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云计算平台的特点,为了实现IPv4/IPv6环境下的云计算基础平台建设,设计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的NAT-PT与隧道技术协作的IPv4/IPv6虚拟机在线迁移系统。该系统适用于IPv4向IPv6演进的前期、中期、后期。利用设计的全局控制引擎为核心转换连接IPv4/IPv6网络并与特权虚拟机交互完成虚拟机在线迁移,可向客户端跨IPv4/IPv6网络提供云计算服务。该系统应用于IPv4/IPv6过渡期间云计算基础平台构建。  相似文献   

2.
为了充分利用异构网络资源建设云计算基础平台,设计了一种基于NAT-PT与隧道技术协作的IPv4/IPv6虚拟机在线迁移框架。框架建立的网络结构适用于IPv4向IPv6演进的前、中、后期。利用设计的全局控制引擎为核心转换连接异构网络完成虚拟机在线迁移,并向客户端跨IPv4/IPv6网络提供云计算服务。经实验验证,该框架可应用于IPv4/IPv6过渡期间云计算基础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3.
移动IPv4/IPv6的虚拟机迁移过渡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俊  陈孝威 《计算机应用》2011,31(5):1180-1183
为充分利用IPv4/IPv6异构网络资源建设云计算基础平台,满足云计算平台的资源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隧道技术、前缀管理、地址池管理协作及移动IP的IPv4/IPv6虚拟机迁移过渡框架。该框架的实现以云计算控制引擎为核心转换连接异构网络,并在NAT-PT与隧道技术协作下完成。框架建立的网络结构适用于IPv4虚拟机与IPv6虚拟机在过渡演进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之间的无缝迁移,并可向客户端跨IPv4/IPv6网络提供云计算服务。  相似文献   

4.
基于移动IPv4/IPv6演进云计算框架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满足云计算平台的资源需求,充分利用异构网络资源建设云计算基础平台,设计了一种基于移动IP技术的IPv4/IPv6虚拟机在线迁移框架。该框架的实现需利用设计的云计算控制引擎为核心转换连接异构网络并在NAT-PT与隧道技术协作下完成。框架建立的网络结构适用于IPv4虚拟机与IPv6虚拟机之间的无缝迁移,并可向客户端跨IPv4/IPv6网络提供云计算服务。该框架可应用于IPv4/IPv6过渡期间云计算基础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5.
该文对目前的三类IPv4/IPv6过渡技术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在windows局域网环境上搭建了一个IPv4/IPv6过渡技术的测试平台,在此平台上对这三类过渡技术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这对实现IPv4向IPv6的平滑过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IPv4到IPv6     
本文介绍了新一代网络协议IPv6的主要特点,由IPv4向IPv6过渡的必要性,以及通过IPv6/IPv4双协议栈技术、地址和协议翻译器技术、隧道技术实现IPv4向IPv6平滑过渡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介绍了IPv4协议作为互联网的基础资源,正面临着日益枯竭的困境,作为新一代互联网协议的IPv6应运而生;然后对IPv6协议的设计原理进行深入分析,同时指出了IPv6相对IPv4的优势;最后讨论了实现从IPv4网络迁移到IPv6网络的过渡机制。  相似文献   

8.
以IPv4到IPv6     
本文介绍了新一代网络协议IPv6的主要特点,由IPv4向IPv6过渡的必要性,以及通过IPv6/IPv4双协议栈技术、地址和协议翻译器技术、隧道技术实现IPv4向IPv6平滑过渡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9.
新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正逐步得到应用与部属,解决好IPv4/IPv6之间的过渡问题已是迫在眉睫。文中研究了NAT-PT过渡技术,分析了基于NAT-PT的互联网基本服务过渡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IPv4/IPv6基本服务过渡的原型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较高的可用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详细分析了双栈协议、隧道技术和NAT-PT技术这三种常用的过渡机制,并通过一个IPv6实验床的建设,利用IPv6双栈协议和隧道技术过渡机制,有效地实现了校园网从IPv4向IPv6的平滑过渡。与已有的技术相比,该方法实现了IPv4和IPv6的共存及协同运行。  相似文献   

11.
罗辉琼  聂瑞华  郑凯 《微机发展》2010,(3):132-135,139
针对华南师范大学校园网IPv6技术升级进行研究。分析对比了IPv4和IPv6技术及IPv4向IPv6过渡的转换机制。在对华南师范大学校园网的网络现状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校园网IPv6整体升级方案及纯IPv6子网建设方案,其中包括有校园网升级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大学城校区纯IPv6子网建设、三校区IPv6地址规划、IPv6路由设计、接入主干网设计等,并进行了相关的部署实施,实现了华南师范大学校园网从IPv4到IPv6的平滑过渡。  相似文献   

