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报警聚合和关联是入侵检测领域很重要的发展方向,报警聚合是将相同或相近特征的报警信息关联起来,报警关联是根据攻击之间的因果依赖关系关联报警。采用模糊C-均值(FCM)算法剔除误报或无关报警,然后用因果关联分析发现攻击场景,恢复攻击场景。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恢复攻击场景。  相似文献   

2.
针对报警因果关联分析方法存在无法及时处理大规模报警且攻击场景图分裂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攻击规划图(APG)的实时报警关联方法。该方法首先给出APG和攻击规划树(APT)的定义;其次,根据先验知识构建APG模型,并提出基于APG的实时报警关联方法,重建攻击场景;最后,结合报警推断完善攻击场景和预测攻击。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处理大规模报警和重建攻击场景,具有较好的实时性,可应用于分析入侵攻击意图和指导入侵响应。  相似文献   

3.
攻击场景是指入侵者为达到入侵目的所采取的一系列攻击步骤。目前的攻击场景重构方法只基于入侵检测系统的报警消息,漏报和误报严重影响了攻击场景的准确重构。提出了证据支持度的概念,将日志关联融合到攻击场景重构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攻击场景重构模型,有效地提高了攻击场景重构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4.
基于可信报警事件的在线攻击场景重构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入侵检测系统仅提供大量独立的、原始的攻击报警信息,不利于用户和入侵响应系统对攻击及时做出响应,迫切需要根据低层的报警信息,建立高层的攻击场景,提高安全管理员对当前发生的攻击的认知度。本文利用贝叶斯规则首先对多个安全设备产生的报警信息进行过滤,生成了可信的报警事件集,在此基础上完成攻击场景的重构工作,减少了安全设备产生的误报信息对关联算法的影响,提高了关联算法的健壮性和可扩展性。描述的关联方法可以使报警事件的聚合操作和攻击场景重构同时进行,实现了对报警事件的在线分析功能,弥补了现有算法的不足。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场景重构和报警事件约减两个方面都表现出了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5.
基于多层模糊综合评判的入侵检测系统报警验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层模糊综合评判的报警验证方法,此方法不但可以有效地减少误报,还可以对不同情况下的无关报警进行滤除和标记等不同的操作,很好地处理验证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所得的报警相关度参数有利于制定细致、灵活的报警处理策略,从而对报警进行更深入的自动化处理。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入侵检测系统所生成的报警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和重构入侵攻击场景,提出了一种基于攻击图与报警数据相似性分析的混合报警关联模型。该模型结合攻击图和报警数据分析的优点,首先根据入侵攻击的先验知识定义初始攻击图,描述报警数据间的因果关联关系,再利用报警数据的相似性分析修正初始攻击图的部分缺陷,进而实现报警关联。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关联模型能够较好地恢复攻击场景,并能够完全修复攻击图中单个攻击步骤的缺失。  相似文献   

7.
朱梦影  徐蕾 《计算机应用》2014,34(1):108-112
为了揭示入侵检测系统所生成的报警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和重构入侵攻击场景,提出了一种基于攻击图与报警数据相似性分析的混合报警关联模型。该模型结合攻击图和报警数据分析的优点,首先根据入侵攻击的先验知识定义初始攻击图,描述报警数据间的因果关联关系,再利用报警数据的相似性分析修正初始攻击图的部分缺陷,进而实现报警关联。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关联模型能够较好地恢复攻击场景,并能够完全修复攻击图中单个攻击步骤的缺失。  相似文献   

8.
入侵检测系统产生海量报警数据,造成报警关联时间长,关联结果结构复杂,难以理解。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因果关系的分层报警关联模型。该模型先根据攻击目标聚类报警,在因果关系的指导下以单步攻击作为节点构建主机层攻击路径,定义单步攻击相似度和攻击模式相似度,通过拓扑排序合并主机层攻击路径的相似节点得到攻击模式,计算攻击模式相似度实现预警,并以受害主机作为节点从空间上构建更高层面的网络层攻击场景。实验表明,分层关联结果结构简洁,有助于识别攻击策略、指导安全响应,而且先聚类后关联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报警关联效率。  相似文献   

