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色与亮点
  本电子书最大化地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数字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逐层降低了学习难度,最大化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书中集成了大量的视频、动画、图形,形象,直观地将平面知识以立体动画的形式呈现,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相似文献   

2.
《工矿自动化》2017,(9):46-53
综合分析了现有无线透地通信研究现状,比较了地电极、弹性波及磁感应透地通信的性能,得出磁感应透地通信性能优于其他2种透地通信方式;重点阐述了磁感应透地通信信道模型,提出了磁感应透地通信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和可行的解决方法;同时,综述了现有的磁感应透地通信发射机与接收机设计方案。结合当前研究和应用热点,提出了透地通信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磁信号本身衰落较大是制约磁感应透地通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磁感应透地通信的发射机、接收机及传输机制都需要完善;应用在矿井下的透地通信系统不仅要将发射功率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考虑通信距离与发射功率的折中关系,还要考虑如何抑制复杂的井下电磁干扰。  相似文献   

3.
地环流抑制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了地环流的形成和危害的基础上,讨论了接地、隔离、浮置等抑制地环流的措施。提出各类地线接地处理时,应遵循一点接地的原则,尽量避免形成地环流。对于不可避免多点接地的系统可采取隔离技术、浮置技术来抑制地环流。具体论述了这些措施及其适用范围、优缺点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4.
简要回顾了透地通信系统的发展历史,介绍了当前国内外透地通信系统的研究现状、使用效果,分析了当前主流的透地通信技术,展望了透地通信技术在煤矿的应用前景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扼要地介绍了房地产专家系统的总体设计,在此基础上详细地讨论了知识库、推理机制、用户接口技术。  相似文献   

6.
多媒体在教学当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听课质量,将数学知识生动、趣味、具体地呈现于学生面前,深刻地印在学生的脑海,真正地达到了教与学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基于遥感影像的居民地提取研究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遥感影像中提取居民地已有许多研究,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针对与居民地提取相关的三个关键问题(居民地影像特征的定量描述、居民地遥感提取模型和提取结果的精度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别进行了较全面地综述,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居民地提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以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第一代玉米螟为基础,通过1978~1979年的系统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了放蜂、对照、停放蜂玉米地的赤眼蜂种群动态。研究证明第一代和第二代玉米螟在放蜂、对照、停放蜂玉米地赤眼蜂种群动态存在着根本差异,第一代玉米螟放蜂地赤眼蜂优势种群为松毛虫赤眼蜂,第二代玉米螟无论是放蜂地、对照地抑或停放蜂地,赤眼蜂优势种群为玉米螟赤眼蜂,从而澄清了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第一代玉米螟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多媒体计算机作为一种新的媒体教学手段,已被广大的学生、教师所接受。充分利用多媒体功能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重点,轻松地突破难点。它大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为教学提供了逼真的表现效果,扩大了学生的感知空间,  相似文献   

10.
对地观测系统和技术实现了全球实时的观测,在获取全球表面和深部的时空信息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环境监测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条件。从对地观测卫星、传感器向高分辨率发展,对地观测卫星向网络化发展和对地观测系统向综合与协作发展3个方面论述了国内外对地观测系统未来发展的趋势,并从国家资助的角度、设备开发能力以及在其它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开发的成本、投入使用的时间需求等方面圈定了有限资助的技术范围,确定了未来对地观测在9个方面的技术需求。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主要国家对地观测技术发展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对地观测技术计划入手, 对美国、欧空局、加拿大、日本、印度以及俄罗斯的对地观测技术发展现状和策略进行了概要的介绍和分析。美国EO S 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带动了新一轮对地观测技术发展的浪潮, 而地球科学事业(ESE) 战略计划是对EO S 的提升与延续, 将地球系统科学的概念引入到计划中, 把对地观测技术与面临的科学问题紧密结合起来; 欧空局以遥感卫星1 号、2 号, 以及环境卫星而立足于世界对地观测技术前列, 法国以高分辨率SPO T 卫星系列、加拿大则以雷达卫星系列为其对地观测技术的特色发展策略。日本制定了未来对地观测基本策略, 并给出了未来卫星研制和发射计划日程; 俄罗斯作为空间大国, 在对地观测技术发展方面较为滞后, 近年来开始进行追赶; 发展中国家印度非常重视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 随着其资源卫星的发射并稳定地提供数据,其对地观测技术发展引起世界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2.
基于CDIO理念与HEM-SE模式课程体系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研究CDIO教育理念、分析详实的社会调研数据,创新性地提出了螺旋式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架构了全新的核心课程体系,建立了理论、实践、工程、素质的螺旋式培养过程。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各要素既相互影响,又不断地向工程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成长升华,螺旋式的上升状态很好地舒展和刺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更加合理地评估矿山开发对周边自然环境的影响,根据实际情况开发了本矿山环境监测系统。该系统具有环境评价与预测功能,以实时的、全局性的、高精度地感知数据为基础,科学合理地建立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相关测量数据对矿山周边的环境质量进行检测。监测系统为有效、科学地对使矿山的可持续开发和环境恢复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相似文献   

