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热泵在海水养殖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指出了海水养殖传统的冷热源设置方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用热泵作为海水养殖冷热源的合理方案,并对该方案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以热泵作为热源和冷源来完成海水的加热和冷却,是一种低能耗、无污染的加热冷却技术,经济可行,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张旭  徐琳 《制冷技术》2004,(4):23-26,29
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的绿色环保系统,土壤热源热泵系统特别适宜在广大夏热冬冷地区推广应用.本文基于上海佘山地区的土壤地质状况分析,结合建筑功能分区的特殊性,别墅的两层分别设置两套土壤热源热泵机组并与并联布置的垂直地下埋管组相连.根据使用要求,可方便调节地下埋管组、热泵机组的开启关闭,从而实现系统的独立调节与经济运行.为了方便对比分析,本文根据别墅的具体情况设计了一套风冷热泵系统,使用BIN法计算土壤热源热泵系统、风冷热泵系统全年运行能耗.基于上述分析,对上海佘山某别墅土壤热源热泵系统的节能效果做出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比现有供冷供热系统的优缺点,提出一种适合夏热冬冷地区的新型热泵系统——热源塔热泵系统.指出该新型热泵系统在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综合分析该新型热泵系统在夏热冬冷地区应用的优势及局限性,得出该新型热泵系统适合在夏热冬冷地区的宾馆、酒店、办公楼等建筑应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以河南省某在建项目为例,阐述了该项目的四季空调冷热源方案和洗浴中心的全年热水供应措施,包括系统的控制策略及全年运行方案等。在供冷季将洗浴中心与机房冷源相结合,对水源热泵主机冷凝器侧的出水进行热回收,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该系统较常规系统的经济效益和节能效果,为该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和推广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5.
地源热泵是利用地表浅层土壤能量(地下水、土壤或地表水)作为冬季热泵热源供暖和夏季冷源进行空调的系统,地源温度全年相对稳定的特性使得地源热泵比传统空调系统运行效率要高。该文对就地源热泵技术作了简单介绍,对主要的热泵供热形式,特别是地源热泵的技术特征、适用范围和经济性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并对其在川西北地区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结合武汉地区某拟建项目,运用一套适用于夏热冬冷地区的太阳能-热源塔热泵复合空调系统为该项目提供冷/热源,将TRNSYS软件模拟与工程实测相结合,对全年4种典型工况下高空气干球温度、太阳辐照量等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制冷工况和太阳能单独制热工况下满足工程要求;在热源塔热泵机组单独制热工况下能够满足要求,但综合制热系数偏低;在热泵机组和蓄热水箱复合制热工况下,当蓄热水箱水温高于12℃时系统制热系数稳定在3.6左右。  相似文献   

7.
针对与大气环境存在温差的地下水或地表水,采用概念建立水的值计算模型,将水的比在T-s图上进行演示与分析,并对具体地区的低温河水的量进行计算,从理论和实践2个方面证明直接利用河水供冷的中央空调的节能机制和效果。分析表明:无论是在夏季还是在冬季,与大气环境存在温差的地下水或地表水的物理比值总是为正,利用它们作为热泵或空调的冷热源,就等于向空调系统输入了;低温河水蕴含的量非常巨大,应鼓励积极开发利用这类可再生能源,发展自然冷源空调和水源热泵机组,以达到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双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南方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空调的特点,指出了单一热源的热泵系统存在的问题,综述了冷却塔辅助散热的混合式热泵系统、冻土蓄冷混合式热泵系统以及能源塔热泵系统等复合热源系统的研究及应用情况。混合式热泵系统的性能较单一形式热泵系统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为进一步提高热泵系统的节能性和可靠性,基于"用、补、蓄"的思想,本文提出一种季节性蓄存环境空气冷能的混合热泵系统,并对该系统进行了简单的数值模拟,探讨了其在夏热冬冷地区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提出一种由多功能热泵驱动的空气(新风)处理机组,介绍其在不同功能下的工作流程及控制方法。该多功能热泵能够按照空气处理过程的冷热量需求,同时供冷供热,在全年运行过程中能够实现对空气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不需要其他辅助冷热源,可用于全年有制冷、制热和除湿需求的空调场合。  相似文献   

10.
以北京某5A写字楼冷源系统为例,采用DesignBuilder软件对建筑全年冷负荷(含冬季内区冷负荷)进行计算,阐述水蓄冷与电制冷复合系统、自然冷源与水蓄冷复合系统的设计方案及全年运行策略。对常规电制冷系统与复合冷源系统初投资、运行费用经济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自然冷源复合系统年运行费用减少57.49万元,静态回收期为3.57年。  相似文献   

