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5 毫秒
1.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联动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联动,可以有效提升防火墙的机动性和实时反应能力,同时也可增强入侵检测系统的阻断功能,目前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本文从OPSEC和TOPSEC协议出发,对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之间联动的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给出了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联动的关键技术,并对如何保障自身安全进行了探讨;提出利用开放接口方式实现双方联动的思想,并针对具体产品给出了具体实现。  相似文献   

2.
网络入侵检测与防火墙联动平台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入侵检测系统以审计追踪为主、缺乏主动实时访问控制能力的弊病,文章提出了将入侵检测系统的检测功能与防火墙的访问控制功能相结合,使两者相互协作建立联动响应模式的方法,探讨了入侵检测与防火墙联动平台的整体框架以及实现的关键技术,给出了平台的实现步骤和流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校园网的安全现状和校园网面临的主要威胁,分析了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存在的不足,结合学院校园网实际情况给出GSN全局安全网络部署方案,并针对GSN全局安全网络第三阶段部署中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提出基于开放端口的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的联动模式,并给出具体实现方案。实践证明这种联动可以有效提升防火墙的机动性和实时反应能力,增强了入侵检测系统的阻断功能。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成了最令人头疼和困惑的问题。虽然防火墙和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的不断成熟,在不同的位置上给了网络一定的保护能力,但它们在网络安全体系中还是存在不足。本文介绍了一种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联动的技术,有效地提升了防火墙的实时反应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入侵检测系统的阻断功能。  相似文献   

5.
先分析了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的一些存在的缺陷.在如今常见的网络搭建中,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各司其职,中间是由管理员根据入侵检测的报警为防火墙添加新的规则去加固网络,问题是管理员这样的疲于奔命却不能非常奏效.提出了一种入侵检测系统和防火墙联动的设计,设计给出了系统模型以及各模块的功能,各模块联合工作,更能保证了网络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孙勇  张恒  马严  温向明 《计算机工程》2008,34(11):152-154
网络安全中入侵检测与防火墙的联动是研究的热点,目前已经实现的联动系统多局限于IPv4网络,该文基于IPv6网络的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提出一种分布式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通过设置入侵检测代理和集中控制服务器,分析检测到的入侵状况信息后主动调整防火墙的规则策略,实现支持IPv6/IPv4双协议的入侵检测与防火墙动态联动。测试结果表明,系统有效可靠。  相似文献   

7.
基于联动机制的入侵防御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的IDS入侵检测系统对于较为复杂的攻击缺乏有效的应对和阻断能力,而防火墙则缺乏针对各种攻击的灵活的过滤策略。文章以snort入侵检测系统和iptables防火墙为实例,构架了一个基于联动机制的入侵防御系统。该系统能够使IDS入侵检测系统与防火墙联动运行,利用IDS的入侵检测能力,动态地为防火墙定制针对各种入侵的过滤规则,实现对入侵行为的实时阻断。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入侵检测系统与防火墙技术的各自优势,认为实现防火墙的数据过滤与入侵检测的实时监控间的有效互补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分析联动系统的理论知识,提出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间的安全联动模型,实现两者之间的协同工作。这样无论是来自内网还是外网的攻击,都可以识别并自动响应。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防火墙和入侵检测各自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联动的新方法,并描述了具体实施方案。该方法有效地提升了联动设备之间的协调性,并具有很好的扩展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入侵检测系统和防火墙技术的各自优势,认为实现防火墙的数据过滤与入侵检测的实时监控间的有效互补是非常重要的。提出了网络安全事件的基本分类方法,定义出入侵检测系统提供给防火墙的信息格式,采用向入侵检测系统和防火墙中嵌入相关模块的方法,实现了入侵检测系统对攻击行为的自动响应,从而实现了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间的协同工作。这样无论是来自内网还是外网的攻击,都可以被联动平台识别并自动响应。  相似文献   