14.
国际空间和对地观测技术发展战略新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等国以及国际对地观测组织和欧空局近期的空间和对地观测发展战略和计划进行了概要介绍和分析,包括美国对地观测组织近期的对地观测活动,NASA2007~2016年科学研究战略,俄罗斯2006~2015年对地观测卫星计划,日本的《JAXA 2025》,实现加拿大健康、安全和繁荣的联邦对地观测战略,国际对地观测组织2007~2009工作计划以及欧空局的生命行星计划面临新的科学挑战。对国际空间技术的发展动向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教育Blog引领我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己的亲身感受,我对教育Blog渐渐地有了感性的认识,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它的好处。教育B|og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工具,使我在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方式和深度思考等许多方面悄然地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加速了我省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紧缺、环境破坏问题的日趋严重。正确应对,科学决策的依据是实时监测资源、环境变化的数据。现代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获取这些科学数据的高新技术手段。本文结合我国自主的遥感观测手段和国际对地观测平台的建设和发展,针对我省资源和环境变化监测的实际需要,就构建我省对地观测体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目标、实施方案以及系统的技术特征进行了阐述,对构建对地观测体系有着独到的见解,并提出了我省对地观测体系建设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7.
目前水电站地质灾害巡检排查以人工为主,存在巡检效率较低、准确率不高、危险系数大等问题,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是提升地灾巡检效率的迫切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地灾智能巡检模式,构建了地灾巡检数字孪生系统框架,采用无人机和5G技术作为巡检工具和传输渠道,借助数字孪生技术创造一个虚拟水电站环境,实时动态规划巡检路径、智能化识别潜在问题以及提取预测预警,实现了在无人机视角下的室内地灾虚拟巡检,从智能巡检规划、实时信息获取、动态变化分析、远程监控会商几个方面提出了其应用模式,有效解决真实场景远距离、可达性差的巡检弊端。最后,以双江口水电站为例建立了基于“5G+无人机的地灾巡检数字孪生系统”,有效解决了双江口水电站罕见地灾排查的难题,提升了巡检的智能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Ad Hoc网络是一种新型、多跳、自组织的无线网络,借助于多跳转发技术弥补无线设备传输距离的有限性。网络节点能够动态地、随意地、频繁地进入和离开网络,从而拓宽了网络的覆盖范围,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文中介绍了Ad Hoc网络的概念、特点、应用领域和体系结构,并指出了Ad Hoc网络需要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对冶金企业、科学准确地检测高炉、转炉壁厚是预测炉龄的长短,安全合理地组织生产,适时适当地进行检修的重要依据,本文阐述了一种安全、可靠、经济的测厚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基于MATLAB的相平面分析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采用MATLAB/SIMULINK环境直观、简单、方便快捷地实现自动精确绘制相图,从而对非线性系统进行相平面法分析的方法。该方法不但可以直观方便地建立非线性系统的仿真模型和自动精确地绘制系统的相图,而且可以十分方便快捷地分析系统参数对系统特性的影响,还可以对含有多个非线环节的复杂结构系统方便地建模(无需化简)、仿真及自动绘制相图。该方法为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提供了科学的、高效快速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