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调研某平台生产水管线的工况,结合失效管段的腐蚀形貌和失效特征,使用能谱分析(EDS)和X射线衍射技术对腐蚀产物的成分和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旁通管线停用期间存在腐蚀性介质、介质中存在硫酸盐还原菌(SRB)、溶解氧和CO_2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平台生产水管线的失效,其中SRB腐蚀是管线失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某油田316L/L360NB机械式双金属复合管的穿孔问题,开展失效行为及原因分析,为此类管道的失效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此失效管样的生产标准和服役工况,通过宏观检查、无损检测、化学成分分析、金相组织分析、硬度分析、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方法,结合焊接工艺规范,综合分析其穿孔失效原因。结果该失效管样的316L衬管和L360NB基管外径、壁厚、化学成分和硬度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金相组织未见异常。其封焊已焊穿衬管,金相组织为马氏体,未见其他焊接缺陷。点蚀均发生在封焊,腐蚀产物的主要化学元素为C、O、Fe,并含有少量的Cl。316L衬管未见腐蚀,封焊区的耐蚀性最差。结论该双金属复合管的失效行为是局部内腐蚀穿孔,失效原因是由于不当的封焊操作致使封焊焊穿衬管,导致耐蚀性较低的封焊在高Cl-腐蚀环境中发生点蚀。封焊腐蚀穿透后,衬管与基管构成电偶腐蚀,使得耐蚀性差的碳钢基管迅速腐蚀穿孔。建议对机械式双金属复合管采用堆焊耐蚀性更好的焊材进行管端封口,以有效防止失效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3.
本论文用腐蚀漏磁检测仪、超声波测厚仪等仪器及X射线能谱(XRD)等方法,在对新疆某油田一输油长输管线出站36km管段现场开挖、检测验证和实验室试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主要针对该输油管道腐蚀穿孔失效的特点、影响因素、机理及其防护措施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经分析研究发现:管道外表面均光滑、平整,未见明显异常腐蚀点,而地势相对低洼管段的管道内壁发生了严重局部腐蚀,管道钢材自身不存在质量问题,管线较大高程差,起伏多变的地形,引起的管道底部沉降水、泥沙、其他腐蚀性介质(Cl^-、Ca^2+、Mg^2+)及低pH值(5.84)酸性环境等是该管道腐蚀失效的主要影响因素;输送介质中水质的高矿化度和高含量Cl^-,也是腐蚀穿孔失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长久以来,CO2腐蚀一直是石油工业用材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大量案例表明60%的海上油气田腐蚀失效是由碳钢的抗CO_2腐蚀性能较差导致的.通过合金化的方法向碳钢中加入少量Cr,进而研发出的低Cr管线钢具有较好的抗CO2腐蚀性能,比普通碳钢更能适应较为苛刻的介质环境,  相似文献   

5.
采用理化性能检测及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方法对某油田集输管线腐蚀穿孔管段进行了失效分析,结果表明,该管段腐蚀穿孔主要原因是由腐蚀介质所引起的电化学腐蚀,管线内输送介质中的H2S和氯离子对于腐蚀穿孔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分析20钢45°热煨弯管在某油田服役48天后发生失效的原因。通过分析该热煨弯管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和金相组织以及爆裂区的能谱图,发现冲刷腐蚀致管壁减薄是弯管爆裂的原因。输送介质中含H_2S、CO_2等腐蚀性介质,加强了冲蚀的作用;冲蚀与腐蚀的交互作用会加速管壁的减薄;当弯管管壁局部位置减薄到一定程度,在钢管内压力作用下,造成弯管局部爆裂。  相似文献   

7.
杨凌  卜文海  高立群  李环宇 《腐蚀与防护》2008,29(10):631-632,634
在实验室进行碳钢在油田模拟水溶液中仿真模拟试验,得到影响油田水腐蚀的各因素与碳钢腐蚀速率间的关系,利用神经网络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训练的网络能够较好地对油田水介质的腐蚀性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8.
南海某油田油管多次发生腐蚀穿孔,本文通过失效部位宏观分析、微观分析、理化检验和腐蚀产物分析对腐蚀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油管物理化学性能均符合标准,腐蚀失效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腐蚀,碳钢耐二氧化碳腐蚀差,建议更换含Cr管材。  相似文献   

9.
对转炉煤气柜内腐蚀介质与腐蚀产物进行分析,探讨了柜内钢结构腐蚀的原因与机理。结果表明:柜内碳钢表面腐蚀产物主要由FeCO_3及少量铁氧化物和CaCO_3组成,煤气冷凝水中含有大量的HCO_3~-及Cl-等腐蚀性离子,因此气柜内钢结构腐蚀主要是由CO_2引起的,CO_2溶于冷凝水后,在碳钢表面形成一层弱酸性腐蚀液膜,使得钢结构表面发生了CO_2均匀腐蚀。由于柜内煤气温度较低,形成的腐蚀产物疏松,使得氧气、Cl~-等能渗透到碳钢表面,加速局部腐蚀,使得气柜侧壁及底板表面出现许多腐蚀孔洞。  相似文献   

