空间图形信息及图形相关联信息的属性信息的访问请求,实现对矢量图形的放大、缩小、漫游等操作.  相似文献   

16.
基于群体AHP的作战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群体AHP的CCDSS体系结构,由人机接口、问题分析/处理、群体推理、群体层次分析、模型库及管理、数据库及管理、知识库及管理、通信库及管理等子系统组成.系统负责收集并确定作战指挥待决策问题的主要因素,收集各专家对主要因素之间关系的判断,以及各专家对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的判断.再调用模型库对各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据此形成问题的结构化模型;最后调用模型库对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处理,输出问题处理结果.  相似文献   

17.
李雄  徐宗昌 《四川兵工学报》2005,26(2):16-18,41
虚拟仿真是解决复杂系统开发过程中高风险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装备采办过程中数据量大、交互频率高,必须积极应用虚拟仿真技术。本文论述了基于仿真的采办(SBA)的必要性和意义,并系统地分析了SBA的基础环境与应用过程,探讨了SBA在美军武器装备采办中的应用效益及其在我军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基于可能性测度模糊可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基于可能性测度的模糊可靠性概念,简要介绍了可能性测度与概率测度的联系与区别,并给出了具体模糊可靠性的数学模型,应用该模型对4 25自行高炮电气分系统模糊可靠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首先概括介绍了实时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然后叙述了Linux在这个领域的相关情况.根据这些结果,文章讨论了Linux在实时领域广泛采用的一种模型,并对之加以讨论,最后给出了RTLinux的一个实时检测.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一种基于以太网的自行高炮模拟训练系统。通过以太网内互联的多台PC机实现系统的不同功能,并采用UDP网络通信协议完成各计算机间数据的实时交换,在PC平台上实现了整个自行高炮训练系统的模拟仿真。详述了系统的组成结构、工作过程、各子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方法及其之间的数据通信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