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通过测定玻璃纤维毡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在不同温度区间内经冷热循环后的弯曲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以及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体系经冷热循环后界面剪切强度的变化, 研究了该材料的冷热循环疲劳特性。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区间内的冷热循环会对玻璃纤维毡增强聚丙烯的界面造成损伤, 使材料的力学性能下降; 随着冷热循环温度区间温差的增大、冷端温度的降低、循环次数的增多, 形成的热应力对材料的界面损伤越严重; 不同的复合体系由于其界面松弛热应力的能力不同, 在同样条件下的冷热循环过程中, 界面所受到的损伤程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偶联剂用量对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性能的影响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偶联剂用量对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扫面电镜对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的界面及冲击断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玻璃纤维含量固定在35%时,偶联剂用量约为1%时,冲击强度最高.经偶联剂处理,可以明显增强玻璃纤维与聚丙烯基体的界面结合,改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3.
采用过氧化物溶液涂覆玻璃纤维,将处理过的玻璃纤维丙烯复合,采用单丝临界长度法测定了复合体系的界面剪切强度,研究了过氧化物的引发作用对玻璃纤维/聚丙烯复合体系界面结合的影响,探索了复合工艺条件对体系界面结合的影响,并考察了所形成界面的耐水性能,结果表明,涂覆于玻纤表面的过氧化物在复合过程中能引发聚丙烯与玻璃纤维表面含双键的偶联剂反应,在纤维与基体之间形成较界面结合,过氧化物的这种引发作用对界面的耐水  相似文献   

4.
橡胶分子链在玻璃纤维表面的接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分子结构中含不饱和双键的偶联剂对玻璃纤维进行表面处理,然后在玻璃纤维表面涂覆过氧化物引发剂(BPO)及橡胶溶液、使橡胶分子链在引发剂的作用下与玻璃纤维表面的偶联剂进行接枝反应,在玻璃纤维表面接枝了一层橡胶分子链,初步分子橡胶分子链在玻纤表面的反应机遇,对几种橡胶(EPDM、顺丁橡胶、丁苯橡胶、丁腈橡胶、氨丁橡胶)在玻璃纤维表面的接枝能力及反应条件对橡胶分子链在玻璃纤维表面接枝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材料结晶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结晶情况,界面横晶的产生,横晶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及控制方法,另外,对于玻璃纤维在该体系中对基体的结晶成核作用通过观察结晶过程,分析结晶热行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长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无碱玻璃纤维 ,采用特殊方法使长纤维与基体聚丙烯树脂有序复合 ,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纤维长度、含量以及采用不同表面处理的玻纤 /PP复合材料 ,并测定了材料的力学性能 ,通过SEM观察了复合体系的界面 ,从微观上验证了材料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实验表明 ,所采用的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可使纤维的排布更加有序 ,并可改进材料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7.
玻璃纤维增强HDPE的性能及界面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红外光谱分析及材料力学性能试验等方法考察了不同界面粘结形式下玻璃纤维增强HDPE的力学性能及其与界面粘结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复合过程中加入的界面反应性试剂及其与HDPE接枝而形成的接枝物可与玻纤表面及其硅烷发生化学作用或交(?),从而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界面粘结强度及其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8.
通过静电吸附方法在玻璃纤维(GF)表面吸附粘土和成核剂,将改性玻璃纤维增强体与聚酰胺66(PA66)熔融共混制备高性能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粘土和成核剂在玻璃纤维表面的分散状态以及玻璃纤维与基体的界面连接.结果表明,在玻璃纤维表面静电吸附粘土和成核剂,不仅有助于粘土的分散,而且可以提高玻璃纤维与基体的界面连接.玻璃纤维表面吸附的粘土和成核剂可以诱导PA66分子链在纤维表面结晶,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因此,与传统PA66/GF复合材料相比,在GF表面吸附少量的粘土(0.18wt%)和成核剂(0.07wt%)可以使复合材料的拉伸和弯曲模量分别提高12.2%和12.8%.  相似文献   

