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7 毫秒
1.
基于流量特征和载荷特征的P2P流量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目前的P2P网络流量识别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设计识别P2P流量的数据结构;在流量识别阶段,在传输层捕获TCP和UDP数据包,依据P2P流在传输层表现出来的主要流量特征,进行TCP/UDP流量特征的P2P流量识别;在载荷特征识别阶段,对载荷特征库定期更新,将在流量识别阶段中识别出的P2P流作精确载荷特征识别,并将流量识别阶段中漏掉的流量作载荷特征识别;在模式匹配过程采用比较指印函数值来加快识别速度;进而提出一个可准确识别出新生、加密的P2P流量及其名称的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识别和分类P2P流量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准确识别P2P流量对进一步地流量控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利用模糊ARTMAP神经网络实时学习和快速识别的优点,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P2P流量识别方法。在实际网络环境下对BitTorrent、PPLive、PPStream、EMule四种主流P2P应用进行实验,统计分析并提取了九种流量特征。通过神经网络对各种P2P应用流量特征的学习和识别,得出该方法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5%以上,验证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P2P流量的特征,讨论了当前有关P2P流量识别与测量的研究现状。在分析一个通过应用层匹配来识别P2P流量的模块IPP2P基础上,给出了一个基于Netfilter的P2P流量测量系统。该系统通过高速的内核字符串匹配来识别P2P数据流,在此基础上运用连接跟踪技术进行高效的流量统计,实现对P2P流量的实时测量。  相似文献   

4.
P2P流量逐渐成为互联网流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确识别P2P流量对于有效地管理网络和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都具有重要意义。对P2P应用作了简要介绍,分析了P2P和传统C/S网络的不同,并介绍了目前主流的P2P流量检测技术,分析了这些技术的优缺点,然后结合P2P流量的payload特征,设计了一种基于深度包检测的P2P流量检测方法,并通过实验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非常高的检测精度和令人满意的性能。  相似文献   

5.
随着P2P应用的不断增多,P2P流量所占网络总流量的比重越来越大。准确地识别出网络中P2P应用的流量对网络规划设计、QoS保证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介绍了当前P2P流量识别的研究现状,综述了四种典型的P2P流量识别技术:端口识别法、应用层特征识别法、流量模式识别法以及连接模式识别,分析了各个技术的优缺点,并对P2P流量识别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P2P流量识别方法已能对基于TCP传输的双向P2P流量进行高准确率的识别,但少有论文研究单向P2P流量的识别方法.针对单向P2P流量的识别难点,提出一种基于C4.5决策树的单向P2P流量识别方法.该方法仅利用10个网络流统计特征,且这些特征可在一个流的前若干个数据包内快速计算完成,并对承载P2P流量的传输层协议具有通用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识别准确率高,识别时间短,可用于高速骨干链路P2P流量的实时识别.  相似文献   

7.
P2P流量逐渐成为互联网流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确识别P2P流量对于有效地管理网络和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都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P2P的应用,论述了主流的P2P流量检测技术,并分析了各种检测技术的优缺点,指出了P2P流量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基于BP神经网络的P2P流量识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BP神经网络技术,分析P2P流量的特征,构建BP网络,通过对该网络的足够训练,得到相关的测试结果.发现在网络中使用基于BP神经网络技术判定P2P流量方案可行而且具有适应性好、效率好等优势,并可以取代深层数据包检测等目前使用的技术手段,作为P2P流量识别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邢玲  郑维玮  马卫东 《计算机工程》2012,38(21):119-122
为实现快速有效的P2P流量识别,提出一种基于节点连接度的识别方法。根据不同P2P流量的连接度特点,通过实验分析得到相关的流量属性,对属性进行关联,由此区分网络中的P2P流量及非P2P流量,并通过分析P2P下载与P2P流媒体的行为特性,证明P2P 下载的流量属性具有相似性,与P2P流媒体的流量属性相差较大。仿真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缓解P2P流量对网络造成的带宽影响,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准确识别和测量P2P流量,才可以更好地保障网络的QoS.而传统上按照端口方式来识别P2P流量,随着P2P应用的发展,这种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对P2P流量管理的需要.介绍了P2P应用及其优缺点,分析了Netfilter和Iptables架构的实现机制和扩展技术,以及P2P协议的特征.阐述了如何利用Netfilter/Iptables框架进行内核扩展来实现P2P流量识别与管理,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并且对实验的结果进行了简单分析与总结,从分析的结果来看,明显在对P2P流量识别和管理上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1.
P2P业务流量识别、分析和控制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李君  王攀  孙雁飞  王浩云 《计算机工程》2006,32(11):122-124
P2P业务流量在对Internet起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因资源过度占用而引起的网络拥塞以及安全隐患等问题,妨碍了正常的网络业务的开展。该文通过对P2P业务的有效识别、控制和管理技术的研究,设计出网络业务流量综合识别系统和网络业务流量识别和策略控制系统原型。  相似文献   

