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崔晓萍  朱光明 《材料导报》2015,29(13):12-17
聚酰亚胺(PI)纳米复合材料作为新型功能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物化性能,已经在各个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能。介绍了PI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重点综述了多种PI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以及应用现状,并对PI纳米复合材料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报道了有关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情况,并分别对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环氧树脂基纳米复合材料、聚酯纳米复合材料、聚合物/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发展情况给予了评述,同时对每种体系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最后着重指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应用以及开发新的聚合物基纳米复合体系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纳米磁靶向复合材料将纳米技术和磁靶向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借助纳米磁性材料的奇异特性,在肿瘤的磁靶向治疗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而备受关注.介绍了纳米磁靶向复合材料的组成、制备及应用于肿瘤磁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我国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在纳米复合陶瓷、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纳米复合镀层、介孔纳米复合材料、无机纳米复合膜、纳米多层复合材料及纳米碳管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5.
聚合物/高岭土插层复合材料显示出优异的性能,但高岭土特殊的晶层结构则有碍于其与聚合物的插层复合,其复合材料的研究已受到关注。综述了聚合物/高岭土插层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液态插层机理和表征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纳米TiO2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鞠剑峰  李澄俊  徐铭 《功能材料》2005,36(5):648-651
综述了纳米TiO2复合材料国内外研究进展,对复合方法及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聚合物/石墨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介了石墨的结构特征;阐述了聚合物/石墨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意义;综合评述了聚合物/石墨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中,特别详细叙述了插层复合技术;介绍了若干知名学者在聚合物/无机粒子/石墨纳米复合材料方面所做的工作,并指出,作者在上述成果的基础上研发出的“反胶束模板—原位聚合纳米复合技术”,能使独特的结构特征和优异的综合性能完美地结合起来,使材料刚柔并济,并将其性能提高到空前的高度。最后,作者展望了本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旭  孙凤久 《材料导报》2006,20(Z2):212-214,221
近年来纳米科技得到了迅速发展,由无机纳米粒子与聚合物复合制备的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成为现代材料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概述了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性能特点;介绍了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最后对它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石墨是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无机层状材料之一,它与聚合物有效复合形成的纳米复合材料是一类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材料。从石墨的应用形式、聚合物基体的种类、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几个方面概述了聚合物/石墨导电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纳米羟基磷灰石与有机物复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国内外纳米羟基磷灰石与有机物复合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纳米羟基磷灰石与聚乳酸、聚酰胺、聚乙烯与聚己丙脂等人工合成有机物,及纳米羟基磷灰石与胶原、壳聚糖、人骨形成蛋白、明胶等天然有机物复合材料的复合方法、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等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纳米Ti-Si-N薄膜的高温热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直流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CVD)方法在不锈钢基体上制备了Ti-Si-N硬质纳米复合薄膜,研究了Si含量对薄膜硬度的影响及高温退火对薄膜晶粒尺寸及其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薄膜的硬度随着Si含量的增加有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大硬度可达70 GPa以上.薄膜表现出了较高的热稳定性能,对于晶粒尺寸在4 nm以下的薄膜,Ti-Si-N薄膜的纳米结构和硬度可以维持在1000℃以上.沉积态薄膜的晶粒尺寸是影响薄膜再结晶温度的主要因素.薄膜的高热稳定性是由于沉积过程中发生的自发调幅分解形成了纳米复合结构,偏析使得纳米晶晶界具有强的热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退火温度对Nd2Fel4B/α—Fe磁性多层膜中相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TEM和HRTEM对比研究了软磁层厚度为2.5nm的Nd2Fe14B/α—Fe型多层膜的显微结构.结果表明,在退火前的多层膜中Fe层为多晶,硬磁相以非晶的状态存在;在600℃以上退火后软磁层消失,生成的Nd2Fe14B型相被固定在硬磁层内;625℃退火后发现有Nd2Fe17相在硬磁层中析出,表明在多层膜退火过程中,退火温度对相转变的影响比退火时间的影响更大.Nd2Fe17相的析出可能是高温退火后磁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可自组装形成功能性纳米复合膜.近年来,这一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综述了静电自组装成膜的机理、制备、表征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功能性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钱家盛  何平笙 《功能材料》2003,34(4):371-374
对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就其在电、磁、发光性能以及光催化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综述。  相似文献   

15.
The nanostructure of Ti in TiN-Cu films, grown by pulsed laser deposition, is studied using Ti-K-NEXAFS spectroscop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XAFS spectra are strongly affected by both the different growth conditions and the Ti concentration in the films. More specifically, the area under the pre-edge peak is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ordination number of Ti. It is found that in the TiN-Cu films grown from the intermetallic TiCu target, the area under the pre-edge peak decreases as the Ti concentration increases from 50 to 95 at.%. In the films grown from Ti and Cu elemental targets, the area under the pre-edge peak decreases as a function of the nitrogen partial pressure. The detected changes in the pre-edge peak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Ti-Cu bonds.  相似文献   

16.
质轻、柔性、多色电致变色材料是柔性电致变色显示技术实用化、进而取代目前阴极射线管和液晶显示技术的关键。主链共轭型本征态导电聚合物聚苯胺因其原料来源广泛、转换电势低、变色范围宽、易于制成柔性薄膜而成为制备全固态柔性电致变色器件的首选材料。基于静电作用的层状自组装技术,能在分子层次上实现诸多材料的复合,并实现结构与性能的调控,因此成为设计组装具有特定性能的聚苯胺纳米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重要方法。讨论了层状自组装聚苯胺纳米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与性能,认为采用结构与性能可控的纳米结构层状自组装技术制备聚苯胺纳米复合电致变色薄膜是提高其综合性能并最终实用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18.
纳米复合超硬薄膜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1994年Veprek等人提出纳米复合超硬薄膜的概念以来,以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化学性能而成为当今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将介绍纳米复合超硬薄膜的概念、设计思想、超硬机制、制备技术及工艺、性能和应用前景,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SiO2/M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及催化性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超临界干燥法制备了SiO2/M(Cu,Co)纳米复合材料,对其结构、形貌进行了TEM和比表面分析,并研究了SiO2/M纳米复合材料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制得的SiO2/M纳米复合材料保留了SiO2气凝胶的纳米网络和高比表面积,金属组份Cu与Co均匀地分散在纳米级SiO2气凝胶骨架中,对CO的氧化反应以及CO-NO反应均表现出高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20.
Nanostructuring of magnetically hard and soft materials is fascinating for exploring next‐generation ultrastro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less expensive rare‐earth elements. However, the resulting hard/soft nanocomposites often exhibit random crystallographic orientations and monomorphological equiaxed grains, leading to inferior magnetic performances compared to corresponding pure rare‐earth magnets.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first fabrication of a novel bimorphological anisotropic bulk nanocomposite using a multistep deformation approach, which consists of oriented hard‐phase SmCo rod‐shaped grains and soft‐phase Fe(Co) equiaxed grains with a high fraction (≈28 wt%) and small size (≈10 nm). The nanocomposite exhibits a record‐high energy product (28 MGOe) for this class of bulk materials with less rare‐earth elements and outperform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corresponding pure rare‐earth magnet with 58% enhancement in energy product. These findings open up the door to moving from a pure permanent‐magnet system to a stronger nanocomposite system at lower co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