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平行双回输电线的构成特点,提出了利用平行双回线单端实时数据进行准确故障测距的新算法。算法从原理上可完全消除过渡电阻、负荷电流及系统阻抗参数变化等因素对测距精度的影响,解决了平行双回线单线故障的准确测距问题。算法只需求解一元一次方程,运算量比已有同类测距算法小得多。  相似文献   

2.
输电线路发生故障时,快速准确地确定故障地点并排除故障,对及时恢复供电,提高供电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总结了平行双回线故障测距算法的研究状况,根据测距所需信息来源、测距原理及采用线路模型的不同对平行双回线的测距算法进行了分类,并详细介绍了六序故障分量法的基本原理,最后结合近几年的研究现状对双回线故障测距算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实时对称分量方法探测平行双回输电线路故障距离,并针对平行双回线的构成特点,利用平行双回线之一故障时能够准确计算对端系统阻抗的原理,提出了一种新的准确测距算法。该方法只需线路一端的信息,不仅排除了故障电阻及负荷电流对测距精度的影响,而且完全消除了对端系统参数变化对测距精度的影响,计算速度快,不需迭代。模拟计算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双端电气量的同杆平行双回线单线故障测距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考虑同杆平行双回线零序互感的影响,针对同杆双回线单回线故障,提出了一种基于故障线双端电气量的故障测距算法。该算法根据同杆平行双回线单回线内部故障的等效序网图,利用相应故障类型在故障支路的电压边界条件导出其测距方程。算法利用了现有分相电流差动保护提供的单回线本端电压和两端电流工频量,原理上与过渡电阻和系统阻抗无关。通过PSCAD/EMTDC软件,仿真计算了不同过渡电阻、系统阻抗和负荷情况下不同故障点发生各种类型故障的测距情况。仿真测距结果表明,该算法应用于同杆平行双回线单回线故障测距时具有很高的精度,并与过渡电阻、系统阻抗和负荷工况无关。  相似文献   

5.
同杆架设双回线自适应故障测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线路故障的快速、准确定位与诊断,是目前对同杆架设双回线在运行情况下进行故障定位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故障分析法为基础对用集中参数表示的同杆架设双回线的单线故障测距算法以及测距系统进行了研究。故障测距算法在参考双回线运行相关算法的基础上,推广到一回线停电检修和一回线单端三相跳闸运行方式。针对不同运行方式下不同故障类型分别推算了测距算法,并通过具体实例和设计的MATLAB程序验证了所推算法的正确性。同时,实例结果证明了所推算法简单易解,具有不受系统阻抗类型、过渡电阻、负荷电流等因素影响的特点。平行双回线运行方式和故障类型的判别结合相应的测距算法构成了完整的故障测距系统,从而使得测距系统具有自适应能力。该方法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平行/同杆双回线的一条线路发生故障时,由于非故障线路包含了对侧系统的信息,可以实现利用单端故障信息实现故障测距。介绍平行/同杆双回线的单线故障的一种故障测距算法,算法采用正、负、零序分量的分布参数模型和传输线方程,利用线路早端的故障信息,根据实际故障点的纯电阻特征,得到平行/同杆双回线单线故障时距离测量点的距离。  相似文献   

7.
基于传输线方程的高压输电线故障测距仪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军  林家锋 《电网技术》1999,23(9):63-65
介绍了基于传输线方程的单回线和平行双回线两种故障测距算法,该算法可以精确测量故障电阻。中还介绍了基于这两种算法研制的故障测距仪的软件和硬件,达到了采用单端信息进行高压输电线故障测距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平行/同杆双回线的单线故障精确测距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平行/同杆双回线的一条线路发生故障时,由于非故障线路包含了对侧系统的信息,可以实现利用单端故障信息实现故障测距.介绍平行/同杆双回线的单线故障的一种故障测距算法,算法采用正、负、零序分量的分布参数模型和传输线方程,利用线路单端的故障信息,根据实际故障点的纯电阻特征,得到平行/同杆双回线单线故障时距离测量点的距离.用特征模量分解方法解决同杆双回线的零序分量网络中存在互阻抗和互电纳的难题.算法的精度不受分布电容影响和对端系统阻抗变化的影响.精确计算表明,线路换位(相序排列)对测距精度的影响可以用误差校正曲线或表格的方法校正.  相似文献   

