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们探讨设计时候,人们常说:“贴近生活的设计是好的设计!”而什么样的设计是贴近生活的?我们如何寻找人们生活中的需求?随着时间,地域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在产生。  相似文献   

2.
面对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元因素转型的社会环境,社会设计围绕与设计对象相关的议题,将社会问题作为设计价值,成为多层次、多视角、多价值的设计思维。本研究认为,在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的社会设计语境下,在人与物品关系、设计思维、设计师主体等元素组成的设计网络中,设计生态面临着三个转向:在设计的价值逻辑上,从商品到服务;在设计范式上,从主导到参与,设计师身份进行了转变;在设计知识上,从物到系统的转移。  相似文献   

3.
所谓非物质社会,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字化社会、信息社会或服务社会,设计“形式”的非物质化和“功能”的超级化,逐渐使设计脱离物质层面,从产品的设计向服务的设计转变,从实物产品的设计向虚拟的、交互性的产品设计转变。在这样一个社会,设计师不仅从事设计,还要不时地进行自我设计。  相似文献   

4.
本文详细地阐述了在这个设计之都,社会对设计、人对设计的亲近,而反过来设计带给人们和社会的愉悦。文章充分展示了设计和城市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结,真正体现了设计来自生活,生活离不开设计的设计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艺术与设计》2006,(10):92-95
Paula Dib一位美丽的巴西年轻女设计师,在2006英国举办的国际青年设计企业家大奖(IYDEY)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了桂冠。参加此次比赛的参赛者都是来自全世界的优秀年轻设计企业的经营者,此次比赛不是评选优秀的产品设计作品,而是评选优秀的设计企业经营方式。Paula经营的Trans.forma以其独特的经营方式和深远的社会意义.赢得了评委一致认同。比赛结束后Paula接受了《Design&;#183;产品设计》的采访,向我们介绍了她的公司Trans.forma,以及她如何将巴西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并成功赢得市场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吴新林 《包装工程》2020,41(18):178-182
目的 社会经济发展、技术应用创新、消费观念变迁等社会因素对可持续的生态设计构成了新的挑战,通过构筑“人—社会—自然”的生态设计方法,以进一步拓展生态设计的内涵与外延。方法 在“人—社会—自然”的关系场中,以社会作为联系人与自然的重要纽带,整体观照人、社会、自然三要素,使设计不再局限于物用或消遣,而是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的内心,使设计同时注重功能设计与人的情感归依。结论 在凸显跨代设计理念的生态家具设计实践中,针对生命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产品功能与情感的动态需求,利用“人—社会—自然”生态系统设计方法,通过赋予家具在调和家庭情感关系方面的特定作用,实现了产品生命周期与人的生命周期高度契合,使家具既满足了日用功能,又彰显了功用之外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有效促进国内社会创新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准接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创新研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社会创新视角下设计的发展趋向,对相关概念、热点、策略,以及未来研究动向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方法 运用可视化文献数据分析软件VOSviewer和Citespace对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和知网(CNKI)数据库中国内外“社会创新”和“设计”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从设计理念、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结果评价四个角度探讨国内外社会创新视角下设计研究发生的变化。结果 提出社会创新视角下设计发展的三大趋向:社会责任与价值取向、设计战略与创新模式、设计理念与研究方法,并构建了协同机制。结论 总结了国内外社会创新视角下设计研究关注焦点的异同、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动向。协同机制的提出,从整体和系统角度阐明三大趋向的逻辑与关联,为应对未来挑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社会创新与设计领域交叉是未来设计研究的重要发展趋向,多学科交融也将是社会发展之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鲁雯 《湖南包装》2005,(4):11-12
从文化形态的角度来看,传统与现代的差异是非常巨大的。古代中国人曾将“食不言,寝不语”当作行为的基本准则,可现代中国人却恰恰相反,吃饭变成了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古人又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奉为孝道之首,而今天的国人为追求完美外形,不惜整形或美容,至于将黑发染红漂白者更是不计其数。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认为,人们能逐渐接受上述事物变化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于“司空见惯”.而是由于在这些改变里体现出了新的和谐性。说得更准确一点.即是人们从对自身的设计到对外界万事万物的设计都产生了观念上的嬗变。当然,设计艺术有着自己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9.
迎接变化     
“变化”一词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词汇。一些人渴望变化,认为变化是必然的,另外一些人觉得这个词太过泛滥,甚至成了前进的阻碍。在商业和政治上,“变化”等同于“改革”一词——在这种环境下,情况变得与其说是积极倒不如说是消极。无论你欢迎变化还是拒绝变化,社会、制造商和服务提供者都要服从于不断变化的过程,设计和设计师自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0.
在积极老龄化的视角下,结合老年人群体特殊的生理与心理需求、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从社区参与的角度探讨社区居家养老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提供等方面的挑战和机遇。聚焦于老年人的余热价值与社会参与,构建社区服务平台,以“互助共建”为原则,关注物理空间与社会环境相结合,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社会价值实现与社会融合支持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提出服务设计的对应策略,从而为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参与和互助养老提供新的诠释语境和手段指导。老年人通过互助平台自发组织活动,与社区全年龄段居民互动,并对活动工具包、社区宣传栏等触点进行设计,打破隔阂的方式赋能生活,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致力于拓展和深化以精神富足为目标的养老服务,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1.
所谓基础,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事物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知识和技能,二是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迁都经常起作用的素质。[1]就理想状态而言,设计基础课程应是一种普适性的课程,能够训练设计师具备一种通用的、基础的能力与素质。然而在设计内涵不断被拓展、行业分工日趋细化的背景下,社会对设计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如何应对诸多形势变化、如何在短短四年内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预备设计师”、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达成设定的课程教学目标这一系列问题皆需要重新审视和思考,对于设计基础的内涵及其教学的理解也应有所调整。  相似文献   

