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激光粒度分析、显微镜分析、电泳光散射、接触角测量和红外光谱研究了水悬浮液中用丁基黄药(KBX)和丁铵黑药(ADD)诱导细粒铁闪锌矿的疏水絮凝。通过改变各种参数,其中包括pH值、捕收剂浓度和煤油用量,研究了粒度小于20μm的单矿物的絮团浮选行为。结果表明,絮团浮选效果与絮团粒度和颗粒疏水性密切相关,但是由于捕收剂的吸附导致的颗粒表面电性增大并没有降低絮团浮选效果。在优化的操作条件下,在KBX和ADD的作用下细粒铁闪锌矿的絮团浮选回收率均高于90%,而常规浮选的回收率只有60%左右。试验还发现,由于铁闪锌矿颗粒表面油膜的形成,少量煤油的添加可大幅度改进浮选指标。FTIR光谱结果表明这两种药剂在铁闪锌矿表面的吸附均为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2.
采用油酸钠和水杨羟肟酸作为枣阳原生金红石矿粗选和扫选的捕收剂,苯乙烯膦酸和正辛醇作为精选的捕收剂的浮选药剂流程制度。浮选结果表明:苯乙烯膦酸的用量减少80%左右,并且金红石精矿品位和回收率明显提高。吸附量和接触角测试揭示在酸性条件下金红石表面不仅吸附了大量残余的油酸钠,同时还吸附了大量的苯乙烯膦酸,然而角闪石表面仅吸附了微量的苯乙烯膦酸。捕收剂在矿物表面的这种吸附行为使得金红石和角闪石表面的疏水性差异被扩大,它们的浮选分离也变得更容易。  相似文献   

3.
苯乙烯膦酸与脂肪醇对金红石浮选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苯乙烯膦酸与脂肪醇组成的复合捕收剂浮选金红石矿取得了较好效果。为了解释复合捕收剂在金红石浮选中的协同作用,进行了Halimond管浮选试验、捕收剂溶液表面张力的测量、金红石表面吸附量的测定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测试,特别是角分辨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测试,直接证明了复合捕收剂在固液界面和液气界面的相互作用及取向。试验结果表明,苯乙烯膦酸在金红石表面发生了化学吸附,脂肪醇与苯乙烯膦酸相互联结,其疏水基指向水相,从而增加了金红石表面的疏水性,提高了浮选回收率。  相似文献   