11.
在夏热冬冷地区的长沙建立了土壤源热泵系统实验台,开展了制冷工况下垂直U型地埋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了地埋管周围的土壤热物性,分析了地埋管换热器的钻井深度、埋管类型、循环水流量等参数对地埋管传热和机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换热器类型、增大地埋管深度、提高循环水流量可以有效提高单位井深换热量。  相似文献   

12.
梨园坝煤矿水源热泵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珍海  李文欣  张波 《四川制冷》2014,(3):340-343,357
水源热泵系统由于具有高效节能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而煤矿工程中的水源热泵系统更是充分利用了矿井水这种良好水源。结合地处夏热冬冷地区的重庆梨园坝煤矿工程实例进行分析,测试得到机组夏季能效比为6.40,冬季能效比为4.26,其值比《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所规定的标准值高出约48.8%,其节能性对于推广水源热泵系统在煤矿工程中的应用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浅谈海水在热泵空调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我国具有丰富海水资源的沿海城市来说,海水温度冬季较室外温度高,夏季较室外温度低,因此若能将海水应用于空调系统中,海水应该说是一种天然理想的冷热源。目前国外尤其是瑞典对海水源热泵的研究与应用已有二十几年的历史,而国内在这一方面尚缺乏实验研究。本文以青岛某厂综合楼海水源热泵工程为例,分析了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并对海水应用中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旅馆、酒店和会所,夏季需要制冷,冬季需要供热,全年需要生活热水,采用水源热泵系统,对部分机组的冷凝温度加以调整,该系统一机三用,夏季制冷、冬季取暖,一年四季制备生活热水,夏季制冷的同时制备生活热水,即免费制备热水,该系统比常规水源热泵系统更加节能;以大连长兴岛高尔夫球场会所空调、采暖、生活热水三用型水源热泵系统为例,根据空调、采暖、生活热水负荷,配备了三台水源热泵机组,分析了空调、采暖、生活热水三用型水源热泵工作原理;夏季空调制冷,制备生活热水,COP值达到5.72,过渡季制备生活热水、冬季空调采暖和制备生活热水的COP值达到3.75,有较大的节能效益。  相似文献   

15.
夏热冬冷地区土壤源热泵在全寿命周期运行过程中,冬夏季土壤吸放热不相等,可能导致大地蓄能失调进而引起系统运行效率下降。而目前关于土壤源热泵系统大地蓄能失调的判定仅停留在冬、夏季负荷比例上的估算,还没有形成一个评价大地蓄能失调的理论计算方法。针对夏热冬冷地区土壤源热泵全寿命周期运行过程中的大地蓄能失调评价方法,提出了以运行费用现值比较为评价参数的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岩土温度限值的理论以及蓄能失调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土壤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性能分析,认为采用系统热回收的方案,夏季既能减少向地下排放热,又能提高冷水机组的工作效能;春、秋季节地下换热器的换区运行,能平衡各井区被吸收的热量,还能使各井区得到较长间隙的恢复;冬季因系统热回收运行,地下换热器出水大于16℃,使空调机组与热水机组的工作效率高且稳定.  相似文献   

17.
海水源热泵是直接或间接利用海水的能量进行冬季供暖、夏季供冷、全年热水供应的技术。文章分析了青岛地区采用直接热利用和间接热利用的两个工程实例,测试了两个热泵系统实际运行性能,并进行了节能性、技术性和经济性对比分析。根据测试及数据分析,与间接热利用系统相比,直接热利用的系统COP值高,初投资低,节能效益好,在采取措施保证热泵系统使用寿命的前提下,推荐采用直接热利用系统。  相似文献   

18.
多功能热泵热水机具有制冷、制热、制热水兼制冷、独立制热水的四种功能,可以在任何季节和不同冷、热量需求时,选择满足需求的最佳节能模式运行。本文介绍多功能热泵各种模式运行原理及其应用研究,对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节能改造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冬冷夏热且夏季冷负荷远大于热负荷地区常采用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其中控制策略存在极大优化空间。当需要获得地下土壤温度分布,或将地下某点参数作为系统运行模式的控制参数时,就需要建立精确可靠的三维非稳态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建立带有冷却塔的三维非稳态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数值模型,详细介绍热泵机组,土壤换热器,冷却塔,板式换热器等主要部件的建模过程,对系统设计及运行控制策略研究提供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20.
地源热泵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地热能的一种高效热泵系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在我国北方地区,大部分以热负荷为主,冬季地下埋管的取热量高于夏季的释热量,长期运行会破坏土壤温度场。介绍了太阳能-地源热泵复合系统,通过实验验证了太阳能辅助系统能够有效恢复土壤温度,提高系统性能系数,可以实现热泵长期稳定的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