9.
基于攻击意图的报警信息关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的入侵检测系统往往只提供给安全管理员大量低级的报警信息,分析这些报警信息极大地加重了安全管理员的负担,并且使得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报警信息常常被淹没在大量不重要的报警信息中,因此迫切需要对于低级的报警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关联,建立较为高层的攻击场景.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攻击意图的报警关联的模型,使用报警信息所对应的攻击行为的目的即攻击意图构建攻击场景.该模型先把入侵检测系统产生的报警信息转化为相应的攻击意图,再根据预先建立的攻击场景对这些攻击意图进行关联,从而实现了报警信息关联.  相似文献   

10.
韩景灵  孙敏 《微机发展》2007,17(6):159-162
针对目前入侵检测系统(IDS)存在的误报、漏报等问题,首先分析了存在误警的原因,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入侵检测报警信息融合系统的模型。该模型提出一种相似隶属函数对报警事件进行关联,最后对系统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有效地减少报警数量,降低误报、漏报率,从而提高了报警的有效性。同时通过事件关联完成攻击场景的重构,为加深对攻击者攻击意图的了解带来了方便,达到预警的目的,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入侵检测系统作为保护网络安全的重要工具已被广泛使用,其通常产生大量冗余度高、误报率高的告警。告警关联分析通过对底层告警进行综合分析与处理,揭示出其中包含的多步攻击行为。许多告警关联方法通过在历史告警中挖掘频繁模式来构建攻击场景,方法容易受冗余告警、误报影响,挖掘出的多步攻击链在某些情况下不能反映出真实的多步攻击行为。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多因素的多步攻击关联方法。通过聚合原始告警以得到超级告警,降低冗余告警带来的影响;将超级告警构造成超级告警时间关系图,同时结合超级告警间的多因素关联度评价函数从时间关系图中挖掘出多步攻击场景。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克服冗余告警及大部分误报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效地挖掘出多步攻击链。  相似文献   

12.
《Computer Networks》2007,51(3):632-654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 (IDS) often provide poor quality alerts, which are insufficient to support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ongoing attacks or predict an intruder’s next likely goal.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novel approach to alert postprocessing and correlation, the Hidden Colored Petri-Net (HCPN). Different from most other alert correlation methods, our approach treats the alert correlation problem as an inference problem rather than a filter problem. Our approach assumes that the intruder’s actions are unknown to the IDS and can be inferred only from the alerts generated by the IDS sensors. HCPN can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steps carried out by intruders, model observations (alerts) and transitions (actions) separately, and associate each token element (system state) with a probability (or confidence). The model is an extension to Colored Petri-Net (CPN). It is so called “hidden” because the transitions (actions) are not directly observable but can be inferred by looking through the observations (alerts). These features make HCPN especially suitable for discovering intruders’ actions from their partial observations (alerts) and predicting intruders’ next goal. Our experiments on DARPA evaluation datasets and the attack scenarios from the Grand Challenge Problem (GCP) show that HCPN has promise as a way to reducing false positives and negatives, predicting intruder’s next possible action, uncovering intruders’ intrusion strategies after the attack scenario has happened, and providing confidence scores.  相似文献   