4.
以油酸钠为捕收剂,考察了搅拌预处理引起的铝离子溶出对微细粒一水硬铝石浮选行为的影响。浮选结果表明:添加少量铝离子能促进矿物浮选,添加铝离子浓度大于1×10~(-5)mol/L后,矿物可浮性逐渐降低;短时间搅拌预处理可提高浮选回收率,搅拌时间大于10 min后,浮选效果逐渐变差。ICP、吸附量、接触角测定结果和浮选溶液化学分析表明:铝离子添加量较小时,溶液中铝离子主要形成羟基络合物,促进油酸钠吸附,增强矿物疏水性;铝离子添加量较大时,亲水性氢氧化物沉淀逐渐增多,矿物疏水性变差,可浮性降低。Zeta电位和粒度测试结果表明:搅拌预处理后,颗粒表面负电性降低、粒度变粗,这说明颗粒形成絮团。适宜条件下搅拌预处理有助于絮团生长,这也是搅拌预处理相比于直接添加铝离子能够获得更高浮选回收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采用纯矿物浮选实验、动电位测试、红外光谱检测以及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1-羟基-2-甲基-2-烯辛基膦酸(HEPA)对锡石的浮选行为及吸附机理。浮选实验结果表明,相比苯乙烯膦酸(SPA),HEPA具有出更强的捕收性能。当HEPA浓度为50mg/L时,在pH2-9范围内锡石回收率都保持在90%以上。动电位测试和红外光谱检测结果表明,HEPA在锡石表面的吸附主要是通过HEPA单阴离子与锡石表面的锡原子形成化学吸附。密度泛函计算结果表明,HEPA单阴离子比SPA单阴离子具有更高的HOMO能量和对锡石更强的吸附力,这为浮选实验和动电位测试中HEPA的更强捕收力提供了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6.
通过单矿物浮选、动电位测试、吸附量测试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Bi(Ⅲ)在金红石-水界面的吸附行为和机制。单矿物浮选结果表明,加入Bi(Ⅲ)后,金红石的浮选回收率由62%提高到91%。添加Bi(Ⅲ)可以增加活性位点,降低壬基异羟肟酸阴离子与OH-离子之间的竞争吸附,这是Bi(Ⅲ)能够活化金红石浮选的本质。Bi(Ⅲ)吸附在金红石表面,导致Zeta电位正移,有利于壬基异羟肟酸的吸附。XPS结果显示,Bi(Ⅲ)吸附前后,钛原子周围的化学环境没有发生变化。Bi(Ⅲ)在金红石-水界面有两种吸附方式:一种是Ca~(2+)、Mg~(2+)和Fe~(2+)溶解后,Bi(Ⅲ)占据其空位;另一种是Bi(Ⅲ)以羟基化合物的形式覆盖在金红石表面。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硼镁石浮选回收率,使用六偏磷酸钠减小蛇纹石对浮选的不利影响。通过浮选试验、zeta电位测试、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XPS分析及DLVO理论等手段,研究蛇纹石粒度、含量以及六偏磷酸钠(SHMP)对硼镁石浮选的影响,并对矿物颗粒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六偏磷酸钠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蛇纹石与硼镁石颗粒间易发生团聚作用,且蛇纹石粒度对硼镁石浮选结果影响十分显著。与粗粒级蛇纹石相比,粒径小于38μm的蛇纹石能显著降低硼镁石的回收率。加入SHMP后,蛇纹石对硼镁石浮选的不利影响得到明显减弱。机理研究表明,SHMP能影响蛇纹石与硼镁石矿物表面电荷,从而阻碍颗粒间团聚的发生,使矿物颗粒在矿浆中呈良好的分散状态,有利于硼镁石的浮选。此外,SHMP通过氢键与化学吸附作用于蛇纹石表面,并生成一种络合物使蛇纹石的可浮性降低。  相似文献   

8.
钛辉石与钛铁矿颗粒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DLVO理论计算、动电位、接触角和扫描电镜检测及浮选试验,研究影响钛辉石和钛铁矿颗粒间相互作用的3个主要因素,即表面电性、颗粒粒径和表面润湿性.结果表明,钛辉石和钛铁矿的表面荷电绝对值增大,则颗粒间斥力增大;粒径越大,斥力越大.通过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结果和扫描电镜检测验证,微细粒钛辉石会在钛铁矿表面发生罩盖现象;矿物表面疏水性增强,两种矿物颗粒间的引力相应增大.  相似文献   

9.
通过纯矿物试验,研究金红石在油酸钠为捕收剂体系中的浮选行为。当油酸钠用量为20 mg/L、pH值为6~8时,金红石浮选回收率均在80%以上;当pH=7.5时,金红石浮选回收率最高,为85.27%。Zeta电位及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油酸钠在金红石表面主要发生了化学吸附,同时也可能存在物理吸附。根据油酸钠溶液化学计算,当pH值为6~8时,油酸钠溶液的优势组分为C17H33COO-和(C17H33COO)22-;而金红石表面Ti4+的羟基化合物主要以[Ti(OH)2]2+和[Ti(OH)3]+形式存在。结合金红石在油酸钠捕收剂体系中的浮选行为,油酸钠在金红石表面的相互作用原理是,金红石表面解离的Ti4+在水溶液中形成羟基化合物[Ti(OH)2]2+和[Ti(OH)3]+络合在金红石表面成为浮选的活性质点,再与C17H33COO-和(C17 H33COO)22-作用形成Ti(C17H33COO)4,从而使金红石疏水上浮;油酸(C17H33COOH(aq))分子和离子-分子缔合物(C17H33COOH·C17H33COO-)的物理吸附也可能存在。  相似文献   

