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为了克服传统机械设备振动信号采集与处理设备造价昂贵、通用性差、可扩展能力弱以及对操作人员知识水平要求较高的缺点,设计了基于LabJack U12数据采集卡以及LabVIEW虚拟仪器软件平台的振动信号采集与数据处理系统.该系统以数据采集卡和电荷放大器为硬件平台,完成振动信号采集工作.软件系统中集成的众多子VI可对信号进行时频域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处理,满足工业现场和实验室常用信号处理的要求,同时系统还具有信号的实时显示、多格式保存以及复现等功能.该系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扩展性及可移植性强的特点使得其完全可以满足工业测试和教学科研的要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3.
4.
5.
6.
7.
王志宇;张跃;周科吉;杨光红;肖凯戈 《计量科学与技术》2024,68(10):45-50
随着当前电子系统向着更大带宽、更高传输速率、更强运算能力的方向发展,具备相应超高速信号采集能力的平台需求越来越紧迫。同时,配合相应平台,实现信号完整性的全过程处理、监控、反馈评估,并促进其优化的技术应运而生,这两方面能力的协同发展推动高速处理技术领域的产业有效改进和提高,从而推动我国在超高速采样、存储、传输与信号完整性相关应用领域及上下游产业链的长足发展。超高速信号采集与信号完整性处理测试技术以自研ADC芯片为核心,完成了80GSa采样ADC的自主研发,使用大量的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测试测量、处理及计算精密度得到很大提升,实现在80Gsa采样率下的高速信号传输和处理能力。在完整性的处理方面,以调理电路为关键零部件,以溯源算法为核心,示值显示的数据是算法计算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数字垂直地震剖面(vertical seismic profilingr,VSP)系统中各采集节点间同步性差、布线复杂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RS485总线时分复用技术实现地震数据并行同步采集的设计方案。方案中各采集节点均并行挂接在RS485总线上,选择RS485的通信B线作为同步信号线,将其与各采集节点的控制器中断口相连接。数据采集时,首先将同步采集指令通过通信B线以广播方式发送到各采集节点,实现各节点同时启动ADC转换,然后通过RS485总线将采集的数据传送到采集站,最后由采集站通过以太网将数据传送到上位机,实现地震数据的并行同步采集。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案不仅提高采集节点间的同步性,还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同时也减少系统布线。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为配合高灵敏度硅光电倍增管实现10°~170°范围17个角度水体体散射函数及衰减系数的宽动态范围、高灵敏度同步测量,设计一种基于10通道32 bits模数转换器ADS1262和STM32系列单片机的20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结合体散射函数测量的具体应用需求及ADS1262自身的结构功能特点,介绍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结构及软件设计,并对ADS1262的滤波模式、采样速率进行实验优化选择。实验结果表明:ADS1262采用1 200 S/s、sinc3滤波模式配置时,完成20通道A/D转换频率可达10 Hz,ADS1262有效位可达23 bits。单通道2.5 S/s采样速率,sinc4滤波模式下,有效位数可达26 bits。整套系统具有高精度、低功耗、小体积、高可移植性等特点,适用于各种宽动态范围模拟信号的量化处理及存储。 相似文献
14.
《中国测试》2016,(3)
针对多通道地震仪在并行数据采集和降低功耗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基于可编程片上系统(system on a programmable chip,SOPC)的多通道数据并行采集方案。该采集系统包括前端采集电路、以太网通信电路以及FPGA主控制系统,采集电路包括模拟开关、程控放大器、前端调理电路以及A/D、D/A转换器。基于FPGA控制系统开发符合AMBA(advanced microcontroller bus architecture)总线标准的多通道并行采集控制器IP核。通过对采集系统进行测试,证明该采集系统能够稳定可靠运行,可实现并行数据同步采集,有效降低地震仪功耗,整机功耗为2.38 W。 相似文献
15.
16.
微通道电泳芯片系统中信号识别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适用于微通道电泳芯片系统的DNA测序软件的总体流程,以及其中的信号处理与识别算法。以激光诱导荧光检测系统所采集到的原始数据为源信号,以小波平滑和小波去噪为理论基础,将滤波算法和峰值识别算法综合在一起进行设计,从而使其适用于检测速度更快、样品量更少的微通道电泳芯片系统。将本算法应用于DNA片段的分离实验中,可以有效地达到滤波以及信号识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大容量Flash存储器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讨论了系统的A/D转换、存储、控制、通讯接口.给出了该系统的硬件、底层软件以及Microsoft VC++平台下的数据传输和显示软件的设计方法以及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