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7 毫秒
1.
Internet上不同的安全域间要实现信息资源的安全访问首先需要认证.目前常用的认证协议是Kerberos协议,但在网络环境下,该协议无法对真实的客户端进行认证.因此,给出了新的域间身份认证协议以及相应的"现时"产生方案,并利用改进的Spi演算对所设计的认证协议进行了分析,证明了该协议的安全性,能够有效地解决网间的信息安全传输.  相似文献   

2.
基于Kerberos协议的典型系统为单点登录身份认证系统,即单域身份认证系统,而关于用户到用户的身份认证系统,多采用NTLM协议.为了研究基于Kerberos协议的用户到用户认证系统,在充分研究Kerberos协议的体系结构和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对用户到用户的Kerberos身份认证系统的认证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分析了用户到用户的Kerberos身份认证系统的典型结构.研究表明,当一个客户端需要访问另一个客户端中运行的服务时,Kerberos身份认证协议支持在两个客户端之间的身份认证.  相似文献   

3.
基于Weil对改进的Kerberos协议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继勇 《计算机应用》2008,28(2):422-423
Kerberos协议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身份认证协议,但该协议存在口令猜测及无客户端认证等安全问题,通过引入Weil对,成功对Kerberos协议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协议具有更强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PKI的Kerberos跨域认证协议的实现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引言认证是一种用于确认实际通信双方是否是对方所声称的人的一种技术。随着网络应用日益普及、电子商务的日渐发展,网上交易、网上支付等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在这些过程中,确认通信双方的身份是十分重要的。在传统的Kerberos协议中,用户根据职能、单位、需求等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域,每个域中有各自的Ker-beros服务器,域中用户通过该Kerberos服务器认证,以访问域中服务。Kerberos协议本身就支持跨域认证:在实现过程中,首先通过交换域间密钥将两个域中的票证发放服务器(TGS)互相注册为对方域中的用户(两个方向上的域间密钥往往不同),然后,当一个域中的注册用户希望访问外域服务时,他向本地TGS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申请外域TGT,本地TGS服务器用域间密钥加密外域TGT发放给用户;用户向外域  相似文献   

5.
陈卓  金豪  张正文 《计算机应用》2006,26(9):2121-2123
在无线局域网中,不同管理机构下移动用户和认证服务器构成的安全域不同,如果一个安全域的用户需要访问其他安全域时,用户与异地安全域的密钥共识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安全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安全域间的密钥共识协议MKAP,该协议可以解决跨安全域访问时本地安全域的认证服务器与异地安全域认证服务器间的密钥共识以及移动用户与异地安全域的密钥共识,MKAP将跨安全域访问按基于本地的跨域访问和基于移动IP跨域访问两种情形分别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Kerberos协议进行了介绍,论述了其实现过程,并在Kerberos协议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联合登录系统的模型,为解决多个域间的统一认证和各域内相对独立管理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Kerberos是目前广泛被采用的成熟的认证协议,跨域认证是Kerberos在网络中的应用,实现远距离网络认证功能.传统的Kerberos基于对称密钥加密技术,为了使网络认证更加安全有效,在Kerberos认证过程中采用公钥加密.对kerberos集成公钥跨域认证进行深入研究,并对集成公钥后的Kerberos跨域过程进行模拟环境测试和性能分析.  相似文献   

8.
根据Kerberos协议基本原理和可信计算的特点,提出把TPM(可信平台模块)加入到Kerberos认证系统中,在用户请求认证的过程中对终端平台的完整性进行测量,并分析此平台的可信性,从而确保加入该Kerberos域的终端平台安全可靠.通过在Kerberos认证中心加入TPM增强Kerberos认证协议所信赖的可信第三方的安全性.这样,确保整个Kerberos认证系统安全可靠,并通过Kerberos的跨域认证实现基于Kerberos认证的可信网络.  相似文献   

