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专业群建设,体现院校办学实力、竞争力、办学特色的重要因素.本文以移动互联技术应用专业群为例,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重点探索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理念、过程、实施效果,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来源于高职院校,但这类学校大多是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限。为此,我们可以通过专业专本衔接协同培养出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深化高职学生的内涵,提高本科生的动手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构建更有力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3.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示范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高职示范校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通过分析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指出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计算机应用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高职教育与地方产业的发展关系紧密。高职学校办学中围绕智能制造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配的人才相关探索与实践正成为教育和产业圈共同研究的重点。探索在当前智能制造发展背景下,从育人理念、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建设以及社会服务等方便给出了构建高水平优质新工科高职院校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目标,以项目化为导向,落实到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贯穿实际项目的研发,并应用于所有模块化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使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所创新,使学校的"产学研"真正落到实处,进而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6.
高职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中的重点,为了给社会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发展我国经济,我国鼓励高职教育办学,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发挥巨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是我国高职院校探索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整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教育改革,高等职业学校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措施,希望以此来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在高职学校中建设教学资源库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一方式能够极大的提高教学的水平,保障教学的质量,探索教学经验,但是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亟需改进的问题。本次论文将在以下内容中探讨高职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适时地提出了解决方式,力求为高职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我院针对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本院实际办学情况.围绕我院施行的"S-ESE"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现状,结合"S-ESE"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下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领域内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对当前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专业群建设是国家级和省级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办出特色和品牌的关键载体,是提高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的根本途径.我院作为湖南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与湖南省八所卓越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之一,在软件专业群的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与完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建设模式,在构建"共享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互选课程"模式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自"纲要"发表近十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现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规模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在校生规模的一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的共识;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的中心;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的使命。在十年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历程中,以学校办学的角度,可以从四方面概括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囿于地方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其办学观念、办学环境、专业建设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落后与不足,而这严重阻碍了艺术设计人才的培育。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创新其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师资队伍整体建设、完善教学硬件设施建设以及改进教学模式等,使培育出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1.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结合哈尔滨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三零五化"的人才培养思想和"三三一"的办学理念,架构了基于校企合作的"2.5+1.5"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和四位一体的培养方案,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体系,阐述了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校企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和力争学校、政府企业、三力合一等方面所采取的相应举措。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阐述专业教学模式的内涵,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提出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自主学习、过程监控"的专业教学模式和保障体系,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有效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韩俊 《电脑迷》2018,(2):98-99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必须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为了探究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法,首先对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从依据社会需求明确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分清主次,以计算机学为主、设置突出专业特色的专业课、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四个方面探究了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应用策略,最后从设置符合岗位需求的教学重点、更新和补充紧跟时代发展的教学内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壮大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几个方面论述了现阶段培养高职计算机人才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4.
高职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信息安全教育是填补我国信息安全人才不足的一个重要途径。高职信息安全的人才培养与传统高校信息安全专业教育模式应有所区别。本文以高职教育的理念通过对高职院校信息安全教学的现状分析,就如何在高职院校加强信息安全专业建设,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提升高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技术应用型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力度,是能够帮助校方高层管理人员实现学校教学事业繁荣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本文在结合高职院校当中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对当中急需相关教育人员解决的教学问题做出了一一例举.在深入分析高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发展走向的前提下,将这一人才培养机制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之中的应用方式,做出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6.
钟铸 《福建电脑》2012,28(9):23-24
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是培养具有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本系计算机应用专业近三年的工学交替合作单位与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思考,提出关于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工学交替"合作单位选择和建设的浅显建议。  相似文献   

17.
课程体系是学校办学理念、专业建设思路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如何能够培养出专业能力突出、岗位适应能力强的学生是专业发展的根本。本文结合实践,提出了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原则、策略,设计了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已跨入大数据时代,对于大数据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而较为旺盛,为加强人才培养,多数高职院校设置了大数据技术专业。然而,作为一门新兴专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并没有统一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分析了人才需求和岗位需求的现状,对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情况进行了分析,以天津滨海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实践建设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确立、校企合作建设、课程体系设置、师资团队建设以及教学模式创新方面对大数据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与实践研究,进而满足大数据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与IT教育机构合作办学,是培养实用性软件人才的新模式,同时也是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实践证明,合作办学缓解了专业招生、学生就业与企业招工存在的问题,同时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办学目的。  相似文献   

20.
当前,高职院校的传统生源在急剧减少,而生源减少会加剧高职的竞争和淘汰。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当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力度,努力形成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保持自身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