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采引起地表沉降的时间空间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凤海  王永嘉 《工程力学》1997,(A03):562-570
本文提出了一个考虑岩层与地表移动过程的三维理论模型,该模型能从理论上解释岩层与地表沉陷的力学特性;同时基于岩层移动迟滞过程的流变属性,讨论了水平煤层开采地表移动的时间空间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高速公路工程施工实例分析了粉质岩层路基的特性,提出了挖方路段、填方路段、病害路段粉质岩层路基施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用振幅、相位透射、反射系数描述应力波在结构面的波形变化,充分考虑应力波在层间、层内多重透射、反射条件下建立层状岩体中透射、反射系数计算模型;分别计算的层状岩体透射系数及波形与已有研究结果吻合,表明该模型计算结果合理。讨论结构面刚度、岩层厚度及结构面数量对层状岩体滤波特性影响。结果表明,结构面刚度及岩层厚度是影响弹性层状岩体滤波特性的主要因素,层状岩体具有多尺度梳状滤波器特性,随岩层厚度与波长之比γ增加,振幅透、反射系数成两种尺度周期性变化,由层内多重透、反射形成大尺度周期γ=0.5,并存在一个带通、一个带阻,在带通内又存在多个小尺度周期,由层间多重透、反射形成;层状岩体具有多带通滤波特性,结构面刚度增加,岩体带通上、下限频率同时增加,且上限频率增加幅度较下限大,随频率增加,带通宽度近似成负指数减小;所有岩层厚度相同时带通中心频率约为岩层一阶固有频率的整数倍,各岩层厚度不相等时层状岩体仅在各岩层共同谐振频率处表现为带通。  相似文献   

4.
软弱岩层的自然特性及组成的主要成分是导致软岩井巷工程破坏的主要原因。给出了设计的注意事项和支护的原则,并指出的关键是防水和及时控制围岩的变形量。新奥法的指导思想应成为井巷工程在软弱岩层地段施工的精髓。  相似文献   

5.
蒋斌松  毕卫国 《工程力学》1996,(A03):415-420
本文将各岩层视为连续的各向同性的线弹性介质,采用富氏积分变换方法,得出开挖倾斜煤层引起的岩层与地表移动的解析表达式,并给出了一个算例。  相似文献   

6.
根据顺层岩石倾角20°,30°和40°,设计了3个比尺为1∶8、重力式挡墙与格构式锚杆框架结构二级组合支护的厚覆盖层与顺层岩石边坡模型,开展了3个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对比研究多级支护和不同顺层岩石倾角条件下重力式挡墙的地震动力响应特性。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以汶川波作为激振波,采用水平(X)向、竖直(Z)向和水平竖直(XZ)双向等三种激振方式,测试了重力式挡墙加速度、动位移和动土压力响应特性。通过分析加速度动力响应特性,得到了加速度放大系数随激振方式、激振加速度峰值、墙高和顺层岩石倾角的变化规律;通过分析动位移响应特性发现,重力式挡墙主要产生水平向动位移响应和动位移模式,且主要由水平向激振所产生,其动位移响应特性、动位移模式不因激振方式、岩层倾角而变化;通过对动土压力响应特性分析,得到了不同岩层倾角、激振方式条件下的动土压力沿墙高分布形式,以及动土压力响应峰值与岩层倾角、激振方式的变化规律。试验研究结论为二级支护边坡中重力式挡墙抗震设计及其地震动力反应特性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松软岩层的巷道施工与支护历来是巷道掘进的技术难点。尤其是技改及基建矿井的井筒旋工,受古近系及第四系松软沉积岩层的影响,在穿砾石含水层时,极易引发冒顶、片帮等事故。金风煤矿在主、风井掘进施工时,探索与实践了管棚和“u型”槽钢支架现浇混泥土联合支护技术,解决了松散岩层巷道施工支护的技术难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注浆技术指的是利用压力将有一定凝胶的浆液注入到松散的土层或者是含水的岩层裂缝当中,当浆液凝结之后能够将颗粒或者岩层的裂缝稳固。本文对注浆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详细介绍注浆技术的基本特性,讲解其在房屋建筑工程中使用时的注意点。  相似文献   