12.
王凯  李君  王攀  孙雁飞  王浩云 《计算机工程》2006,32(12):123-129
P2P业务流量在对Internet起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因资源过度占用而引起的网络拥塞以及安全隐患等问题,妨碍了正常的网络业务的开展。该文通过对P2P业务的有效识别、控制和管理技术的研究,设计出网络业务流量综合识别系统和网络业务流量识别和策略控制系统原型。  相似文献   

13.
P2P流量检测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对P2P应用作了简要介绍,然后介绍了目前主流的P2P流量检测技术并分析了这些技术的优缺点,较深入地探讨了国内外在P2P流量检测技术方面的发展现状及P2P流量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最后,针对目前P2P流量检测技术方面碰到的难题,在充分利用现有流量检测技术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组合与优化,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P2P流量逐渐成为了互联网流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Internet起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因资源过度占用而引起的网络拥塞以及安全隐患等问题,妨碍了正常的网络业务的开展.首先介绍了各种P2P流量识别方法及其优缺点,然后提出一种基于方差分析的P2P流量特征选择方法和基于该方法的支持向量机技术在P2P流量准实时检测中的应用模型.实验结果及分析表明,该方法能较有效地检测P2P流量并具有更好的检测精度.  相似文献   

15.
由于内存限制使得单机环境下的P2P流量识别方法只能对小规模数据集进行处理,并且基于朴素贝叶斯分类的识别方法所使用的属性特征均为人工选择,因此,识别率受到了限制并且缺乏客观性。基于以上问题分析提出了云计算环境下的朴素贝叶斯分类算法并改进了在云计算环境下属性约简算法,结合这两个算法实现了对加密P2P流量的细粒度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高效处理大数据集网络流量,并且有很高的P2P流量识别率,同时结果也具备客观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统计特征的P2P流量检测方法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鑫  刘东林 《计算机工程》2010,36(5):114-115
针对传统的流量检测方法在应对P2P流量时不够准确和高效的问题,分析P2P协议的TCP/IP协议栈,提出一种新的基于统计特征的P2P流量检测方法,结合神经网络对P2P流量进行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准确地判断网络数据流是否为P2P类别。  相似文献   

17.
P2P流量逐渐成为互联网流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确分类P2P流量对于有效管理网络和合理利用网络资源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处理P2P流量分类问题已成为流量识别领域的一个新兴研究方向。利用决策树中的C4.5算法和P2P流量的特征属性来构建决策树模型,进而完成P2P流量分类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决策树模型的方法能有效避免P2P网络流分布变化所带来的不稳定性;与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支持向量机)、NBK(nave Bayes using kernel densi  相似文献   

18.
焦程波 《计算机应用》2011,31(11):2965-2968
网络地址翻译器转发的混合流与P2P数据流呈现相似的流量外部特征。实际测试结果显示,如果数据捕获点位于网络地址翻译器之后,当前P2P流量特征识别方法(TLI)因为没有对网络地址翻译器(NAT)转发混合流进行区分而将导致虚警和漏报情况。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提出了基于流身份识别的P2P流量检测方法,首先通过分析IP标识时间序列完成对NAT转发混合流中源自不同设备数据流的身份识别,在此基础上采用流量特征检测P2P流量。以当前主要的P2P应用为例进行测试,结果说明,利用该方法可以有效识别NAT混合流中的P2P流量,较大幅度降低虚警率和漏报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