13.
传统入侵检测系统虽然可以根据特征匹配的方法检测出攻击企图,却无法验证攻击企图是否成功,生成的报警不仅数量巨大而且误警率很高。该文提出一种结合漏洞扫描工具对入侵检测系统生成的报警进行验证的方法,根据被攻击主机是否包含能使攻击成功的漏洞来判定攻击能否成功,对攻击的目标主机不存在对应漏洞的报警降低优先级,从而提高报警质量。说明了报警验证模型各部分的设计和实现方法,系统运行结果显示该方法能有效地压缩报警量,降低误警率,帮助管理员从大量数据中找到最应该关注的真实报警。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入侵检测系统存在的海量重复告警、误报率偏高、告警质量低下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信息熵的IDS告警预处理方法,用于减少误告警,聚合相似告警,生成代表单步攻击意图的超告警。首先,对IDS告警进行特征提取,用告警密度、告警周期值、源IP对应的目的IP数与攻击源威胁度这4个特征的信息熵融合结果表示一条告警所具有的特征信息量。通过与误告警的特征向量进行互雷尼信息熵的计算,从而识别出误告,并且去除误告。然后对误告去除后的告警按照IP对应关系,划分为2类:一种源IP对应一种目的IP的告警以及一种源IP对应多种目的IP的告警。分别对2类告警进行特征统计,构造5维特征信息熵向量,采用DBSCAN算法将信息量相同或者相似的告警进行聚类。最后对各个类别的告警进行动态时间窗口划分,并构建出代表单步攻击意图的超告警。实验结果表明,基于信息熵的告警预处理方法误告去除率为87.43%,告警聚合率达到98.63%,具有较好的误告去除效果以及较高的告警聚合率。  相似文献   

15.
面对入侵检测系统(IDS)产生的海量警报,提出了一种基于协议解析和传输控制协议(TCP)有限状态机的伪警报去除方法。对于无连接的请求/应答协议,同时分析请求数据包的攻击特征和应答数据包的返回状态码来去除伪警报;对于TCP,在协议分析的基础上建立TCP数据包的有限状态机的模型,通过判断系列数据包是否为同一TCP连接、是否包含攻击序列来去除伪警报。在DARPA2000的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的误警率平均降低了59.47%,对TCP和请求/应答协议的警报的识别率达到76.67%。该方法简单又有效,依赖IDS的攻击特征库,可以插件的形式在线实现。  相似文献   

16.
现有的利用入侵检测告警来构建攻击场景、识别多步攻击意图的方法存在着需要定义复杂的关联规则、过于依赖专家知识和难以发现完整场景等不足,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攻击行为序列模式挖掘方法的攻击意图识别技术.通过分析入侵告警的攻击行为序列,挖掘出多步攻击的行为模式,再进行在线的告警模式匹配和告警关联度计算来发现攻击者的攻击意图,预测攻击者的下一步攻击行为.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的挖掘出攻击者的多步攻击行为模式,并能有效的实现在线的攻击意图识别.  相似文献   

17.
一种基于警报数据关联的入侵检测系统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入侵检测是保障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对入侵检测系统产生的警报信息进行关联分析已经成为改善入侵检测系统检测性能的一个重要的、实际可行的手段。本文提出了一种分布式入侵检测警报数据关联模型,模型通过警报数据聚类和高层事件关联消除或减少重复警报,降低误警率,发现高层攻击策略。最后给出了警报聚类关联实现算法,该算法通过警报数据相似度的计算来实现警报聚类。  相似文献   

18.
胡军  左明  杨松 《微计算机信息》2007,23(36):47-49
入侵检测系统的大部分报警事件之间都存在某种联系。通过对这些报警的聚合与关联能够消除或减少重复报警,降低误报率及发现高层多步攻击策略。论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报警聚合与关联系统,系统主要包括报警聚合、报警校验、多步攻击报警关联和报告分析与规则控制等部分。实验证明:该系统能够减少报警数量,并能识别攻击意图,达到预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入侵检测系统(IDS)存在的误报、漏报等问题,首先分析了存在误警的原因,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入侵检测报警信息融合系统的模型。该模型提出一种相似隶属函数对报警事件进行关联,最后对系统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有效地减少报警数量,降低误报、漏报率,从而提高了报警的有效性。同时通过事件关联完成攻击场景的重构,为加深对攻击者攻击意图的了解带来了方便,达到预警的目的,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