9.
在软土和岩层不同地质条件下采集列车通过时隧道壁及隧道上方地面距隧道中心线水平距离为0、15 m和30 m处的垂向振动,经过Fourier 变换和1/3 倍频程处理得到振动的频谱特性,分析不同频段振动的传递损失。结果显示,对于软土地质和岩层地质,在传递过程中都存在两个振动峰值;振动从隧道壁传至地面0 m时,软土内高频振动衰减较大,岩层内低频振动衰减较大;在地面传播过程中,对于软土地质,在15 m处出现振动放大现象;在30 m测试距离内,12.5 Hz 以下的低频振动在两种地质条件下均衰减较小,在30 m处40 Hz 以上的振动在两种地质条件下均衰减较大,此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地质条件下地铁线路上部建筑减振及地铁线路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根据煤岩层的物性特征,利用数字测井中的视电阻率、自然伽玛和伽玛伽玛曲线的异常特征和异常组合规律,对井田内的煤层进行对比,取得良好的对比效果,为煤岩层对比开辟了新思路,对该井田的开发利用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激活地下岩层的方法和过程1概述众所周知,在井下石油开采中,如果岩层渗透性不好,一般无继续开采价值。这时要增加岩层的渗透性,恢复油气的流动。目前有一些用来增加渗透性的技术,主要有:水力压裂、爆炸压裂、酸化压裂、高能气体压裂等方法。1.1水力压裂将泥浆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介绍了桐子林铁路隧道滑坡段的治理技术,笔者建议同类情况,要调查清楚滑坡位置、范围、主轴方向、厚度、围岩及岩层夹层地质特性、水文条件,预测可能对构筑物造成的危害,最后,采取针对措施整治。  相似文献   

13.
地壳中存在很大的应力,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发生变形变位形成各种构造运动的形迹,称为地质构造。如褶皱、断裂。褶皱、断裂破坏了岩层或岩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使工程建筑的地质环境复杂化。因此,学习并了解地质构造的基本知识,对各类土木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及正常使用,都具有重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石油开产业的不断发展,石油能源已经成为经济体中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资源。石油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各种地域油源被探测、被开采、被使用,侏罗系原油因其位于侏罗纪岩层而得名。目前在我国,很多地域皆发现有侏罗系原油存在的迹象,作为重要的能源,将其通过某种形式由原油转化为可使用的石油是一项重要的加工程序。本文旨在通过对侏罗系原油的化学特性的解析,深入探讨三相分离器在侏罗系原油中的应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刘宏 《中国科技博览》2011,(35):608-608
煤炭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岩层沉陷是造成矿区地质环境灾害的重要因素,充填式采煤技术,是有效控制和减少矿区地表岩层的沉陷程度,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技术保障。坚持科技创新,探究煤矿充填式开采技术的实践与应用,是当代煤矿稳定运行和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例说明生产过程中,用煤岩层对比法寻找断失煤层的方法、步骤,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7.
复合项板就是由下软上硬岩石构成,岩层间夹有薄层软弱岩层的顶板,从本质上讲,复合顶板是指伪顶、直接顶较薄易冒,易冒直接项上部老顶岩层坚硬,同采时伪顶、直接顶与上部老顶离层、抽漏从而引发漏垮型冒顶,导致工作而液压支架压死或倒架。从近期我矿所回采的E12101工作面来看,大多数冒顶、压死支架、倒架事故中,为复合顶板造成的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对于复合顶板管理方法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最危险岩层倾角为0°~90°范围内使边坡安全系数最小的岩层倾角,该倾角是对顺层边坡稳定性最不利的岩层产状。以由岩块和岩层面组成的层状边坡为分析对象,采用有限元极限分析法的隐式节理模型分析了不同坡角对应的最危险岩层倾角。结果表明:最危险岩层倾角随坡角的增大而增大,对应安全系数的变化规律相反,最危险岩层倾角下的破坏均为整体顺层滑移破坏;通过极限平衡法得到最危险岩层倾角的理论公式,计算结果与有限元极限分析法偏离不超过2%;在众多岩层面中,对缓倾顺层边坡稳定性起决定性作用的为过坡脚的层面,采用单一层面简化模型得到的边坡破坏模式与常规模型相近,安全系数偏离不超过3%,缓倾顺层边坡可利用此模型进行简化的边坡稳定分析。  相似文献   

19.
近断层地震动的断层距一般在20 km以内,此范围内的地震波由于在不同岩层介质中的反射和透射次数远小于远断层地震动,到达地表时一般不满足垂直入射假定。关于沥青混凝土心墙坝抗震研究目前少有考虑近断层地震动斜输入的影响。选择合适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记录,推导了P波斜入射时二维地基侧面和底面边界完整波场分解、叠加方案下的等效节点力公式,通过近断层P波波动斜输入模拟沥青混凝土心墙坝遭受近场地震波作用过程,分析了近断层P波脉冲特性和输入角度对沥青混凝土心墙加速度、应力、曲率和坝体永久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地震波斜入射下心墙和坝体响应与垂直入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近断层地震动脉冲特性亦对各响应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0.
董军 《中国科技博览》2011,(35):153-153
桩基础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一种常用的基础形式。当采用天然地基浅基础不能满足建筑物对地基变形和强度要求时,可以利用下部坚硬土层或岩层作为基础的持力层而设计成深基础,其中较为常用的为桩基础。桩摹础作为一种深基础,具有承载力高、稳定性好、沉降量小而均匀、沉降稳定快、良好的抗震性能等特性,因此在各类建筑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适用于建造在软弱地基上的各类建(构)筑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