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王锐 《新材料产业》2011,(12):78-80
由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碳纤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江苏恒神纤维材料有限公司、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共同承办的"2011中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研讨会"于2011年11月11-12日在江苏丹阳举行。会议主席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副主席为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技术  相似文献   

2.
高等学校复合材料教学研究讨论会经国家教委及国家建材局批准,已正式成立,并于1989年5月15~18日在湖南索溪峪召开了成立大会及第一届理事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设有复合材料专业的高等学校、有培养复合材料研究生任务的研究单位及国家建材局代表共40余人。会议交流了各单位的办学经验,重点讨论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问题;吴人洁教授作  相似文献   

3.
美国碳学会于1988年7年18-21日,在美国纽约SUNY Buffalo主办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会议。具体承办单位是纽约州立大学主席Deborah,D.L.Chung教授。会议涉及面广,包括碳纤维、碳纤维-聚合物基、碳基、玻璃基、水泥基、以及金属基复合材料。会议将反映碳纤维和复合材料领域的研究、开发、管理和市场情况。  相似文献   

4.
简讯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三届全国民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讨论会、85年中日复合材料技术交流会在哈市举行 “第三届全国民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讨论会”于8月10~13日在哈尔滨市举行,紧接着14~18日又举行了“ 85年中日复合材料技术交流会”。这两个会议由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主办,  相似文献   

5.
<正>将产业计量学融入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全寿命周期(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检测、使用、回收全过程),开展产业计量测试服务对提高碳纤维性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碳纤维军工、民用应用领域产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研发设计阶段国内目前91%以上的碳纤维制造集中在聚丙烯腈(PAN)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包括:碳纤维制造、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生产设备制造、碳纤维及  相似文献   

6.
一、建筑工程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范围及分类 使用碳纤维材料加固结构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建筑工程承载能力或改善其功能。目前,建筑工程中广泛使用的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品具有多种形式,常用的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品主要有碳纤维布、碳纤维板、碳纤维条带、碳纤维网格等,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7.
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是一种极具发展前途的金属基复合材料。介绍了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总结概述了目前短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研究进展及其在航空航天、汽车、电子方面的应用现状和前景。探讨分析了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开发趋向,对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年四月在北京举行了联合国工业开发计划署来华协商周座谈会议。其中,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组,与西德Kavlsruhe大学E.Fitzer教授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学术交流活动。 E.Fitzer教授以幻灯片形式介绍了有关碳纤维及其原丝、复合材料及其应用等技术发展概况,并对某些问题,就其实验室的工作谈了看法。现将E.Fitzer教授讲述的主要内容按聚丙烯腈纤维、预氧化碳化工艺、表面处理、  相似文献   

9.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先进复合材料对发开高技术和新一代武器装备的重要意义,美国国防部已把复合材料收入国防关键技术计划.碳纤维是发展复合材料的基础,对碳纤维的发展国外给予高度重视,每年取得很多进展.本文介绍近年来碳纤维与复合材料的新进展,包括:高模、高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混杂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纤维/聚亚胺颗粒;隐身用的特种碳纤维.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碳纤维在铜基复合材料中的作用及其表面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总结了近年来碳纤维表面改性方法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碳纤维对铜基复合材料组织的形成及其性能的影响。最后展望了碳纤维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新材料产业》2011,(10):94-94
据报道,9月9日,四川新万兴碳纤维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碳纤维复合材料项目,一期工程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营。同日,四川省新万兴碳纤维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还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美国雅奇公司签订了战略技术合作协议,加强在碳纤维复合材料领域的技术合作。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了很长时间,是很热门的行业,但发展中也碰到了很多困难。"日前,在新材料在线于苏州主办的2017第三届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技术与应用研讨会上,"973"首席科学家、东华大学教授余木火对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行业的描述一针见血。与会专家认为,面对广阔市场,我国碳纤维行业亟待通过技术创新等手段,突破发展瓶颈,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碳纤维简讯     
四月十六日至十九日,化工部接待了联合国工发组织的代表团,就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协商座谈。座谈会分九组进行。复合材料组主要座谈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E.Fitzer教授就国外  相似文献   

14.
宋绪丁  庞利沙 《包装工程》2021,42(14):81-91
目的 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可设计性和性能优越性使得碳纤维及其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文章简述了碳纤维的性能、发展和分类,研究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因素、成型工艺及应用领域,探索其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方法 采用文献调研法,梳理和汇总国内外关于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分析国内外关于其性能影响因素、成型工艺和应用领域的研究进展.结论 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受碳纤维含量、基体和碳纤维界面结合性能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成型技术主要以传统成型工艺为主,不同性能要求和结构特点的构件采用不同成型工艺.应用范围从航空航天、军工领域不断拓展至民用领域,生产制备的高效能化和低成本化是其未来发展方向.此外,环境问题及碳纤维的回收利用是未来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应用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5.
高强中模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当前及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主要的航空结构复合材料。借鉴国外高强中模碳纤维及其高韧性复合材料发展经验,在国内高强型碳纤维复合材料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高强中模T800级碳纤维规模化生产,系统分析了与国产高强中模碳纤维匹配的树脂基体、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技术现状。国产T800H级碳纤维增强高韧性环氧树脂基和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抗冲击性能达到国外同类复合材料的水平,高韧性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耐湿热性能优于国外同等韧性的复合材料。国产T800H级碳纤维增强高韧性复合材料预浸料具有优异的工艺性能,可同时满足手工铺贴、自动铺带和自动铺丝3种铺放工艺要求。在T800级复合材料成熟应用的基础上,未来主要发展高压缩强度、高模量和基于BVID的高冲击韧性高强中模碳纤维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碳纤维表面处理的常用技术,介绍了表面处理对碳纤维的表面结构与性能的影响,重点阐明了碳纤维的表面处理在水泥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指出了碳纤维表面处理及其水泥基复合材料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消息报道     
消息报道“短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及制品开发”中试成果通过国家鉴定和验收“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85-10-02-08”短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及制品开发”中试成果于1995年12月13日,由化工部科技司主持通过技术鉴定和验收。参加会议的评委...  相似文献   

18.
硅烷偶联剂对电子束固化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增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碳纤维表面的特点及其复合材料中树脂基体进行电子束固化的机理,对碳纤维表面进行预氧化以提高碳纤维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含量,利用偶联剂的化学架桥作用对电子束固化复合材料界面进行了增效研究。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处理后碳纤维表面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层间剪切强度对电子束固化复合材料界面粘合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碳纤维表面的含氮官能团使电子束固化复合材料中碳纤维与环氧树脂基体之间的粘合强度减弱,偶联剂与预氧化碳纤维表面进行了强相互作用,使电子束固化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碳纤维木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阻率测试方法,研究了不同掺量的碳纤维木质复合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碳纤维增强木质复合材料具有温敏特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试件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呈现NTC效应,而在相同温度条件下,电阻率随碳纤维含量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改性碳纤维表面,开发了在连续碳纤维表面简单、高效、均匀地加载催化剂涂层的工艺。通过系统研究电化学改性强度对碳纤维表面物理与化学特性、催化剂颗粒与CNTs形貌、多尺度增强体拉伸强度及其增强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的影响,优化了碳纤维表面电化学改性工艺。结果表明:催化剂颗粒的形貌与分布不仅影响碳纤维表面沉积的CNTs的形貌,而且影响最终碳纤维表面生长CNTs多尺度增强体及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