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支持计算机取证的电子证据安全保护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小敏  郑河荣 《计算机工程》2008,34(21):161-162
计算机数据具有脆弱性,因此必须在计算机取证过程中对电子证据进行安全保护使其具有证据能力。该文提出一种基于SHA-1, RSA和Rabin容错算法实现的电子证据安全保护策略以支持计算机取证,对原始记录进行实时、安全的转移并分散存储,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能通过快速检测和还原对其进行有效性鉴定。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取证有效打击计算机犯罪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计算机取证研究的是如何为调查计算机犯罪提供彻底、有效和安全的技术,其关键是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和符合法律规定。本文首先分析计算机取证的产生背景,重点介绍计算机取证的原则和取证的步骤,进一步阐述计算机取证所采用的技术以及国内外在计算机取证领域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计算机犯罪的不断增加,电子数据取证技术(Digital Forensic Technologies)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对计算机取证技术的研完主要集中于证据提取及证据分析等方面,然而对取证机制本身的安全没有考虑,这使得电子数据证据的完整性得不到充分的保障。本文对取证机制保护的相关研完工作进行了分析,并且讨论了该领域尚存的问题及今后的研完方向。试图为今后进一步研完取证系统保护机制提供理论及实践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取证平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的计算机取证工具多完成计算机取证的某一方面工作。计算机取证平台由证据收集平台、证据分析平台和证据表示平台构成,涵盖了计算机取证的整个工作流程。硬盘映像拷贝工具和现场取证系统构成了证据收集平台,证据分析平台由单机和网络版证据分析软件构成,而证据表示平台则使用XML来表达证据。计算机取证平台使计算机取证工作能够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为计算机取证工作者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网络实时取证模型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提取网络计算机中的数据,利用计算机提供的相关电子证据打击和遏制网络犯罪已成为司法和计算机科学领域专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文章在分析网络实时取证原则和取证过程中应考虑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入侵检测、网络陷阱等系统提出了一种新的实时取证模型,以实现取证的实时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取证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19,自引:2,他引:1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玲  钱华林 《软件学报》2003,14(9):1635-1644
计算机取证研究的是如何为调查计算机犯罪提供彻底、有效和安全的技术.其关键是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和符合法律规定.介绍了计算机取证的过程以及取证软件的原理和实现,并且给出完整的取证实例.从理论和实现两个方面讨论了现有取证技术的局限性和面临的挑战,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由于计算机犯罪手段的变化和其他技术的引入,现有的取证工作将向着深入和综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计算机取证系统现有方案中没有考虑到取证信息可能在传输过程中及取证服务器中被破坏这一安全性问题,提出了基于Shamir秘密共享的安全取证服务器方案。方案首次将Shamir秘密共享的思想引入计算机取证中,利用Shamir(n,t)算法共享取证信息m成n份,然后将n份信息传输并分别储存于n个独立的服务器,从而有效提高了取证信息在传输过程、存储过程及存储区内的安全性。n个独立的取证存储区使系统可以在取证存储区的破坏数不超过n-t时仍能完成取证审计,提高了取证信息在取证服务器中的安全性,增强了系统的容错、容侵性能。  相似文献   

8.
在计算机取证中,寻找证据的过程是最耗费时间的一个阶段,是计算机取证自动化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取证目标自动确定的新方法,通过孤立文件检测法找出安全事件中产生的异常文件。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快速找出系统中隐藏的异常文件,加快证据搜索的速度,进而提高整个计算机取证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
调查取证与隐私保护存在冲突,如何实现既能取得与法律客观性保持一致的电子证据又能保护或避免披露无关用户的数据隐私变得日趋重要。针对这一问题,Hou et al提出了一类基于加密算法的电子取证方案,将取证关键词与被调查数据进行加密,再将两者的密文进行搜索匹配,最后解密匹配到的数据密文进行取证调查。由于复杂的加解密过程,该类方案计算复杂度高、处理时间长、取证效率低。为了提高取证效率,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秘密共享技术的取证方案。所提方案在提高取证效率的同时利用数字签名技术验证了所收集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有效地保障了电子证据的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0.
电子证据作为一种新的证据形式,逐渐成为新的诉讼证据之一。电子数据取证技术(Digital Forensic Technologie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证据查找、恢复及数据分析等方面,而对取证过程本身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没有得到监控。本文在对取证步骤和过程研究基础上,模拟社会审计工作,设计了一个电子数据取证鉴定流程监管系统,以解决电子证据在获取、传输、保存、分析过程中证据连续性(chain of custody)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对计算机取证进行概要论述;然后提出计算机取证遇到的问题-计算机证据有效性问题和基于UNIX系统的计算机取证困难问题;分析得出建立基于UNIX系统的计算机取证标准体系是有效的应对途径;建立规范且有利于实务操作的基于UNIX系统的计算机取证标准体系。解决计算机取证遇到的问题,为打击计算机犯罪、保障国家信息安全作贡献。  相似文献   

