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腔隙性脑梗死CT与低场MRI表现的对比以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给予CT与MRI检查,对照、分析检查结果.结果:腔隙性脑梗死属于老年人常见性脑血管疾病,具有多样化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的病变部位和肢体定位症状不相符,部分患者未发现临床症状.80例患者中,MRI扫描260个病灶、CT扫描有102个病灶.结论:针对腔隙性脑梗死,实施MRI扫描检查,其微小病变、颅底、脑干病变显示,腔隙灶新旧显示及腔隙性脑梗塞内有无微小出血灶显示均明显优于CT扫描,因此是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小脑血管母细胞瘤CT、MR影像特征,总结诊断价值。方法:2014年2月-2016年12月,医院共诊断小脑血管母细胞瘤14例,MR、CT平扫与增强扫描。结果:患者均表现为小脑半球囊性或实性占位,囊壁强化瘤结节影。MR诊断分型大囊性小结节型患者10例,3例实性型表现,1例囊实性。CT检未发现胰腺、肾、腹睾等囊肿与肿瘤,CT平扫典型表现为大囊小附壁结节表现,CT10-20Hu,4例患者表现为囊性区,4例实质性病灶边缘不清,1例肿瘤进入小脑延髓池,增强扫描CT上升15-20Hu,5例实性或混合性增强明显。CT、MR定位诊断率100%,定性诊断符合率100%。结论 :CT、MR定位、诊断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价值较高,检查后可获得丰富的有关于肿瘤性质、侵袭、大小等信息,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囊性肾癌多排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7年7月-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例囊性肾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所有患者均采取多排螺旋CT诊断,分析患者CT扫描表现。结果:20例多排螺旋CT诊断图像均表现为囊性、囊实性肿块,呈规则和不规则形态,径位大小各异,且伴随着囊壁增厚情况,其中7例表现为壁结节,4例表现为囊壁钙化、3例表现为瘤内分割,囊壁分隔和厚度不统一,增强后壁结节、囊壁和囊分隔可见强化,且特征表现为"快进快出"。肿瘤细节和周围组织关系需多平面重建图像才能更清晰、直观的表现。结论:囊性肾癌在CT图像中具有一些典型特征,通过多排螺旋CT扫描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更清晰、准确的图像,但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与其他囊性病变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4.
唐国强  邱雄 《影像技术》2013,25(1):11+10
目的:探讨腔隙性梗塞CT检查技术质量控制,提高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应用GE prospeedFⅡ型CT机对116例临床拟诊为脑梗塞进行CT检查.采用常规CT扫描和常规CT扫描加薄层扫描及图像放大技术对比诊断评价.结果:116例常规10mm层厚扫描所得图像诊断为脑梗塞的76例,占65.5%(76/116),其中基底节区脑腔梗57例,占脑梗的75%(57/76).常规平扫图像加薄层扫描及图像放大技术,诊断脑梗塞为103例,占到89.65%(103/116),诊断阳性符合率明显高于平扫检查.结论:CT质量控制可以提高腔隙性梗塞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诊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44例,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72例,给予对照组CT检查,给予研究组核磁共振检查,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检出病灶数量、检查时间、病灶大小和检查费用情况。结果:研究组在基底、额叶和脑干部位检出的病灶数量比对照组多,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检查时间多于对照组,检出病灶平均值比对照组小,检查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应用核磁共振检查较CT检查的检出率更高,但检查时间更长,所需费用更高,医生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经济条件,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意义。方法:研究时段自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选定本院收治的肝血管瘤患者100例,均行64排螺旋CT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100例研究对象,检出病灶161个,其中36例多发,占22.36%;89例单发,占55.28%。直径2cm的41例,占25.47%;直径在2-5cm的70例,占43.48%;直径5cm的50例,占31.06%。100例研究对象均成功进行了64排螺旋CT检查,增强扫描表现为进行性、向心性特征。结论:64排螺旋CT在诊断肝血管瘤中准确性较高,且可对肝血管瘤的具体大小、位置做出分析,有助于患者及早接受针对性治疗,临床价值较高,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诊断急性脑梗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经临床证实的急性脑梗塞患者50例的影像资料,然后对CT平扫、常规MR成像及DWI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50例患者中,超急性期脑梗塞5例,急性期脑梗塞45例。5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中共检出病灶67个,其中新发病灶59个。急性脑梗塞DWI检出率为100%(50/50),明显高于常规MR序列SE/TSE T1WI检出率75%(36/50)、SE/TSE T2WI检出率70%(35/50)、FLAIR检出率82%(41/5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WI在急性脑梗塞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价值,尤其在超急性期脑梗塞的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为临床溶栓治疗提供更直观、准确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诊断中应用CT和MR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5年1月-12月在我院治疗的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中选取58例,分别给予所有患者CT和MR检查,对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CT和MR检查均能够比较清晰地显示患者的病变位置,病变位置主要为小脑蚓部、胼胝体内壁、第四脑室和额叶等。