10.
采用直读光谱仪、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等对腐蚀穿孔管段宏观形貌、腐蚀产物成分及物相组成等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并结合盲管现场服役工况调研,研究了胜利油田某油井盲管发生腐蚀穿孔的原因。结果表明:在现场腐蚀工况条件下,盲管主要发生CO_2腐蚀,而处于射孔范围的盲管管段,容易受流体冲刷导致腐蚀产物破损及脱落,引起局部腐蚀,造成盲管腐蚀穿孔失效。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金相、扫描电镜等方法分析了新疆某气田地面集气系统316L双金属复合管的焊缝的腐蚀原因。结果表明:该双金属复合管焊缝处腐蚀穿孔是沉积在管线底部腐蚀性较强的地层水使其产生的点蚀破坏,并且复合管碳钢外管与不锈钢内衬管、不锈钢焊缝之间发生电偶腐蚀,加速复合管碳钢外管的腐蚀破坏,使焊缝处腐蚀孔洞进一步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曹刚  姚兴军  陈琴珠 《腐蚀与防护》2023,(2):109-113+119
某石化企业醇氨气化装置换热器在循环水冷却高压密封水过程中发生了腐蚀穿孔失效。通过对该换热管腐蚀部位材料化学成分、循环水水质质以及腐蚀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检验,分析了换热管失效的原因。结果表明:由于设计不当,该换热器壳程入口处流体流速较低,使循环水中的大量硫、氯腐蚀性离子沉淀在管道上,最终导致换热管腐蚀。通过壳程入口结构改进,腐蚀部位流速从0.7 m/s提高到1 m/s以上,使腐蚀性离子不再停滞在换热管上,从而改善了换热器的腐蚀。  相似文献   

13.
某化工企业多台管壳式换热器在服役3~4 a后陆续发生泄漏,拆卸后检查发现换热器内部大量304不锈钢换热管存在开裂或穿孔现象。通过宏观形貌分析,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金相检测,化学成分分析、晶间腐蚀试验、残余应力测试等手段对不锈钢管失效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换热管出现穿孔和开裂失效的主要原因是材料发生了晶间腐蚀及应力腐蚀。换热管材料304不锈钢具有晶间腐蚀敏感性,换热管内外壁都存在明显的残余拉应力,且介质中存在S、Cl等腐蚀性元素,换热管材料同时具备以上3种应力腐蚀开裂的必要条件而发生应力腐蚀开裂。  相似文献   

14.
某船用HSn70-1冷凝管使用过程中出现腐蚀穿孔。通过化学成分、金相组织和能谱分析以及扫描电镜等方法对失效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介质中的Cl~-引起管内壁局部点蚀,加上冲刷腐蚀、脱锌腐蚀、晶间腐蚀的交互作用,引起腐蚀加速,最终导致穿孔。提出了预防或延缓腐蚀穿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管流条件下,不同CO2含量以及饱和CO2介质中,温度、流速、NaCl含量变化对油田集输介质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存在CO2的腐蚀环境,油田集输介质腐蚀性较强的条件是:60℃、较高流速、饱和CO2、NaCl含量25 g/L;CO2的存在极大地加剧了油田集输介质的腐蚀性。建立了腐蚀数学模型,对所有试验数据预报的平均误差为2.7%,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研究所用的腐蚀管流模拟试验装置已申请国家专利,试验评价方法已成为胜利油田的企业标准。  相似文献   

16.
某核电厂CFI系统不锈钢反冲洗管服役半年发生穿孔泄漏,针对这种情况开展了相关理化检验以分析该管线失效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由于现场管道、弯管在焊接时发生敏化,焊缝未进行表面钝化处理,焊缝及热影响区耐腐蚀性能降低,因此在海水介质中发生了点蚀导致管道穿孔泄漏。  相似文献   

17.
在换热器定期检查的过程中,发现在换热器表面出现明显的缺口,从而导致换热器失效,为了研究换热器失效的原因,并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故采用金相分析、SEM和电化学方法对产生腐蚀穿孔的换热器E-715管板焊缝进行失效分析,研究了其腐蚀机理. 结果表明,换热器腐蚀穿孔是由于电化学腐蚀造成的,焊缝电极电位较低,母材电极电位较高,在服役介质中形成原电池,对焊缝造成腐蚀,并最终穿孔. 同时管程介质为烃类,碳含量较高,管体表面产生了渗碳.  相似文献   

18.
某油田集输管线输送介质内含有CO_2和H_2S,这条管线的一处弯头发生了较严重的开裂失效现象。本文通过对开裂管线样品的形貌、金相和扫描电镜等进行分析,揭示了弯头开裂失效原因。弯头开裂是因为H_2S应力腐蚀破坏。  相似文献   

19.
某油田侧钻深井使用的N80-1 EU油管在服役期间发生刺穿事故。为查明该油管刺穿原因,采用体视显微镜、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能谱分析等方法对失效油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管刺穿失效的主要原因是点蚀,CO_2、Cl~-、O_2、S~(2-)和输送介质的内压协同作用加速了油管的刺穿。  相似文献   

20.
任东 《腐蚀与防护》1996,17(6):270-271
1 前言 粗馏塔釜是氟材料厂氢氟酸工序的生产设备。由于该设备内的工艺介质为腐蚀性极强的含水HF气体,温度又达100℃以上,因而腐蚀相当严重,往往一台碳钢新釜不到一个月就会腐蚀穿孔,被迫停车,使工厂的生产和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