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国家的电子政务系统从服务和应用对象的角度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一是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二是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三是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的双向信息交流、政府部门的办公计算机专用网络系统是为国家政府机关发挥政府职能、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办公效率和决策水平提供技术支撑平台的系统,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政府和企业办公的自动化和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办公系统的安全问题也日渐显露。[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宋振英 《数码世界》2003,2(5):29-30
一、方正集团电子政务发展战略方正集团电子政务发展战略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整合过去、建设现在、服务未来。为什么要“整合过去”?原因是方正集团在过去六、七年的时间里,在全国各地数十家省、部级政府部门,数百家各级政府单位开发了众多的各种各样的政府业务系统和应用产品,对于这些业务系统和应用软件,必须能够使它们与新建的电子政务系统进行有效的集成。  相似文献   

3.
《办公自动化》2005,(3):1-4
北京市西城区交互式办公系统是继西城区政务办公自动化(OA)系统之后建设的第二个电子政务主要应用系统,系统建设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可以在个人、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进行双向事务处理的业务信息系统,政府各部门的数据得到共享,在加强社会监管、提高工作效率、为群众办事提供方便等方面发挥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4.
构建高效的电子政务系统,离不开网络基础平台的支持。文章从应用角度,对实现电子政务系统的政府部门内部办公自动化(OA)系统的内网架构、部门之间协同办公系统的专网架构和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外网架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三网的关系并探讨了基于网络平台的各种应用的常用实现技术;论述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整合目标。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对加快推进信息化特别是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政府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门头沟区电子政务办公系统就是为满足上至政府机关下到乡镇、办事处等多层次的电子政务需求开发的。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周刊》2003,(20):53-53
中国成功加入WTO,受到最大挑战的不仅仅是金融、电信、汽车等产业,政府部门也同样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压力。提高政府部门的办公效率,完善政府职能,信息化是一条必经之路。 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如日前席卷全国的SARS疫情,再次对中国政府机构的信息化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如何在特殊时期,通过高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发挥电子政务的作用,加快机构反映速度,及时制定事件处理措施,再次被提上日程。 电子政务与企业信息化是中国信息化领域目前最受关注的发展重点,并被明确为我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国  相似文献   

7.
杨尔平 《软件世界》2002,(12):123-124
在当前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开发中,办公自动化系统是最重要的应用系统之一。 在这方面,10年来我国研发了适于各行业、各级政府部门使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 200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山西组织了“全国政府系统的OA软件展评”,令人惊讶的是,参评的国产软件产品竟达到了200多种,由此不难想象,中国在OA系  相似文献   

8.
实施区级政府电子政务应用支撑平台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功的应用支撑平台可以让电子政务系统达到资源共享、系统互通,且具备进一步发展完善的空间。本文结合深圳市福田区电子政务应用支撑平台和全区协同办公系统的建设实例,对区级政府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在整体规划、技术平台搭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伍聪 《办公自动化》2006,(12):11-12
政务信息系统是建立在各政府部门层面的宏观主体系统,如果它采用了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就无法顾及每个人员、每一处室的实际工作和具体需要。所以,各级政府部门在建立并推进政务信息系统的同时,还应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满足实际需要的内部办公系统,作为本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有力补充和扩展。本文就此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电子政务的特点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点、条、块、面”。所谓“点”也就是说很多电子政务最早是从部门开始出现的,无论是从内部办公系统还是政府上网等,都是以政府业务部门为基础来做的,可能很小,是零散的一些点,信息系统之间没有太大的关系。然后一些职能部门开始按照条线的方式,自上而下统一规划信息系统,开展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金字系列工程是典型的“条线系统”。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构建高校电子政务系统意义的基础上阐述了基于B/S的该校电子政务系统的设计目标、总体功能构成以及采用的关键技术。此系统可作为各高校的管理方式方法进行全新的集成与综合,从而增加高校办事的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保证政务信息资源有效共享与交换,实现政务部门不同业务系统、不同类型政务数据转换和重用,最终构建政务一体化.基于电子政务5大参考模型中的数据参考模型(data reference model,DRM)和数据集成方式论述数据调度规范标准的相关内容,提出了一种政务系统数据调度框架模型.该模型能够有效的指导政务数据资源的规划和实施,已成功应用于某直辖市某区数据调度中心系统.  相似文献   

13.
耿霞 《微型机与应用》2012,31(15):6-8,12
目前,电子政务的工作重点已经转向深化政务应用、提升应用效益、加强运行维护的阶段,因此,电子政务运维管理框架及标准化的制定尤为重要。基于信息技术基础框架库(ITIL)规范,重点论述了电子政务运维管理框架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4.
电子政务是国家机关在政务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办公、管理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其不仅大大提高了政府机关的行政效率,而且加强了为公众服务的能力。本文介绍了电子政务的作用,分析了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所谓电子化政府是由高新信息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手段与先进政府管理和服务理念所共同整合而成的综合信息平台。其内涵在于建立一个虚拟的政府公共事务管理及服务系统,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为方便、快捷、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电子化政府对于提高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电子化政府发展迅速,中国在借鉴的基础上电子化政府已初步实现,但仍待提高。  相似文献   

16.
基于知识工程的小城镇电子政务系统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城镇电子政务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建立基于知识工程思想的小城镇电子政务系统层次模型,以此理论模型为基础,构造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基本组成单元,对层次化模型中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集成,研究了体系结构中的功能组件可复用性,政府业务工作协同机制等。提出政务智能概念,最大程度地保证模型满足基层本地化需要,提高政务系统的易用性,提高系统智能决策的科学性。采用该模型设计方法开发出的小城镇电子政务系统,能够较好地整合现有政府资源,有效实施规范化管理以及协同决策。  相似文献   

17.
当前,正值传统工业搭上新一轮信息高速列车,实现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型的重要时刻。信息化、大数据、AI人工智能等,正在逐渐影响甚至改变国民的生活习惯、经济的运作模式、社会的发展方向。传统政务逐渐转向电子政务,不但大大节省了资源,也为办事的群众提供了更多便捷服务。信息化的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与必经之路。本文就信息化系统建设中的绩效管理的相关指标,例如如何确保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投入与产出能达到正比,体现项目的价值效益,优化业务流程及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18.
苏莉文  杜纲 《计算机应用》2012,32(4):1168-1172
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管理是当前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难题之一。应用迪伊·霍克(Dee Hock)混序组织理念和方法构建了一种资源共享的信息管理模型,以期为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提供一种实现途径。通过对混序组织原理的分析和混序组织成员协作关系的分析,构建混序组织成员之间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的管理模型,并将其应用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系统设计之中,进而创建了一种通用的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模型,也用此模型分析了政府部门行政审批系统、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等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问题,为具有混序组织特征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管理提供一种软系统架构模型和过程方法。  相似文献   

19.
电子政务是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其中安全保密管理是电子政务中的重要内容,更是信息安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根据安全管理的标准和模型,对我国电子政务中的安全管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冀峰 《微机发展》2006,16(10):149-152
电子政务对信息安全有着很高的要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体系必是多层次的各种安全技术和安全策略相结合的产物。文中分析了安全体系应用系统层的安全,强调了构建于核心层PKI/CA之上的应用层安全应采取以CA认证为主的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策略。在对现有信息安全技术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电子政务安全体系中采取基于角色权限的访问控制(RBAC)模式,并从功能、结构和组成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讨论。最后,提出了本领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