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针对变电站视频监控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基于智能分析的变电站视频分析系统,包括系统框架和功能描述,主要利用摄像机的布防、轮巡、移动侦测、图像识别等技术来实时监控变电站设备运行状态及施工人员工作规范,将工作人员从传统的监控系统中解放出来,为无人值守变电站提供了技术支持,并将视频智能分析系统与变电站日常管理结合起来,更高效地保证了变电站日常管理和施工过程中的生产规范和安全。  相似文献   

2.
35kV变电站是整个县级电网中的重要节点,它们承担着县级电网中电能输送、监测、控制等任务。但是其布局较为分散,调度管理中的实时性较差,加上管理人员不足,严重影响了智能电网的发展。基于无人值守35kV变电站,设计了县级电网变电站无人值守自动化系统,重点介绍了后台系统和遥视系统的设计。该系统的投运,较好地克服了传统”四遥”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信息与电脑》2019,(21):174-176
随着电网技术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无人值守变电站因其节约人力资源、投资少、可靠性与安全性高以及管理效率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变电站原有门岗人员的撤离会导致无人值守变电站门锁管理难度增加,一旦有检修、施工人员到子站工作的情况出现时,就需要到主站借用钥匙,或由运维人员频繁往返子站开门、关门,严重影响了生产运维的效率成本。基于此,笔者提出了一种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变电站智能门锁集中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此方案可以有效解决无人值守变电站门锁管理难度大的问题,节约运检专业的人力资源和车辆油耗,降低无人值守变电站运维的效率成本。  相似文献   

4.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变电站正在向无人值守方向快速迈进。无人值守变电站能够极大的节约人力成本,提高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本文就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基本要求、主设备的技术要求和自动化系统的技术要求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A&S》2008,(3):108-111
无人值守变电站对安全监控、实时性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本文将介绍通过技术手段实施网络门禁解决安全监控的问题,保障无人值守变电站安全,能够实时的了解变电站内各种情况,对每个无人值守变电站实现门禁,报警监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6.
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已成为未来电网的发展方向和既定目标,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和支撑,通过对变电站的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变电站的自动化、信息化和互动化,以满足智能电网可靠、灵活、经济的电能流和信息流传送,全面提升变电站信息集成和数字化监控、自愈和快速响应能力。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无人物流车辆智能监控系统监控图像清晰度差,监控速率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基于智能定位技术设计了一种新的无人物流车辆智能监控系统,系统硬件传感器模块选用选用MCJS系列角度传感器,无人物流车辆定位模块选用ZM516X定位模块,支持Mesh网络,监控平台为LAND-LDRTU款无线远程监测终端RTU,内部配置实时监控系统,在C/S模式下设计应用系统程序。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智能定位技术的无人物流车辆智能监控系统监控图像清晰度高于传统监控系统42.58%,监控速率高于传统监控系统17.22%。  相似文献   

8.
《软件》2017,(10):182-184
为减少变电站管理中的人为操作事故,消除安全隐患,智能电网要求对设备实际运行工况进行远程监控、测量。系统基于PLC技术、网络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开发设计,软件基于组态王工控软件和梯形语言编写,电网前端各种电力监控参数由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基于总线通道上传至调度中心,进行数据显示、处理及存储。调度中心通过网络对辖区各变电站进行统一调度和数据分析。系统设计软硬件技术成熟、可靠、抗干扰性强。  相似文献   

9.
总体需求 变电站智能图像监控系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图像监控、安防(防盗)系统、消防系统、保护无人值守或少人值守变电站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人工抄写变电站巡检信息效率低下、可靠性不高和采集到的数据不易于统计和分析的问题,依据国家电网公司的相关标准及规范,以广泛使用的Android平板电脑为载体,利用无线通讯技术、XML解析技术和二维码扫描技术等先进技术开发了基于Android 平台的变电站智能巡检系统;论述了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和功能设计,详细阐述了各模块的功能,给出了实现各模块的功能使用到的关键技术;据此完成了变电站智能巡检系统的编码,变电站智能巡检系统具有完整的巡检功能,运行稳定可靠,实现了智能移动巡检,对提高变电站巡检质量,保障电力设施的安全性和供电可靠性有促进作用;该系统已在四川省绵阳市电网试点应用,验证了系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