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将手绘草图识别技术融于交通事故现场图形的识别中,提高了事故现场图的绘制效率。针对现场图形的基本特征,引入直线、折线、圆扣圆弧四种基本图素,将用户输入的具体图形划分为多笔画的组合,经过图形特征识别、图形拟合扣规整过程,实时地识别扣预测用户的基本图形构造意图。基本笔画按其空间关系组合后,利用图形构成与图形模板作相似性计算,及时捕捉扣反馈用户输入图形的组成意图,达到理想的现场图形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2.
一种在矢量基础上进行图形识别的通用方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描述了一种在矢量基础上进行图形识别的通用方法.该方法包括2个步骤:第1步,寻找组成该图形的第1个关键图素;第2步,根据该图形的构造模式,从第1个关键图素出发,不断在其周围区域寻找组成该图形的其它图素.本文还提出了一种新的平面空间数据结构——位置索引.这种数据结构把平面图上的图形及图素用它们的平面位置索引组织起来,从而提高了按区域位置查找的效率.本文还介绍了该方法的2个应用实例:虚线识别和剖面线识别.  相似文献   

3.
理工科课程的作业含有大量的图形内容,作业图形具有无固定起点、无精确尺寸、无统一比例的特点,恰当地提取作业图形的特征和选择有效的知识表示方法是正确识别作业图形的重要基础.对作业图形的基本属性、拓扑关系和位置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作业图形的特征描述法.  相似文献   

4.
基于几何特征的在线手绘流程图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减少绘图设计软件繁琐的操作步骤,提出基于图元几何特征的在线手绘流程图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识别用户笔画线元,对识别出的线元进行拟合并记录其属性信息,然后以流程图基本图形为单位,利用构成图元的笔画几何特征及笔画间的几何关系识别具体图形.整个识别过程简单、快捷、准确性较高,对用户绘图笔画顺序无要求,适用于不同用户的绘图习惯.  相似文献   

5.
圆角过渡特征的识别在特征识别与设计特征重构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设计意图推理的圆角过渡特征识别方法. 该方法首先对圆角过渡面几何形状进行识别,然后捕捉一般圆角过渡特征的设计意图,并识别过渡特征、推理出过渡特征之间的先后顺序,用有向无环图描述过渡特征之间的关系,对有向无环图进行拓扑排序得到过渡特征的一个线性序列. 文章最后给出了实例来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用RCR特征和NN识别实时手绘工程草图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针对实时手绘工程草图(简称手绘草图)的识别,引入草图重心、重径距和正规化重径(RCR)等图形特征概念,提出手绘草图的神经网识别方法.该方法以图素具有统计意义的正规化重径作为特征、以图素交叉方式组织正规化重径的值作为学习样本,应用弹力传播的Rprop算法训练BP神经网,一次训练即可得到能够识别任意倾角和位置手绘草图图素的识别器.从而达到了理想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7.
基于多元图结构子模式表示的模式识别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统计模式识别和结构模式识别方法各自的局限性,提出一种基于多维数据多元图结构子模式表示(包括图形基元和特征基元表示)的模式识别方法,它体现了模式识别问题研究的一种新思维,具有鲜明的可视化特点。应用多维数据多元图表示原理实现无结构数据的结构化表示,提取出表征多元图图形的图形基元和特征基元,将对象表达为多元图结构特征子模式进行分类识别。利用UCI机器学习数据库中的Iris数据进行了分类实验,实验对比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工程图纸矢量化处理中着眼于图形的宏观特征,提出了一种整体识别方法,该方法中,引入节点区域的概念,通过节点区域与图段的连接关系确定图形的拓扑结构,并由节点区域分离分割图段,图段的跟踪识别以图段轮廓的方向码序列为引导实现。整体识别算法矢量化速度快,有较强的抗噪声能力。  相似文献   

9.
讨论矢量化直线图素识别质量的判别方法,采用BP网络,网络输入为反映直线图素识别质量的特征因子,网络输出为从斜率、线宽及直线端点的定位精确性等方面对直线图素识别质量的评价,BP网络经训练成为直线图素质量判别器.由于输入到网络中的各特征因子均是与线宽的相对比值,因此,该方法对扫描分辨率的影响不敏感,也很容易推广到其他图素类型.  相似文献   

10.
黄国言  郭徽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24):6000-6002,6047
分析了传统的计算机协同设计(CSCD)中数据交换方法的特征及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用XML进行数据传输的技术.应用XML描述产品图形的图素、特征及关系,可以更好的适应Internet上协同设计数据传输的需要.解决了传统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弊端,极大减小了网络的负载,并给出了一个XML数据交换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