12.
基于IPv6的校园网升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华南师范大学校园网IPv6技术升级进行研究。分析对比了IPv4和IPv6技术及IPv4向IPv6过渡的转换机制。在对华南师范大学校园网的网络现状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校园网IPv6整体升级方案及纯IPv6子网建设方案,其中包括有校园网升级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大学城校区纯IPv6子网建设、三校区IPv6地址规划、IPv6路由设计、接入主干网设计等,并进行了相关的部署实施,实现了华南师范大学校园网从IPv4到IPv6的平滑过渡。  相似文献   

13.
下一代的IP网络将是一个以IPv6协议族基础之上的统一IP网络,本文首先介绍IPv6协议的技术特点,以及实现IPv4协议到IPv6协议的过渡,并着重描述了IPv4向IPv6的转换的NAT-PT技术实现原理及算法.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多核的IPv4/IPv6过渡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IPv4/IPv6过渡时期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主要过渡技术的不足,提出基于多核的IPv6隧道技术,设计了多核下IPv6隧道模型。利用多核流技术、锁技术和多核负载分担方法,加速转发处理、保护多核临界资源和提高系统整体性能。仿真实验结果表明,IPv6隧道技术基于多核比基于单核的实现,在转发与处理性能上成倍提高,能更好地解决过渡时期存在的问题与适应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IPv4与IPv6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共存,不法分子很容易利用这种共存环境下的安全漏洞进行入侵破坏。本文设计出一种基于IPv6/IPv4双协议栈的联动防御系统IPS。研究表明,该系统可以提高过渡网络环境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IPv6的新特点和应用对现有的安全设备结构提出了挑战。同时,从IPv4升级到IPv6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两种协议在一定时间内将共同存在。因此,需要设计支持IPv4/IPv6双协议的防火墙以适应过渡时期的需要。本文分析了IPv4到IPv6的过渡策略,并设计与实现了支持IPv6/IPv4协议的防火墙系统。  相似文献   

17.
推动IPv4/IPv6过渡策略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IPv4地址即将耗尽,推动IPv6的部署已经势在必行。实现IPv4/IPv6的互通和转换对保证用户愿意尝试IPv6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做到IPv4和IPv6网络的共存、互通,解决IPv4网络与IPv6网络内主机和资源互访的问题,才能推动当前的试商用,使试商用的规模达到理想的状态。对互通技术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提出了一些过渡的策略,给出了鼓励引导大家使用IPv6的思路并分析了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期推动IPv4向IPv6的过渡,加速IPv4/v6的过渡进程。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在IPv6协议得到完全应用之前,IPv4与IPv6在Internet共存的交互问题,在列举了当前几种过渡技术的优弊之后,提出了基于SNMP的IPv6大型网络仿真的结构与设计,并设计出了仿真系统的结构模型,利用从真实网络设备录入与手动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轻松地建立起真实的IPv6网络环境。该模型的实现解决了现有IPv6依赖于IPv4协议的尴尬境地,能够对开发的IPv6网络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的测试,模拟各种IPv6网络设备,从而降低开发成本,而且在开发网管系统的过程中营造各种调试环境可方便调试。  相似文献   

19.
基于软件技术的IPv6/IPv4主机隧道构建方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IETF针对如何顺利完成从IPv4到IPv6的过渡提出了很多方案,其中应用较广的是隧道机制。利用socket、MySQL C、WinExec等技术,提出了一个使用软件技术在Windows2000与RedHatLinux9.0之间建立IPV6/IPv4主机隧道的方法,该方法可方便用户对主机隧道的建立和管理。  相似文献   

20.
随着IPv6协议的不断进步,基于IPv6协议体系的子网规模日益扩大,但是整个互联网络基础设施完成向IPv6体系的迁移过程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两种协议的网络共存过渡时期,解决IPv6与IPv4体系的网络系统之间互连互通的通讯问题,对于加快互联网向IPv6体系迁移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有关IPv6与IPv6网络间的通讯,IPv6与IPv4网络间的通讯问题已经提出很多方案。本文根据各种解决方案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归类介绍,以便大家较全面地了解IPv4向IPv6过渡的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