9.
同塔架设平行双回线的跨线故障精确测距算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次提出了用单端检测参数进行同塔架设平行双回线跨线故障测距计算的一整套算法。尤其是当发生不含同名相跨线接地故障和各种非对称型跨线不接地故障时的测距算法,其测距精度可以不受对端系统阻抗变化、过渡电阻和负荷电流的影响。所有测距算法均经过计算机的数字仿真试验,其结果令人十分满意。  相似文献   

10.
平行双回线故障测距算法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0,他引:4  
以分布参数作为高压输电线路的模型,对双端及三分支平行双回输电线提出了一种 新的测距算法。该方法仅利用线路每一端两回线电流序分量差的有效值,可对单回线及不对 称跨线故障进行准确测距。其测距精度不受系统阻抗变化、过渡电阻及不同步采样数据的影 响。仿真计算表明该方法有效。  相似文献   

11.
耦合双回输电线故障测距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基于分布参数线路模型, 根据耦合双回输电线路故障特点, 提出了利用两侧工频量定位双回线短路点的新方法, 具有两侧数据不必采样同步或采样同步化处理的特点。大量数字仿真实验表明, 新方法测距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定位新算法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双端行波故障定位原理简单,但受行波波速的不确定、输电线路长度差异以及行波波头到达时间记录不准确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较大的定位误差.在常规双端行波故障定位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定位算法,通过记录故障初始行波到达线路两端的时刻、参考端记录的故障点反射行波和对端母线反射行波到达时刻,解方程组得到不受波速和线路弧垂影响的故障定位结果.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3.
基于分布参数模型的高压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算法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输电线路故障定位一直是电力系统亟待解决的难题,快速准确的故障定位对电力系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由于传统的单端法故障测距易受过渡电阻和对端肋增电流的影响,基于集中参数电路模型的故障测距算法又不适用于长线路测距,中提出一种只使用输电线路参数和2端电气量的基于分布参数电路模型的输电线路故障这位方法。并利用相模变化来减少实际线路的不换位和线路参数不平衡的影响,最后在模域求解故障距离。EMTP仿真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4.
基于单端电气量的故障测距算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提出了一种单端故障测距算法。根据零序电网不含负荷的特点,利用故障相电路和零序等值电路,推导出了一个精确的接地故障测距模型,消除了接地过渡电阻和对端运行状况的影响。本算法不同于以往的基于频域的正弦稳态算法.利用拉氏变换与Z-变换的关系,由频域变换到Z域,再进行Z反变换转换到时域,是一种基于时问域的测距算法。文章先对该方法进行了理论推导,然后利用EMTP对其进行数字仿真,结果证明了该算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故障后及单相跳闸后2个时间断面的信息构建方程描述输电线路两侧断路器之间的网络拓扑,能够实现输电线路故障单端精确测距。但该方法假设2个时间断面下量测点对端系统阻抗保持不变且故障支路恒定,使得现有立足风电场并网输电线路系统侧开展测距的常规做法失效。针对该问题,提出了立足风电场侧面向于系统侧开展测距研究的思路,克服了量测点对端系统阻抗在2个时间断面下变化的问题;针对测距算法中使用迭代搜索解法带来的风电场侧电流量测值偏小导致的高阻故障测距精度显著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不受故障类型影响的直接求解方程测距新算法,能够直接计算得到故障距离和过渡电阻值,不仅实现了精确测距且对于后续的自适应重合闸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对同杆双回线的反序电流特性进行了研究,推导出双回线中存在其他支路时反序电流的计算公式及特点。该计算公式可以应用到带有同杆双回线的T形线路的故障支路判断和故障测距,利用反序正序电流计算反序正序电压,并且利用反序正序电压在故障点相等的等量关系进行故障测距。大量的EMTP仿真结果表明,所给出的支路电流与同杆双回线反序正序电流之间的关系是正确的,并且在带有同杆双回线的T形线路故障测距中显示出较大的优势。该测距方法的精度不受故障支路、故障类型、系统运行方式、故障点过渡电阻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适用于单/双回线的双端非同步故障测距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双回线之间存在线间互感、跨线故障等特征差异,严重限制了单回线测距原理在双回线路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单/双回线的双端非同步故障测距方法。首先基于单回线网络结构,利用双端电压幅值比推导出双端非同步的故障测距方程。然后从双回线的网络结构和非对称参数着手,基于星角变换和六序变换原理分别建立单/双回线之间的联系桥梁,使基于单回线所提测距原理在双回线测距中能得以应用。仿真验证表明所提方法继承了双端工频测距法的优点,且无需双端数据同步,在单/双回线全线环境下均具有较高的测距精度,适用范围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