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目的:对比研究普通X线与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肩胛骨骨折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6例肩胛骨骨折患者16排螺旋CT薄层容积扫描和三维后处理重建图像资料,及肩胛骨DR平片影像资料,对比两种影像资料对骨折诊断与分型的正确率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明确诊断56例(100%),DR平片明确诊断49例(87.5%),漏诊或可疑7例(12.5%),对确诊的肩胛骨骨折进行Miller分型,CT三维成像正确分型55例(98%,55/56),DR正确分型41例(83%,41/49),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肩胛骨诊断与正确分型及指导临床决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6螺旋CT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跟骨骨折的诊断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X线平片或临床检查怀疑或确诊跟骨骨折的78例病人,对其行16层螺旋CT扫描并行三维重建观察。结果:16层螺旋CT能够清晰的显示各型跟骨骨折,明确骨折线的走形,骨折片的数目,可发现X片不能发现的关节腔内骨折片,关节囊及软组织结构显示清晰。结论:多层螺旋CT薄层重建对跟骨骨折的诊断、分型具有重要价值,三维重建对手术治疗计划的制定和预后评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诊断隐匿性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58例经X线平片(DR)检查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骨折的急性外伤患者于伤后2h-7d行16层螺旋CT检查,薄层重建后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和三维重建。结果:58例患者经16层螺旋CT扫描后处理确诊鼻骨骨折19例,眼眶骨折10例,肋骨骨折20例,胸腰椎横突骨折2例,股骨颈骨折4例,髋臼骨折2例,胫骨平台骨折1例。结论: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尤其是MPR成像显著提高了细微骨折的检出率,是诊断隐匿性骨折有效而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多层螺旋CT与DR片在诊断外伤肋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接收的外伤肋骨骨折患者59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础资料,分别进行多层螺旋CT与DR片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病情诊断,比较分析诊断结果。结果:本次研究中,骨折肋骨82根,骨折部位95处;多层螺旋CT检查显示率明显比DR高,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位DR首次检查显示率较低,MPR、CPR重建方法CT检查显示率较高。结论:DR片对肋软骨骨折以及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低,而多层螺旋CT可有效弥补DR片的不足,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DR胸片与16层螺旋CT在肋骨骨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肋骨骨折患者56例,对56例患者均行DR与16层螺旋CT诊断,经多名高年资主治及副主任医师分别阅片证实肋骨骨折数量共192处,对两种诊断方法的肋骨骨折检出率与骨折类型进行分析。结果:56例患者肋骨骨折总数为192处,其中DR检出总数为127处,其检出率为66.1%;CT检出总数为190处,其检出率为99.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DR胸片诊断相比,16层螺旋CT在肋骨骨折中诊断价值更高,可有效降低肋骨骨折的漏诊率与误诊率。因此笔者建议以16层螺旋CT作为肋骨骨折的主要检查手段,以利于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但短期时间内不可对患者行重复多次的16层螺旋CT诊断,避免对患者身体造成辐射性伤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排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30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患者行64排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所有原始数据进行冠状动脉三维重建等图像后处理,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并对图像质量进行判定.结果:对比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64排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中度及以上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导性分别为92.5%和96.3%.结论:64排螺旋CT对中度及以上的冠脉狭窄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基本满足冠心病的诊断需求,可作为冠心病高危人群的一种初筛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诊多层螺旋CT平扫对阑尾炎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80例本院急诊自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疑似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多层螺旋CT平扫检查,对患者病情进行确诊。80例患者均以手术病理作为金标准,并对多层螺旋CT平扫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诊断符合率比较:多层螺旋CT平扫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将急诊多层螺旋CT平扫应用于阑尾炎诊断检查中,既可明确阑尾炎类型,又可提高阑尾炎诊断准确率,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通过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时间从2020年1月开始至2020年12月截止,共有11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包括肺小结节患者100例,早期肺癌患者12例,通过单双号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单号组56例患者接受16排螺旋CT检查,为对比组;双号组56例患者接受64排螺旋CT检查,为观察组。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视为此次研究的金标准,针对两组检查结果做出分析与探讨。结果:观察组肺小结节以及早期肺癌总符合率、CT图像质量优良率均显著高于对比组,P0.05,同时其诊断操作所需时间低于对比组,P0.05。结论:利用64排螺旋CT对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实施临床诊断具有更高的符合率,且诊断操作时间相对较短,适合临床中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骨骨折DR与64层螺旋CT扫描结果的差异,以进一步提高影像学诊断符合率。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2月-2013年7月诊治的80例鼻骨骨折患者,均进行常规DR双侧位拍片和64排CT扫描。结果:本组80例鼻骨骨折患者DR检查出鼻骨骨折59例,可疑鼻骨骨折9例,未见骨折12例,64层CT检查均诊断鼻骨骨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DR诊断为粉碎性骨折20,单纯线性骨折39例,可疑骨折9例,64层CT检查诊断为复合性骨折21例,粉碎性骨折22例,单纯线性骨折37例。