CT扫描主要表现为肿瘤实质呈稍高密度或等密度的有20例,表现为囊性病变4例,片状钙化有7例,其他患者表现为肿块呈分叶状和结节状钙化等。MR检查主要表现为肿瘤实质呈等或稍低信号、丝瓜瓤样囊变等,其中表现为血管流空5例、瘤内钙化、7例表现为坏死囊变、出血8例。通过与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CT与MR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55.17%和81.03%,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和MR均能为临床诊断中枢神经细胞瘤提供重要依据,但MR诊断的准确率相对更高,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仔细分析,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食管癌术前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多层螺旋CT对37例食管癌患者进行诊断,对肿瘤部位、肿瘤表现、病灶强化特点及远处侵袭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37例患者中,胸上段、中断、下段等部位的发生比例分别3例(8.11%)、8例(21.62%)、14例(37.83%);食管癌患者食管壁多表现为环状增厚或偏心部位不规则增厚;可见气管、支气管(11例,29.73%)及主动脉侵袭(19例,51.35%);经病理诊断淋巴结阳性者22例,CT诊断淋巴结阳性者14例,淋巴结CT阳性检出率为63.64%。结论:多层螺旋CT扫瞄可对食管癌肿瘤部位、肿瘤表现、病灶强化特点及远处侵袭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做出较好的判断,为食管癌手术治疗方案及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应用MRI联合CT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7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83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MRI检查。结果:CT诊断准确率为67.47%,明显低于MRI和CT联合MRI的81.93%、96.39%(P0.05);MRI联合CT检查对发病24h内及24-48h的病灶检出率较MRI、CT高(P0.05)。结论:MRI联合CT诊断老年多发性梗死的效果优于单用CT与MRI检查,可提高病灶检出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对比CT、MRI联合检测对诊断胰腺囊性病变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自2015年3月-2016年4月期间,对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胰腺囊性病变的患者82例,按随机分类法将其分组进行诊断,观察组给予MRI和CT联合诊断,对照组进行病理学检查,对两组患者的胰腺囊性病变的阳性预测值和诊断的准确性进行比较。结果:经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92.68%)与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100%)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经MRI和CT检查后的阳性预测值为90.24%,病理学检查的阳性预测值为100%,两组比较存在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胰腺囊性病变患者进行诊断时采用CT、MRI联合检测效果较好,与病理学检查准确率差距不大,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分析多层螺旋CT在肾盂旁囊肿诊断及分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肾盂旁囊肿患者20例,所有患者在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检查前实施B超检查,观察临床诊断检查效果。结果:运用B超检查,误诊为肾积水11例(55.00%),漏诊4例(20.00%),误诊、漏诊率比较高,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检查,肾盂旁囊肿诊断检查正确率为100%,多层螺旋CT诊断检查肾盂旁囊肿的效果显著。结论:在肾盂旁囊肿患者临床诊断中运用多层螺旋CT诊断检查,患者的诊断检出率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Ovarian Clear Cell Carcinoma,OCCA)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OCCA的CT及MRI资料。3例患者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患者先后行CT及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5例中平均发病年龄50岁左右。CT表现:14例位于左侧卵巢,1例位于左侧跨中线生长,瘤体直径4-11cm。25例为囊实性肿块:3例囊性为主,1例实性为主,1例多房囊性肿块。3病变均有完整包膜,实性部分及分隔动脉期呈中度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包膜强化呈稍高密度。4MRI表现:1例为以囊性为主的囊实性肿块,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实性部分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DWI均呈高信号;1例多房囊性肿块,囊液信号不均,分隔呈等T1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2例肿瘤实性部分及分隔动脉期轻中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呈持续性明显强化,延迟期包膜持续强化呈稍高信号。