11.
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攻击的水准也在提高,网络安全便成了首要话题。将防火墙和入侵检测技术作为一个防御整体的思想,就在这种情况之下应运而生。基于联动模式的优势在于将入侵检测置于防火墙的保护范围之中,防火墙便可通过IDS及时发现其策略之外的攻击行为,IDS也可以通过防火墙对来自外部网络的攻击行为进行阻断。入侵检测与防火墙联动可以大大提高整体防护性能。该文分析了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的各自优缺点,对它们联动具体实现做出了描述。  相似文献   

12.
入侵检测系统(TDS)是一种新型网络安全技术。本文从入侵检测系统的作用入手,进行了技术剖析,分析了入侵检测系统有待解决的问题,对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联动进行了详细研究,最后介绍了未来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急速发展,海量的信息出现在网上,如何保护这些信息的安全,免受各种攻击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是防火墙技术和加密技术,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安全防护技术——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简称IDS).IDS的出现主要为防火墙进行必要的补充,二者的联动最大程度的保证了网络信息的安全,成为了网络安全的核心环节.  相似文献   

14.
基于策略的入侵防御系统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是当前广泛使用的网络安全保护设备,在预防网络攻击和入侵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它们自身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降低了实际使用时提供的保护功能。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网络安全性,设计一个能够集成多种安全技术的优势同时又能弥补各自不足的新的网络安全保护技术,已经成为当前人们的追求。提出基于策略的入侵防御系统(PBIPS)目的在于实现安全管理与网络管理系统真正的结合,以网络管理系统为中介,将防火墙技术和入侵检测技术融于一体,实现全新的网络安全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的立体防御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的分析,提出以防火墙与IDS结合的安全模型来实现网络安全的立体防御。  相似文献   

16.
多代理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在校园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入侵检测系统(IDS)作为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可以看到,仅仅采用防火墙技术来构造网络的安全体系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攻击可以绕过防火墙。入侵检测技术可以在网络系统受到损害前对入侵行为做出拦截和响应。基于代理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实现了基于主机和基于网络检测的结合,为网络系统提供更好的安全保护。文中针对防火墙技术的不足,在对入侵检测技术及其通用架构做出分析和研究后,设计了一种基于代理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并给出了在某校园网中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随着Internet的迅猛发展,网络攻击的方法和技术越来越智能化和多样化,网络安全需求与日俱增。传统的防火墙(Firewall)与入侵检测系统IDS已不能满足网络安全整体化需求。鉴于此,引入ACE网络通信中间件和SSL协议,采用开放接口方式,从网络安全整体性与动态性的需求考虑,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基于ACE和SSL通信平台的Firewall和IDS协同联动系统模型。该系统模型融合了Firewall和IDS的优点,采用加密信息传输机制、策略管理机制和联动分析算法,确保了传输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和机密性。实验结果表明,该联动系统不但能够有效地检测和防御攻击,而且具有良好的协作性、通用性和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网络攻击技术的成熟,入侵者的攻击工具和技术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因此网络安全技术的保护越来越重要。一个简单的防火墙策略已经难以满足高度敏感部门的安全需要,网络防御需要使用一种技术难度更深,手段更多样化的工具。本文探讨IDS将置于防火墙之后对网络活动进行实时检测,作为防火培的合理补充的联动工作策略.  相似文献   

19.
协同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小平  窦昱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38(15):241-243,246
由于入侵行为存在相关性,单纯依靠其中独立的检测器来准确地发现和阻止入侵行为是非常困难的,同样地在整个网络系统里单纯依靠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来准确地分析、发现和阻止入侵行为也是非常困难的,如何实现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各个检测器间的协同以及将入侵检测系统与现有的或将有的安全系统协同工作是一件非常迫切和重要的任务。该文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它既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实现自动高效地配置相互间具有协同能力的入侵检测器,又可以做到和网络上的其他安全系统之间的协同。从而可以极大地减轻网络管理员的安装配置压力,实现自动、高效、一致地保证整个网络系统安全。  相似文献   

20.
网络规模的扩大容易引入各种各样的病毒攻击和网络入侵,这严重影响网络的安全。本文提出一种安全系统设计方案,以P2DR模型为指导,将防火墙和IDS系统融合在一起,并采用COPS协议实现安全策略和IDS审计数据的传输,同时系统提供一种接口,为第三方开发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