10.
通过矿物浮选实验、沉降实验、动电位和DLVO理论计算,考察氯化钠在蛇纹石/黄铁矿浮选体系中的聚集/分散作用,研究氯化钠对颗粒间的分散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蛇纹石颗粒可通过异相凝聚作用罩盖在黄铁矿表面,阻碍黄药在黄铁矿表面吸附,影响黄铁矿的浮选;氯化钠的加入能增加蛇纹石与黄铁矿颗粒间的分散性,提高黄铁矿/蛇纹石混合矿体系中黄铁矿的回收率。研究结果表明,在p H为8.5时,氯化钠的浓度越高,对混合矿颗粒间的分散性越强;蛇纹石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在黄铁矿表面影响其浮选,氯化钠加入压缩双电层,使带相反电性的颗粒间电位绝对值显著降低,降低静电引力,使异相凝聚程度减弱,降低蛇纹石对黄铁矿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白钨矿、萤石和方解石的单矿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Zeta电位和红外光谱测试系统研究不同大分子有机抑制剂对3种矿物浮选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大分子有机抑制剂对白钨矿、萤石和方解石可浮性的抑制能力不同,抑制能力的顺序为:腐殖酸钠羧甲基纤维素单宁聚丙烯酸钠聚丙烯酰胺;Zeta电位和红外光谱研究表明,腐殖酸钠在白钨矿表面吸附作用较弱,与萤石和方解石矿物表面作用较强,主要发生了化学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粒度大小和颗粒间相互作用对白钨矿浮选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浮选试验和理论计算研究白钨矿粒度分布(粒径小于10μm的微细粒含量)对浮选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粒径对白钨矿浮选回收率以及组合药剂性能都有影响;扩展的DLVO(EDLVO)理论证明白钨矿颗粒之间存在相互吸引力。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能、流体剪切力大小都与颗粒粒径有关,这是小于10μm粒级白钨矿对粗粒级白钨矿回收率的影响随着粗粒级粒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以组合药剂为捕收剂时,白钨矿的最高回收率和组合药剂的最佳配比与颗粒粒度以及药剂性能有关,而组合药剂的最佳添加顺序与颗粒粒度无关,只与药剂性能有关。  相似文献   

13.
微细粒钛铁矿的自载体浮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研究了0~20μm岬微细粒钛铁矿浮选中的自载体作用及机理.结果表明:钛铁矿浮选中粗细粒交互作用受二者相对含量影响显著,粗粒载体比例达50%以上时体现出良好的自载体作用:在该浮选体系中,载体作用对载体粒度并不敏感,20~100μm粒级町不经分级直接作为载体;以载体浮选工艺处理攀枝花难处理微细粒钛铁矿实际矿石,与细粒矿物单独浮选相比,0~20μm粒级钛铁矿回收率由52.56%提高到61.96%.调浆前后的矿浆粒度分析及颗粒间相互作用计算表明,捕收剂在矿物表面吸附产生疏水力,从而使部分细粒粘附于载体,改善了矿浆粒度组成,优化了浮选环境.  相似文献   

14.
在含有蛇纹石的矿石浮选过程中,蛇纹石易泥化并吸附于其他矿物表面,从而降低其他有用矿物的可浮性,恶化浮选环境。在硼镁石浮选过程中,蛇纹石可对硼镁石回收率产生较大影响。通过DLVO理论,对蛇纹石、硼镁石在矿浆中团聚吸附本质及其相互作用机理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矿物颗粒粒度及pH值都能对颗粒间作用行为产生影响,但是后者才是主要影响因素,其本质是pH值改变矿物颗粒表面荷电状态。不同pH值条件下,颗粒间表现出不同的作用行为。pH值为9.0时,蛇纹石与硼镁石颗粒间、蛇纹石颗粒间及硼镁石颗粒间相互吸引,易产生团聚现象。当pH值为11.0时,颗粒状态随颗粒间距离而变化,颗粒间距离为2.5~12.5 nm时,呈现出分散状态;当颗粒间距离小于2.5 nm或大于12.5 nm时颗粒间相互团聚。  相似文献   

