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梁红  刘劲波 《鱼雷技术》2008,16(4):47-50
针对目前尾流自导鱼雷对舰艇的严重威胁,从舰艇尾部反尾流自导鱼雷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尾流回波信号的声学特征模型。研究表明,尾流回波声压主要取决于气泡尺寸、数量,舰船吃水深度和航速及基阵发射频率等因素。根据所研究模型和国外实测尾流气泡半径和密度数据,对比于鱼雷回波信号,对防御系统的主要参数(如发射频率、发射脉宽和周期以及工作距离和深度等)的选取和优化进行了理论研究,提出了设计原则和参数选择范围,该研究可为反尾流自导鱼雷防御系统的仿真信号生成和参数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朱邦元 《鱼雷技术》2007,15(5):11-14
综合阐述了水面舰艇对抗尾流自导鱼雷的措施及尾流自导鱼雷的对策,详述了水面舰艇对抗尾流自导鱼雷的2种措施:尾流特征抑制和制造假尾流。尾流特征抑制包括尾流气泡合并法和尾流能量吸收法。在气泡合并法中应将换能器(或基阵)拖放到舰船螺旋桨尾流初始扩展结束、舰艏尾流和湍流边界层尾流的汇合处。能量吸收法吸收螺旋桨尾流中的机械能。这2种方法降低了尾流中微气泡数量,现有尾流自导鱼雷很难与之对抗。鉴于尾流自导鱼雷应能识别真假尾流,考虑真假尾流中气泡群运动特性的差异,建议用估计尾流回波瞬时频率均值的方法鉴别真假尾流,可在现有尾流自导系统中增加尾流识别电子部件,并补充修改工作程序和弹道程序,提出对抗假尾流的2个弹道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3.
在用主动声尾流自导导引跟踪目标舰尾流的过程中,鱼雷通过进出目标尾流,可获得目标走向以及鱼雷和目标相对关系等信息,对这些信息的进一步处理和使用将有利于优化导引弹道、降低鱼雷航程损失、提高命中概率,特别是有利于对规避机动目标、人工变形尾流等对抗措施进行反对抗。本文研究了在主动声尾流自导导引过程中获取信息的算法以及这些信息的应用,并进行了数学仿真验证,为尾流自导导引弹道的优化和反对抗措施的设计提供了有效方法,可供主动声尾流自导鱼雷弹道优化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标信号检测技术是研制悬浮式硬杀伤反鱼雷火箭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悬浮式硬杀伤反鱼雷火箭拦截尾流自导鱼雷的炸点判断问题,通过对不同相遇态势下尾流自导鱼雷弹道水平方位变化率的仿真分析,提出了一种检测来袭尾流自导鱼雷的门限检测法,并根据相遇的临界条件给出了检测门限的计算方法,说明了检测原理。仿真分析表明,炸点的判断就是检测尾流自导鱼雷是否进入动作区域。文章同时对该检测方法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索性分析,从而为悬浮式硬杀伤反鱼雷火箭拦截尾流自导鱼雷提供了相关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钱东  韩啸 《鱼雷技术》2007,15(1):8-11
为了开发尾流自导及其对抗技术,法国DCN船舶制造集团公司已对舰船尾流进行了15年的研究。该文介绍了他们在水面舰船尾流建模、海上实验和测量研究以及尾流自导鱼雷模拟和对抗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基于对尾流4种形式:泡沫尾流、波浪尾流、压力尾流以及速度尾流的认识,采用了简化的尾流空间几何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海况对尾流形态的影响,其仿真软件综合考虑了多艘舰船在尾流中的交叉穿越,尾流参变模型的深度和宽度随时间、速度和船型的变化以及鱼雷自导头采用多波束等因素。比较分析了目前采用的一些对抗方法的优劣,提出了硬摧毁是未来对抗尾流自导鱼雷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对潜射尾流自导鱼雷的防御是水面舰艇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该文主要探讨了水面舰艇纯机动规避对抗来袭鱼雷的方法,首先概括了尾流自导鱼雷的制导原理和弹道特性,其次从单舰防御角度出发,分析了停车、转向、旋回、加速等多种方法的对抗原理与运用要求,最后从编队防御角度出发,提出并论述了填充护航舰艇、近距平行尾流、交叉尾流航行3种纯机动方法对抗原理及运用要求。研究结果对提高水面舰艇防御尾流自导鱼雷的效能、增强其战场生存能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鱼雷技术》2011,(3):166-166
1.反鱼雷鱼雷拦截概率影响因素仿真分析.由大德,徐德民.2010,18(4)2.水声对抗器材对抗鱼雷战斗使用效果评估.王栋,郑援,孙飞龙.2009,17(3)3.基于LMBP神经网络的声诱饵对抗鱼雷效能评估.陈军,王汝夯.2008,16(5)4.法国海军潜艇反鱼雷对抗系统.李凝,杨飚.2008,16(5)5.舰艇使用悬浮式深弹对抗声自导鱼雷规避策略分析.林贤杰,贾跃,赵学涛.2008,16(4)6.反鱼雷鱼雷拦截弹道及拦截概率.李晓宁,明星,朱若寒.2008,16(3)7.对抗尾流自导鱼雷的防御技术.易红,何辰,陈春玉.2007,15(4)  相似文献   

8.