结论:OCCA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OCCA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论研究应用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应用于诊断肝硬化伴肝癌的临床效果与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肿瘤科100例(112个病灶)确诊的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对其行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比较检测后结果准确率。结果:MRI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出率。结论:MRI用于肝硬化伴肝癌检测具有无放射损伤,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扫描且分辨率较高;对病灶定性准确度高,可作为判断肝硬化伴肝癌的首选检查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应用在盆腔囊性占位病变中的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接诊的经术后病理证实为盆腔囊性占位病变的患者40例进行研究,纳入研究的患者有完整临床资料,自愿接受本次研究,同时术前均进行常规超声与MRI诊断。比较术前超声与MRI诊断符合率,同时总结MRI诊断女性盆腔囊性占位病变的特点。结果:超声术前诊断盆腔囊性占位病变符合率为92.50%,MRI诊断符合率则为97.50%,MRI诊断符合率稍高,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MRI诊断主要为囊性或囊性为主的囊实性混杂性块影,诊断结果为卵巢良性囊腺瘤14例、囊腺癌3例、卵巢囊肿8例、卵巢良性畸胎瘤4例、输卵管妊娠6例、盆腔脓肿5例,误诊1例转移性肿瘤为囊腺癌。结论:MRI诊断盆腔囊性占位病变有很高的符合率,同时可清晰显示病变及其周围关系,能为临床诊断与鉴别提供依据,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多排螺旋CT的诊断效果。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5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对所有患者分别实施常规螺旋CT以及多排螺旋CT的诊断,比较两种。结果:两种方法均可取得诊断效果,但多排螺旋CT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螺旋CT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多排螺旋CT对病灶解剖关系可更好的显示。结论:在临床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时,使用多排螺旋CT可起到更好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对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诊断中的CT检查进行观察,分析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在胃肠道外间质瘤在医学临床诊断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入院治疗的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是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患者14例,并对14例患者的CT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的多层螺旋CT(MSCT)检查结果分析内容包括患者病灶发生部位、病灶存在数量、病灶形态和大小、病灶生长方式与患者体内其它器官间的联系以及后期增强状况等。结果:通过对所选14例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患者的CT影像表现进行观察可以发现,14例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均为单发病灶,病灶呈现圆形的8例、呈现分叶状或不规则形状的6例;肿瘤呈良性结果的为5例,病灶患处强化均匀,直径在1.4-4.7cm之间、呈潜在恶性结果的为2例,病灶患处直径在3.6-5.2cm之间、呈恶性结果的为7例,病灶患处强化不均匀,直径在5.7-12.9cm之间;14例患者中其病灶发生于肠系膜的有6例、发生于腹部网膜的有4例、发生于腹膜后间隙的有4例。结论:多层螺旋CT(MSCT)在对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进行医学临床检查的过程中,可以将患者的病灶发生部位、形状、大小以及内外部结构进行清晰的展示,在临床医学对胃肠道外间质瘤进行病理判断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老年食管裂孔疝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证实的20例老年食管裂孔疝患者的多层螺旋CT资料。结果:多层螺旋CT可较好显示了食管裂孔疝的疝囊部位、大小、形态、密度、膈肌裂孔情况及病变与周围结构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技术是诊断老年食管裂孔疝较好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及MRI在女性盆腔囊实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女性盆腔囊实性病变患者,详实分析其MRI及CT表现。结果:恶性15例,良性35例。39例卵巢源性、5例盆腔感染性病变、6例子宫源性。诊断定位准确率88.0%,定位准确率82.0%。结论:盆腔囊实性病变采用MRI、CT进行定位与定性,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一些病变在MRI有特征性表现,便于定性。  相似文献   

20.
王健 《影像技术》2012,24(6):13-13,10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的多层CT征象,探讨MS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3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三期MSCT征象.结果:肿瘤发生于胃13例,十二指肠5例,空肠1例、回肠3例,直肠1例,肿瘤直径3-10mm,小于5mm的病灶7例,多为圆形、类圆形,增强均匀性强化,大于5mm病灶16例,多为不规则分叶状,密度不均,中心可见小片样或大片样低密度区,增强后不均匀强化,低度恶性胃肠间质瘤瘤体体积小,密度均匀,肿瘤坏死囊变少见,病灶边缘光整.恶性度较高的胃肠间质瘤,CT表现为:肿块相对较大,密度不均,肿瘤中央坏死和囊变多见,肿瘤边缘多不规整,可呈分叶状,增强扫描,肿块实性部分动脉期、门脉期明显强化,平衡期强化物减退.结论:MSCT三期检查,能反映肿瘤强化特点,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准确定位,以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