15.
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和实际矿石浮选试验考察了烷基二醚胺(GE-609)做捕收剂时,菱锌矿、石英和方解石的浮选分离。结果表明,GE-609对3种矿物均有良好的捕收性能,浮选无选择性。硫化钠能增强菱锌矿和方解石的浮选但抑制石英。此外,水玻璃和六偏磷酸钠均对方解石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实际矿石浮选试验表明,最终闭路试验获得Zn品位为23.51%、回收率为71.02%的锌精矿。通过动电位测试和红外光谱分析考察了GE-609在菱锌矿表面的吸附,结果表明,GE-609在菱锌矿表面的吸附包括静电吸附和化学吸附,且硫化钠的存在增强了BGE-609在菱锌矿表面的吸附。  相似文献   

16.
通过浮选试验、芘荧光探针、zeta电位和红外光谱分析,研究组合捕收剂丁钠黄药(NaB X)和十二胺(DDA)对氧化铜浮选的影响。单矿物浮选试验表明,在pH7~11条件下,NaBX+DDA的浮选效果优于NaBX,其中NaBX与DDA的最佳摩尔比为2:1。实际矿的浮选试验表明,NaBX和DDA的用量为(100+54) g/t时,精矿中铜的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15.93%和76.73%。芘荧光探针结果表明,NaBX+DDA可降低胶束在矿浆中形成的浓度。Zeta电位和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NaBX+DDA通过化学吸附、氢键吸附和静电吸附作用在孔雀石表面,并生成黄原酸铜和铜胺络合物。  相似文献   

17.
根据硫化矿物的半导体性质以及硫化矿浮选的电化学特性 ,得出了半导体矿物 溶液界面的电子能级分布能带模型。提出采用矿物浮选常用参数 ,即矿物静电位和矿物颗粒表面动电位来计算硫化矿物的费米能级和边缘能级的简便方法。矿物的禁带宽度、功函数、药剂吸附、溶液性质以及离子强度等因素能够改变矿物边缘能级的大小  相似文献   

18.
微细粒蛇纹石的可浮性及其机理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通过浮选实验、润湿接触角测定、Zeta电位测试和泡沫水回收率测定,考察pH值、样品粒度、矿浆浓度和起泡剂种类与用量等因素对金川硫化铜镍矿中的主要脉石矿如微细粒蛇纹石可浮性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蛇纹石的润湿接触角为37.6-,属于亲水性矿物,天然可浮性差;随着蛇纹颗粒粒度的减小以及矿浆浓度的增大,其浮选回收率升高;起泡剂对蛇纹石的表面电性和润湿性影响不大,而在微细粒蛇纹石的浮选中,不同起泡剂种类和用量下的泡沫水回收率与矿物浮选回收率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可以推测泡沫夹带是蛇纹石浮选进入精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蛇纹石与滑石的同步抑制原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浮选试验、沉降实验、Zeta电位测试和吸附量测试,研究以六偏磷酸钠和古尔胶为调整剂时,蛇纹石和滑石的同步抑制及其机理。结果表明:在较宽pH范围内,蛇纹石与滑石颗粒表面电性相反,易发生异相凝聚,使得硫化矿浮选的降镁难度增大;六偏磷酸钠和古尔胶的组合使用能较好地同步抑制蛇纹石和滑石,实现与黄铁矿的人工混合矿分离;六偏磷酸钠使得蛇纹石颗粒表面动电位由正变负,蛇纹石与滑石颗粒间分散,从而提高古尔胶在滑石表面的吸附量。研究并提出对蛇纹石和滑石的混合镁硅酸盐矿物应是首先消除颗粒间的异相凝聚,再抑制易浮矿物的同步抑制原理。  相似文献   

20.
通过Zeta电位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铜离子吸附试验、第一性原理计算及Hallimond浮选试验综合揭示了铜离子在黄铜矿表面同样存在着吸附行为,铜离子对黄铜矿同样具有活化作用,主要诱因是铜离子与表面活化位的硫作用,从而增加疏水性。这种吸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黄铜矿自身的浮选。浮选矿浆中的铜离子主要来源于黄铜矿的表面氧化溶解和矿物内流体包裹体的释放,这些离子的存在及吸附使黄铜矿具有自活化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