12.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与计算机有关的犯罪现象越来越多。电子取证为维护信息安全和打击计算机犯罪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可以提供法庭需要的证据。本文首先对电子取证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总结,然后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分析了当前电子取证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最后提出加强技术开发、人员培训,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合作等四方面措施。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取证的相关法律技术问题研究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丽萍  王永吉 《软件学报》2005,16(2):260-275
法律界研究计算机证据的有关法律特性及其认定,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则从技术的角度研究计算证据的技术特征及其获取技术.由于这一学科是建立在法学和计算机科学之上的交叉学科,必须从这两个学科及其派生学科上体现出的特殊性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在这一领域把法律和技术分离的做法会导致法律认定上的错误和技术上的无序性.通过将法律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对计算机取证进行了研究.阐明了计算机取证的相关法律问题,重点研究了计算机取证的技术方法和工具,并给出了一个计算机取证实验的技术过程.提出了目前计算机取证相关法律法规和计算机取证技术的不足,指出了今后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健全、计算机取证工作的规范化和计算机取证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电子取证入侵重构多用人工分析的方式导致效率低的问题,将AI领域中加权模糊推理方法引入电子取证入侵重构分析中,建立了基于加权模糊推理的电子取证入侵重构专家系统,该系统采用预先定义好的入侵特征,与取证现场获取的入侵痕迹相匹配,并结合相应的权值来推断实际可能的攻击场景。  相似文献   

15.
系列单错完整性指示码及其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细粒度的取证副本完整性检验是计算机取证的新需求,但是为每个取证对象生成一个独立Hash数据的完整性检验方法会产生大量的Hash检验数据,给Hash检验数据的存储与网络传输带来不利影响.在完整性指示编码思想的指导下,引入了能提高Hash检验数据抗篡改能力的平行分组关系设计需求--将Hash检验数据分组,其中任一组Hash数据均可从某一粒度完全指示全部数据的完整性.基于方阵与超方体的空间位置关系提出了平行分组式单错指示码,可实现几十倍、几百倍的压缩.分析了该类指示码在不同参数下的性能.结论表明该类指示码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犯罪问题也不断出现,计算机取证技术是将计算机调查和分析技术应用于对潜在的、有法律效力的证据的确定与获取。数据挖掘技术广泛应用于统计、模式识别、高性能并行计算和可视化研究中。本文对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计算机取证系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犯罪现象呈现越来越严重化的趋势,为了获取犯罪证据,计算机取证问题近年也成为计算机领域的热门话题。针对目前对网络攻击取证多采用案发后再采集证据的不足,重点讨论了主动取证的工作模式,即在网络攻击的过程中完成预警和取证工作,HoneyPot就是解决此问题的一种技术。  相似文献   

18.
基于Multi-Agent的网络入侵动态取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基温  蒋中云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7(11):2051-2053,2056
在分析计算机动态取证基本原理和Multi-Agent特点的基础上,将Multi-Agent技术应用到计算机取证中,提出了一种基于Multi-Agent的网络入侵动态取证系统结构.该系统在多种Agent的协同工作下能实时、准确和全面地收集入侵证据,再现入侵过程,从而克服了静态取证所存在的实时性差和证据收集困难等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