结论:DR线平片对于鼻骨骨折的诊断有一定辅助意义,操作简单,费用低廉,适宜基层医院,64层CT检查费时,费用高,但诊断符合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应用于支气管扩张症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45例,分别对患者行X平片、普通CT与多层螺旋CT诊断,比较三种诊断方法对支气管扩张肺段的检出率。此外,分析多层螺旋CT在不同厚度重建图像时检出的支扩肺段数。结果:以病理检验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本次45例患者共检出支扩肺段78个。三种诊断方法中,X线平片检出22个(28.2%)、普通CT检出39个(50%);多层螺旋CT检出75个(96.1%),多层螺旋CT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CT与X线平片诊断(P0.05)。此外,1-2mm薄层重建图像检出支扩肺段78个(100%);8-9mm薄层重建图像检出支扩肺段40个(5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X线平片、普通CT与多层螺旋CT三种诊断方法中,以多层螺旋CT诊断支气管扩张症的价值最高,且1-2mm薄层重建对于支扩肺的检出率高于5mm薄层重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多模式重组技术在四肢骨关节骨折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对314例四肢关节骨折患者全部进行16层螺旋CT快速薄层横断扫描,通过计数机快速重建,获取原始横断数据,然后分别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显示法(SSD)、容积再现三维成像(VRT)等技术重组。结果:37例肩关节骨折,43例肘关节骨折,18例腕关节骨折,80例髋关节骨折,72例膝关节骨折,64例踝关节骨折。通过多模式重组技术,都能更好的显示骨折的形态、位置、断端的移位情况及与周围解剖的关系,能多方位、多角度观察骨折部位的结构,更直观形象提供影像信息,为临床提供可靠诊治依据,充分满足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对比64层螺旋CT肺静脉-左心房扫描的两种方法,以期为房颤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理论指导及参考借鉴。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我院的射频消融前常规进行双侧肺静脉-左心房造影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严格遵循随机抽样原则分为干预组29例以及对照组29例,其中干预组患者行冠脉法肺静脉-左心房CTV,对照组患者行监测法肺静脉-左心房CTV,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影像学图片质量,以期系统评估使用64层螺旋CT行冠脉法肺静脉-左心房CTV扫描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干预组患者图像质量优17例,良12例,差0例,图像质量合格率为100%(29/29);对照组患者图像质量优6例,良10例,差13例,图像质量合格率为55.2%(16/29),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监测法肺静脉-左心房CTV相比,冠脉法肺静脉-左心房CTV能显著提高影像图片质量,有利于观察肺静脉-左心房扫描解剖结构的显示,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技术在肺结节患者诊断当中的应用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经CT技术诊断的60例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给予常规剂量螺旋CT检查以及低剂量螺旋CT检查,并对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种扫描方法在图像效果、发现结节的数目、肺结节形态学的特征以及对其进行定性的结果方面比较差异均没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与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在结果上没有显著差异,而且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降低了患者辐射的危害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诊断早期中心型肺癌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有效诊断早期中心型肺癌提供参考。方法:对74例早期中心型肺癌患者肺部行64排螺旋CT扫描,观察肺叶、肺段支气管病变情况并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比较。结果:64排螺旋CT诊断早期中心型肺癌效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64排螺旋CT对早期中心型肺癌进行诊断,可扫描出患者肺叶、肺段支气管的病灶部位及病变情况,且对患者无创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式,对临床诊断早期中心型肺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张家宙 《影像技术》2013,25(2):30-32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扫描下肢静脉成像技术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进行的下肢静脉GSI扫描检查的患者36例,36例患者均在肘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延时150s行下肢静脉扫描,造影剂浓度370mg/ml,注射速率4ml/s,总剂量100-120ml。扫描采用轴扫,扫描条件:120kV,mA为自动选择,旋转时间0.5秒;准直64x0.625mm;螺距1.375∶1。重建层厚0.625mm,层距0.625mm。扫描过程中保持患者下肢静止不动,扫描范围自下而上从踝至髂总分叉上2cm处。扫描后将图像载入AW4.6工作站。利用能谱分析浏览器(GSI Viewer),进行常规VR(混合能量)重建和单能量容积重建法(GSI VR),配合多层面重建法(MPR)和最大密度投影法以(MIP)对下肢静脉及其分支进行重建,评价下肢静脉GSI扫描不同重建方法对下肢静脉成像的效果,所有图像由两位高年资的医生进行评估。结论:能谱扫描GSI单能重建的方法较混合能量重建方法能大大提高下肢静脉成像的成功率和较高的静脉成像满意度,同时大大降低了患者的辐射剂量,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Bouveret综合征的CT征象,探讨螺旋CT诊断Bouveret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Bouveret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学特征。结果:6例螺旋CT平扫均见肠腔内异位结石及胆道、胆囊积气。6例结石上方均出现不全性梗阻。结石位于十二指肠降部4例,十二指肠球部1例,空肠近段1例;高密度结石4例,等密度结石1例,低密度结石1例。6例术前螺旋CT平扫均诊断Bouveret综合征,诊断准确率100%。结论:螺旋CT对Bouveret综合征能明确诊断。可以作为急诊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螺旋CT对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断及临床意义,以便提高对颅脑损伤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对我院于2011年6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7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螺旋CT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6例颅脑损伤患者中,螺旋CT的诊断主要包括:颅骨骨折、颅脑组织损伤和头皮损伤等方面,损伤常合并存在。结论:螺旋CT对颅脑损伤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疑似颅脑损伤的患者及早进行CT诊断及复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