9.
考察了连续玻纤的表面处理、基体的接枝改性及接枝单体的种类和接枝产物的加入量对连续玻纤毡增强聚丙烯(CGFRPP) 力学性能的影响, 并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对CGFRPP 的界面化学作用及界面粘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马来酸酐接枝改性聚丙烯与未经偶联剂处理的玻纤不能形成有效的化学结合, 而与经硅烷偶联剂表面处理的玻纤可发生明显的化学作用, 形成良好粘结, 显著提高CGFRPP 的力学性能; 硅烷偶联剂的种类对以改性PP 为基体的CGFRPP 力学性能的影响不大; 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比丙烯酸接枝聚丙烯对CGFRPP 力学性能的改善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0.
因玻纤"烛芯效应"制备阻燃玻纤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是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文中以自制的膨胀型阻燃剂MPAL与八乙烯基倍半硅氧烷(OV-POSS)组成的复合阻燃剂阻燃玻纤增强聚丙烯(PP),研究了玻纤(GF)和增容剂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MAPP)对阻燃PP体系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合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探讨了相应阻燃机理。结果表明,在阻燃PP体系中加入玻纤及适当增加其含量会显著改善阻燃PP材料的阻燃性能,归因于加入玻纤提高了阻燃PP体系的热稳定性以及利用MPAL/OV-POSS分解形成的复合炭层覆盖于玻纤表面,从而达到阻断玻纤"烛芯效应"目的。此外,加入增容剂MAPP及适当增加其含量会明显提高阻燃玻纤增强P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但对材料阻燃性能改善有限,归因于MAPP对体系界面结合和相容性的显著改善作用。当玻纤和MAPP质量分数分别为30%和5%时,所得阻燃玻纤增强PP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短纤维(Nylon-6)补强弹性体(SBR/NR)的基本物理机械性能,并对Nylon/SBR/NR复合体系在应力作用下的破坏结构进行了电子显微镜扫描。试验表明:短纤维形状系数,短纤维体积分数、弹性体基质与短纤维的粘合强度和短纤维在弹性体基质中的取向是影响Nylon/SBR/NR复合材料物理机械性能的主要因素。控制这4个变化因素,就能有效地设计其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12.
采用自制的金属模具,以真空导入辅助成型方法的把溶有丁二烯橡胶的苯乙烯溶液浸渍长波纤,加入引发荆后在模具中加热进行原位聚合,可得到长纤增强聚苯乙烯丁二烯橡胶共聚物(SBS)复合材料。研究了样条中玻纤含量、橡胶含量、引发剂用量及成型工艺温度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合适的引发剂用量下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别随玻璃纤维含量和成型温度的提高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当玻纤的质量分数在50%左右时,力学性能基本达到最佳,冲击强度随着丁二烯橡胶含量的增加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拉伸强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research, vetiver grass was used as a filler in polypropylene (PP) composite. Chemical treatment was done to modify fiber surface. Natural rubber (NR) and Ethylene Propylene Diene Monomer (EPDM) rubber at various contents were used as an impact modifier for the composites. The 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by using an injection molding. Rheological, morpholog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P and PP composites with and without NR or EPDM were studied. Adding NR or EPDM to PP composite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impact strength and elongation at break is observed in the PP composite with rubber content more than 20% by weight. However, the tensile strength and Young’s modulus of the PP composites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rubber contents. Nevertheless, the tensile strength and Young’s modulus of the composites with rubber contents up to 10% are still higher than those of PP. Moreover, comparisons between NR and EPDM rubber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PP composites were elucidated. The PP composites with EPDM rubber show slightly higher tensile strength and impact strength than the PP composites with NR.  相似文献   

14.
利用激光对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和碳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后,以环氧树脂为基体,分别制备三种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利用SEM和万能试验机对表面改性前后的碳纤维形态、力学性能及三种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断面形貌进行表征,研究了纤维激光表面改性对三种纤维及其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激光表面改性对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提升最高,其拉伸强度最大提高了77.06%,冲击强度最大提高了31.25%,玄武岩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提升次之,而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有所下降。因此,激光进行表面改性适用于碳纤维和玄武岩纤维。  相似文献   

