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丽 《网友世界》2012,(9):68-69
当前我国高校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随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包括焦虑心理、自卑心理、自傲心理、从众心理,并对造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以及大学自身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此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目前大学毕业生数量及其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就业选择地 区和专业差异较大,就业单位对毕业学校、身份和性别歧视依然存在,大学生就业难与高等学校就业率虚高相悖,存在大学生就业 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的结构性矛盾。究其原因是政府在扩招政策制定、就业模式调整、就业引导和相关政策扶持等方面缺少解决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效果远低于预期;用人单位在用人标准、招聘程序和工资待遇等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的 歧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低、虚高就业率和大学生能力差是主要问题,直接导致大学生在面对用人单位时的被动局面。因此, 高等学校破除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需要综合措施,政府是改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局的主导力量,制定科学务实的就业方针政策, 用人单位尽快完善大学毕业生相关工作,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搭建服务平台;高等学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不断提高自 身职业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备受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就业指导工作直接影响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关系到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关系到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从本质上讲,就业指导主要是通过就业信息发布、就业知识讲授、就业技能培训、就业心理炼狱,实现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促进劳动力结构的优化完善。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思想教育、就业制度、政策的宣传和指导、择业技巧指导以及择业心理指导等方面。本文认为,心理层、精神层、知识层和行为层的有机结合更能体现出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体系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4.
张新国 《网友世界》2014,(13):196-19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数量剧增,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也进入大家的研究范围。本文主要从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概念、内涵、可能的影响因子、可采用的研究方法、作用等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刘刚 《办公自动化》2013,(14):16-17
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利用网络信息系统,快速、准确地分析、统计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倾向,掌握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针对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寻求科学有效的就业心理健康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6.
大学毕业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大学毕 业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 增大,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观的教育与引导,分析大 学毕业生就业观的现状,查找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观的主要因素,高等学校采取积极的教育对策,帮助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实现 顺利就业与创业。  相似文献   

7.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尤其高等农业院校工科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对实践动 手能力要求较高,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解决就业难的主要途径。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技能、 改革实验课程考试制度、借助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方面构建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实践证明,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实 现高等学校和用人企业无缝对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加大学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 的就业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在经济、心理、学习、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处于不利境地的一部分大学生。大学生弱势群体承受巨大 的心理压力, 不仅影响自我健康成长,也给高等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大学生弱势群体 心理问题主要表现自卑焦虑型、交际困惑型、情感受挫型、网络迷恋型和人格分裂型。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来自 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问题应该在经济上的资助,完善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体系;在心理上 的救助,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在思想上的帮助,强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就业上的扶助,需要政府、社 会一起予以特殊的援助。  相似文献   

9.
就目前建筑行业发展现状,本文针对我院近年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调查进行分析。提出了几个目前存在的比较明显的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同时以专业教师的立场对如何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姜兴健 《网友世界》2012,(22):55-56
自1999年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大幅增加。由于劳动力总量供给空前加大,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趋于严峻,大学生择业逐渐由“精英岗位”转入“大众岗位”。目大学生面向农村、社区基层就业成为新的就业途径。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弱势群体主要足指生理残疾、学习成绩差、专业能力低、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群体.而大学毕业生弱势群体大部分往往是从大学生弱势群体中产生的,由于他们面临毕业和就业的选择和压力,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更是各方面天注的热点.重视大学毕业生弱势群体,解决他们学习、生活存在的问题,已成为高等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证重要任务之一.大学毕业生弱势群体的针对性教育的目的不仅足要给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关注他们身心的健康,这也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大学和师范类大学的增加,应届大学生的数量也在日渐增多,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日益明显,如何做好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已成为普通高校必须执行的重要任务.现对新疆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2000-2019年的毕业生的本科毕业生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期望能对今后的计算机科学技术方向的学生就业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马丽 《网友世界》2014,(15):274-274
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由于角色转换而引发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幻想一蹴而就,好高骛远,心高气傲,作茧自缚,盲从攀比等。一些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创业者与一般求职者的心理素质是有不同的,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除了要注意克服择业时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还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心理准备:想当老板的强烈欲望;不怕失败、敢于冒险的心理;自信、积极、乐观的内在素质;坚定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进取心;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4.
研究表明,决定大学毕业生的社会资本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以及就业结果又和社会资本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可以用来衡量社会资本,而社会资本又可以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意向的选择,可以对学生的就业行为和初次就业结果产生影响,从实际研究结果来看,社会资本水平越高,大学毕业生就越有可能延迟就业的时间,对求职充满信心也充满期待,相对的,要求也就高一些,本文就社会资本、家庭经济地位以及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求职时刻,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将加入职场的竞争.如何提升自己的就业技能,开拓自己的事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眼光瞄向了大学生实业创业方面.……  相似文献   

16.
就业是大学生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就业问题是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然而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 业压力逐步增大。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存在就业期望值偏高,“就业难”与“有业不就”现象并存;综合素质与能力偏低,择业竞争力不 强;缺乏对职业的了解,普遍存在择业困惑;就业压力过大,择业心理失衡;求职能力偏低,择业成功率不高。因此,大学毕业生应该认 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择业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就业竞争力;科学定位职业,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克服就业心态偏差,培养良 好的择业心理;增强求职能力,提高择业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的快速发展形势,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状况,阐述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闫娜 《网友世界》2014,(21):181-181
创业是就业危机背景下促进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失业与就业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指出了政府、高校、企业及学生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焦点。为了清楚了解社会、学校以及大学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时所面临专业是否对口的问题,该文以问卷形式展开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