尾流自导鱼雷瞄点优化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尾流自导鱼雷对瞄点的特殊要求出发,依据尾流自导鱼雷射击与导引控制的相关模型以及鱼雷的弹道过程,对系统现行的尾流自导鱼雷射击瞄点选择方法进行了仿真分析,提出了目标速度是选择尾流自导鱼雷射击瞄点的重要依据,而并非所有情况下"目标尾流的中点"都是适宜的瞄点,合适的瞄点必须兼顾鱼雷航程消耗尽可能小和鱼雷进入目标尾流的概率尽可能高两项指标,并据此给出了一种实用的选择尾流自导鱼雷射击瞄点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满足当前潜艇部队训练的需要,针对尾流自导鱼雷齐射训练中可能出现的碰撞问题,以鱼雷散布为基础,分别对齐射时鱼雷进入尾流前发生碰撞,鱼雷过目标舰时与目标舰发生擦碰以及双雷齐射时两雷进入目标尾流后双雷碰撞的3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采用两雷齐射时,设定1条雷的”操雷航程”,以避免两雷交叉,对两雷设定不同”海况”,使两雷航行在不同深度以及两雷反方向发射等避免碰撞的修正方法。该方法易于操作,可为尾流自导鱼雷安全训练提供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10.
尾流自导鱼雷弹道逻辑仿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尾流自导鱼雷的制导特点,采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进行了尾流自导鱼雷弹道逻辑的仿真,比较精确地建立了机动目标尾流的仿真模型,研究了尾流自导鱼雷对尾流碰撞检测的仿真原理,深入分析了尾流自导鱼雷的弹道逻辑,提出了尾流自导鱼雷的弹道仿真方法,从而完成了尾流自导鱼雷弹道逻辑的仿真.经过对仿真输出图形和仿真数据的分析,验证了尾流自导鱼雷弹道逻辑的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任磊  贾跃  李文哲 《兵工学报》2015,36(12):2336-2341
针对舰艇对抗智能声自导鱼雷的问题,提出了综合使用两型软硬防雷武器即悬浮式声诱饵和悬浮式深弹的对抗方法,确定了二者的发射顺序,给出了两种可行的布放方案;采用统计模拟的方法,对两种布放方案的对抗效果进行了仿真,通过分析仿真结果,对舰载软硬防雷武器对抗智能声自导鱼雷的方案进行了优选;通过改进悬浮式声诱饵与悬浮式深弹阵之间的布放间隔,有效提高了舰艇的生存概率,为提高软硬防雷武器综合使用的作战能力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主动声尾流自导鱼雷导引弹道分析计算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主动声尾流自导鱼雷导引弹道的优化是在保证目标命中概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鱼雷航程损失,提高鱼雷跟踪目标的相对速度以缩短攻击时间的一项关键技术。本文对三波束尾流自导导引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鱼雷首入尾流、首出尾流和再入尾流3个阶段弹道设计的目的、航向调整的模式以及关键参数的确定方法,给出了表述弹道优化效果的参数及其计算公式,并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尾流内外对弹道所采取的调整方法能保证鱼雷航程损失较小,并可靠跟踪目标,可供主动声尾流自导鱼雷弹道优化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验证水声干扰子弹水下爆炸声信号对抗声自导鱼雷的效果,基于水下爆炸的声信号具有声源级高、覆盖频率宽的特点,建立了水声对抗数学模型,并应用数学优化方法,将对抗问题转化为非线性有约束的目标优化函数,得到了舰艇最佳规避角和干扰弹最佳落点位置,且发现最佳发射角度变化较小。仿真结果表明,水声干扰子弹在最佳发射条件下,能有效干扰声自导鱼雷。  相似文献   

14.
黄文玲  石能胜 《鱼雷技术》2010,18(2):128-131,145
舰船尾流中的断层和空穴对尾流自导鱼雷影响很大,严重时可能使鱼雷出现反向导引,导致鱼雷命中概率的降低和航程损失的增大。该文基于M atlab的多状态值仿真,分析了三波束尾流自导鱼雷在不同形状和尺寸的断层和空穴中的运动规律,及其鱼雷最大回旋角度的变化规律和相应的鱼雷弹道变化特点。仿真结果表明,较小尺寸(断层宽度小于等于7.25 m,空穴半径小于等于8.24 m)的断层和空穴对鱼雷运动没有影响,此时鱼雷回旋角等于0;°当回旋角大于0°,鱼雷在断层中的运动比空穴中的复杂。这为三通道尾流自导鱼雷对抗断层和空穴的程序弹道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鱼雷齐射试验方法与评定标准一直存在较大分歧,该文分析了齐射试验定义和影响齐射雷性能的因素,提出了搜索、跟踪及末攻击全过程考核主动声自导鱼雷齐射性能的要求,经试验方案分析和比较,推荐了优先选用两雷经一次转角、二次转角后均对着目标搜索的试验方案,它具有考核全面、有效性好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尾流自导鱼雷齐射试验新思路,即首先发射单雷多次以不同角度穿过自身尾流,对尾流自导是否检验到鱼雷尾流进行实航验证,在此基础上确定尾流自导鱼雷能否齐射及齐射使用条件,再进行齐射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6.
对潜射声自导鱼雷的拦截是舰载反鱼雷鱼雷(ATT)拦截运用的一个重要内容。首先,针对潜射声自导鱼雷的直航搜索段和自导追踪段弹道特征,分析了ATT的拦截原理,指出ATT应采取不同方式实施拦截。其次,提出了ATT拦截方式变更的临界雷舰距离的概念,并按照本舰采取停车规避、保持原状态航行和采取转向远离规避3种典型态势进行了理论推导和仿真标绘。最后,围绕临界雷舰距离进行了数值仿真和规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临界雷舰距离是客观存在的,且随着本舰采取机动策略的不同呈现一定规律性变化。该研究结果可为ATT的实际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