15.
废橡胶胶粉/HDPE/POE热塑性弹性体的动态硫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硫化剂,研究了废橡胶胶粉/高密度聚乙烯(HDPE)/乙烯-辛烯共聚物(POE)(50/25/25)热塑性弹性体的动态硫化.考察了过氧化二异丙苯(DCP)用量对该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DCP后,废橡胶胶粉/HDPE/POE共混物的交联度增加。动态硫化提高了共混物的力学性能,DCP用量为0.5份时.共混物具有最大的拉伸强度(8.01MPa)和断裂伸长率(225%).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动态硫化后共混物的界面结合更加紧密.有利于力学性能的提高。废橡胶胶粉/HDPE/POE热塑性弹性体具有良好的耐老化性和再加工性.可以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16.
玻纤增强聚合物/漂珠/水泥复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了玻纤增强聚合物/漂珠/水泥复合体系的反应、微相结构和力学性能.通过SEM、XRD、TG、DTA和力学性能的测试发现:由于玻纤的增强作用和聚合物好的韧性与粘接性,可以显着地提高体系的抗弯强度.同时还发现聚合物能影响水泥的水化反应,降低体系游离氢氧化钙含量,起了减缓玻纤被腐蚀的作用,从而改善了复合材料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17.
短纤维橡胶复合材料临界长径比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了短纤维复合材料临界长径比数学模型的研究进展, 基于短纤维橡胶基复合材料的结构-应力传递特点和Cox 剪滞法推导了其临界长径比数学模式, 并由此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推导的模型能够较好地适合短纤维橡胶复合材料的特性, 与以往的模型相比, 它能全面地反映结构因素对复合材料中短纤维临界长径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稀土处理玻璃纤维填充PTFE复合材料的滑动磨损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不同玻璃纤维表面处理对PTFE复合材料在干摩擦条件下滑动磨损性能的影响,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磨损机理。结果表明:在干摩擦条件下,经表面处理玻璃纤维填充的PTFE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摩擦表面温度比未经处理玻璃纤维填充的PTFE复合材料的低,且减磨性能优于未经处理的;而稀土处理玻璃纤维填充的PTFE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摩擦表面温度最低,减磨性能最好;未经处理玻璃纤维填充的PTFE复合材料和偶联剂处理玻璃纤维填充的PTFE复合材料都发生了剧烈的粘着转移;偶联剂与稀土处理玻璃纤维填充的PTFE复合材料的磨损机理主要是明显的磨粒磨损;稀土处理玻璃纤维填充PTFE复合材料的磨损形式主要是粘着转移和轻微的磨粒磨损。  相似文献   

19.
对含有几种典型界面结构和SiC纳米线的CVI-SiC/SiC复合材料的弯曲性能和断裂韧性进行了比较研究. 研究表明: 界面涂层对SiC/SiC的力学性能至关重要, 120nm厚的碳界面涂层使材料的强度与韧性都增加一倍; 在用140nm厚的SiC层将该碳层分为更薄的两层, 形成C/SiC/C多层界面涂层时, 材料的强度没有明显的变化, 而断裂韧性则略有提高. 对基体中弥散分布有SiC纳米线的SiC/SiC的力学性能研究表明, SiC纳米线具有非常高的强化效率, 使SiC/SiC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和韧性.  相似文献   

20.
《Composites Part A》1999,30(9):1039-1044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terfacial adhesion and impact properties of ultra-high modulus polyethylene (UHMPE) fiber/epoxy composites at the same time, the fiber coating technique was combined with the oxygen plasma treatment. The UHMPE fiber was treated with oxygen plasma and thin polybutadiene (PB) coating was introduced. PB coating decreased the interfacial adhesion and increased the impact property of the oxygen-plasma-treated UHMPE fiber/epoxy composites. However, oxygen-plasma-treated and PB-coated UHMPE fiber/epoxy composites show improved interfacial adhesion, flexural properties and impact property in comparison with the untreated control UHMPE fiber/epoxy composites. Oxygen plasma treatment introduces micro-pittings on the UHMPE fiber surface. These micro-pittings improved interfacial adhesion and flexural properties and decreased impact properties through mechanical interlocking. Thin PB coating cannot exclude this mechanical interlocking effect completely and there are imperfect wetted UHMPE fiber surface regions in which effect mechanical interlocking can occur. Stress transfer through the viscous PB interlayer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interfacial adhesion and flexural properties of PB-coated UHMPE fiber/epoxy composites. The impact property of PB-coated UHMPE fiber/epoxy composites is due to low modulus PB interlay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