9.
基于公钥密码体制的Kerberos协议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已变得日益重要,而身份认证在安全系统中的地位极其关键,是最基本的安全服务。Kerberos协议是基于私钥密码系统的身份认证协议。文中首先对Kerberos协议的认证原理进行分析;然后基于公钥体制的加密技术和Kerberos协议,提出了一个安全性更高的身份认证协议;最后分析了两种协议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一种基于身份的多信任域认证模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彭华熹 《计算机学报》2006,29(8):1271-1281
在分析了现有认证框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身份的多信任域认证模型.该模型以基于身份的密码体制为基础,避免了基于传统PKI的认证框架的诸多弊端,实现了跨信任域的身份认证和资源访问主体的匿名性,并利用CK模型对该模型的身份认证和匿名性安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证明.分析表明该模型是安全且满足安全需求的.  相似文献   

11.
无证书密钥协商协议对跨域Kerberos的改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家琪  冯俊  郝妍 《计算机工程》2010,36(20):150-152
针对Kerberos域间认证方案中存在的密钥数量庞大和系统安全性脆弱等问题,提出一种可认证的无证书密钥协商协议。该协议通过无证书密码学理论弥补原Kerberos域间认证的缺陷,只需一轮消息交换即可建立安全的域间会话密钥,并提供完善的前向安全性。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协议可以有效解决密钥的管理问题及第三方无举证窃听。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公钥密码体制的Kerberos协议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已变得日益重要,而身份认证在安全系统中的地位极其关键,是最基本的安全服务。Kerberos协议是基于私钥密码系统的身份认证协议。文中首先对Kerberos协议的认证原理进行分析;然后基于公钥体制的加密技术和Kerberos协议,提出了一个安全性更高的身份认证协议;最后分析了两种协议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马佩勋  李杰 《微机发展》2006,16(5):109-111
尽管Kerberos协议被证明是一种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下最理想的身份认证系统,却存在一些安全缺陷和协议结构自身的局限性。虽然大部分得到了有效改进,问题依然存在。在深刻理解Kerberos协议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Ker-beros认证协议的授权扩展系统。该系统在不改变原Kerberos认证流程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票据机制加载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信息,成功实现了Kerberos认证与授权功能的无缝集成。  相似文献   

14.
基于混合体制的Kerberos身份认证协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宇  王世伦 《计算机应用》2009,29(6):1659-1661
对Kerberos身份认证协议方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针对Kerberos协议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从系统安全性和实际执行性能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混合加密体制的Kerberos改进协议。并且解决了Kerberos认证协议可能存在窃听通信双方会话的问题,从而防止内部攻击。  相似文献   

15.
因特网的日益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方便快捷,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安全隐患。Kerberos解决了这个问题。Kerberos是一种身份认证协议,提供了集中的身份验证服务器,提供了从服务器端验证用户、用户端验证服务器,以及用户和服务器之间加密报文传输的安全功能。文中研究了Kerberos身份认证协议,完成和分析了运用Kerberos协议实现身份认证和安全通信的客户机/服务器程序的Java实现。  相似文献   

16.
Kerberos协议原理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简要介绍了用于对用户及网络连接进行安全认证服务的Kerberos协议基本原理,并结合实例给予具体说明。Kerberos认证服务提供了种提高网络安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边缘计算能够对海量终端设备的请求进行实时性处理,但是边缘计算的分布性和实时性等特点也为信息安全的防护带来了更多的局限,身份认证和隐私保护是边缘计算的应用和数据的安全防护需要面临的挑战问题。阐述了当前边缘计算终端安全接入时的信息安全需求,分析了其可能面临的信息安全威胁,提出了一种边缘计算场景下“云-边-端”三层体系的异构终端接入认证机制,方案能够支持海量终端的接入认证请求,并且通过匿名身份的方式保障了终端设备的隐私性。  相似文献   

18.
认证是获得系统服务所必需的第一道关卡,对系统认证协议进行研究和分析是保证网络安全通信的必要条件。文章简要描述了用户口令认证协议(PAP)、询问握手协议(CHAP)、Kerberos认证协议和X.509协议的基本思想,从系统的实用性、扩展性和管理性方面进行综合对比,并给出其使用的环境,重点对Kerberos认证协议进行详细地讨论,提出对其改进的认证协议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