12.
随着设计学科的发展,“社会设计”应运而生,以期缓和并弥补社会关系。“社会设计在中国”源于中央美术学院社会实践课程,联合全国28所院校及学术机构共同参与教学实践。文章聚焦社会设计的教学课程创新尝试及实践,围绕社会设计在当代提出与发展的时代特性、作为课程落地的方法论指导、社会设计课程的教学反思,明确提出了当代设计解决社会议题和进行教学实践的手段——在社会设计中介入与重塑。  相似文献   

13.
“环保”一个全社会乃至全球都在关注的话题。在发展社会、经济和环境成为了人类力求发展的三大主题时我们听到了一个来自设计师的声音:“环境的保护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如果失去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保护,何谈社会和经济?”今年64岁的韩国国民大学视觉传播系教授尹吴变(Yoon Hoseob)。1991年开始涉足“绿色设计”,16年后的今天,他已经成为了韩国举足轻重的设计大师,同时一直活跃在国际间的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活动中。  相似文献   

14.
访日观感     
《包装与设计》2005,(1):44-53
深秋的东瀛,处处色彩斑斓.城市车水马龙,乡村安逸宁静,但无论哪里,都充满商业的气息、设计无所不在,大到银座街头密密麻麻耸立的广告和灯饰,小到富士山边小路的指示牌繁华的商业社会孕育了日本独特的商业文化和设计,选种文化和设计的风格充满着东方的色彩。它把本土的传统与国际的时尚相互交融,创造出令人钦佩的现代视觉语言。  相似文献   

15.
信息时代设计的新特点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贺克 《包装工程》2003,24(1):102-103
信息时代是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也是设计师可以尽情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设计的形式和内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绿色设计、人性化设计、个性化设计以及设计的文化与艺术价值都将越来越备受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包装容器造型的设计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人类社会的生命之源,也是设计进步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据美国工业设计协会调查统计表明,企业产品设计开发每投入1美元,其销售收入为2500美元,可见设计创新投资少、效益大。在包装设计领域,由于新材料的运用、结构的改进、容器造型的更新以及平面设计的变化而进行的创新设计,为产品创造出了新的销售市场,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对于酒类、饮料、化妆品、洗涤用品、  相似文献   

17.
设计行为的社会目的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吴雪松  赵江洪 《包装工程》2015,36(22):80-83
目的研究设计行为的社会目的性,为产品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从社会和设计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在社会方面,主要论述人类社会需要设计;在设计方面,从设计行为的三要素和设计具体实践活动解析设计可以服务社会。结论设计具备服务社会的特质,设计的社会目的性由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提出并进行实践,关注设计的社会目的性不仅是为了让设计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也为现代企业产品设计创新带来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设计范式转变中的权利转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国胜 《包装工程》2017,38(10):1-4
目的探讨知识经济与网络社会环境下设计方法论和设计实践的发展趋势及走向。方法以信息与互联网技术、新经济、网络社会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当代设计观念的迭代发展进行分析与研究,分析设计在智能科技与互联网环境下,新范式形成与发展的走向。结论通过对近30年全球设计现象和设计方法的分析与研究,可以看出人类志学、认知与行为研究、社会与组织行为等理论,将在设计研究中成为当代设计的基本理论基础。全球设计界在经历了通用设计、信息与交互设计、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等理念发展阶段,设计的领域将从有形实体向无形价值方向探索和转移,设计方法论也逐渐从实证分析向系统综合转型。服务设计与政策设计无疑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全球设计实践中的主要内容。同时,全球化与网络社会的趋势,将导致设计的权利从集约化向分布式转移。  相似文献   

19.
肖彦 《包装与设计》2011,(1):100-101
新感官体验设计指通过激发视觉以外的其它四感来获得新鲜体验的包装设计,是一种引发观众知觉上的极体验的设计。这个新兴的设计理念是与社会进步和人们观念变化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20.
欧洲社会创新设计探究的动态和趋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裴雪  巩淼森 《包装工程》2017,38(12):22-26
目的综述欧洲地区在社会创新设计领域的探索和研究动态,总结其发展脉络、特点和趋势,为该领域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欧洲社会创新的起源为切入点,阐述其社会背景和研究历史;通过对国际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联盟(DESIS)、英国设计协会RED研究中心等欧洲该领域的研究联盟、机构的代表性研究项目的动态扫描,综合归纳其社会创新设计研究的脉络、特征和趋势。结论欧洲有良好的公民社会基础为设计介入社会创新提供了有利环境;目前针对社会创新的设计研究一方面导向可持续生活方式的群体性行为改变,另一方面面向公共事务和服务的公众参与设计与决策。进一步将面向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和变革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