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文章对安徽电力调度交换网异机同组方案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异机同组扩展方案,将IP技术用于电力调度交换网中,提高了调度交换网的可靠性,为异机同组技术在电力调度通信系统中的实际应用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
现有电力行政交换网提供的业务主要以语音交换为主,不能适应电力系统业务IP化发展趋势,加上设备面临大面积老化且厂家逐步停止对固网交换机设备的生产,引起网络及设备维护困难等诸多问题。文章通过对电力系统行政交换网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对软交换、IMS技术分别从体系架构、技术特点、商用情况、组网方案、对电力系统的适应性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提出2种演进路线。旨在为今后电力系统行政交换网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未来NGN技术将替代传统电路交换技术实现调度交换网组网,如何结合NGN技术,实现全网调度交换组网技术的演进是文章研究的重点.文章以NGN调度交换组网个性化设计为基础,结合IP承载网的组网技术、路由技术、网络双归属等技术手段,完成调度交换网组网的安全性设计,对未来调度交换组网设计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针对调度交换网组网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指出调度交换网应组成叠加网络,即调度交换AB网:考虑到调度台既要满足调度的常规需求,又要保证一定的灵活性和兼顾运行维护方便的要求,提出可选择CTI调度台模式;阐述了调度交换AB网组网方案,描述了基于CTI技术的调度台系统,说明了基于API虚拟坐席技术解决调度台异网同屏同响铃问题以及调度系统反事故预案.实践证明,AB网组网模式安全可靠,CTI和API技术灵活,可行且可扩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力系统通信传输网的迅速发展,电力调度交换网的组网工作已在各网、省公司开展。组网过程中,合理的网络结构和路由迂回方案直接影响着调度交换网的优劣。文章以华中电力调度交换网组网方案为实例,提出了解决调度交换网路由迂回问题的有效方案,为电网调度交换网组网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刘晴 《电力信息化》2011,9(1):33-36
为更好地服务于电力调度,调度交换网需要不断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可靠性。分析了贵州电力调度交换网络存在的问题,讨论在已建成调度数据网络和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的前提下,利用软交换技术组建冗余调度交换网络的可行性,给出了软交换系统组网方案,指出主站端和用户端的接入方式,以及IP地址和带宽的规划要求。方案的成功实施,证明了通过调度数据网络和二次安全防护系统能够承载软交换调度语音系统,且调度交换网的发展方向是全软交换。  相似文献   

7.
针对电力系统行政交换网电路交换技术已不能满足通信技术发展要求的情况,结合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及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行政交换网现状,提出了网间协议(IP)多媒体子系统(IMS)技术体制,分析了电力系统行政交换网现有技术体制向IMS技术体制演进的主要原则(网络简化、业务连续、灵活接入、资产保护)及业务承载、用户号码迁移和网络互通迁移演进关键策略,实现电路交换和软交换向IMS网络迁移演进方案。  相似文献   

8.
在软交换网络体系中,IP中继媒体网关完成电路交换网侧与IP分组网侧媒体流的转换,同信令网关一起完成电路交换网与IP网的互通。文章简要介绍了中继媒体网关,并结合实际开发,提出了一个中继媒体网关的模型,重点对这个模型的工作流程和功能进行了说明。经过测试与实践,该系统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9.
电力调度通信网是电力调度指挥专用网,要求必须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接续速度。沈阳地区电力调度交换系统在改造过程中,采用较先进的IXP2000/C型交换机及Q信令路由预测技术、防止路由震荡技术,实现了沈阳地调交换系统异机同组的组网方式,大大提高了调度交换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对沈阳地调交换系统异机同组方式的实现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李峻 《电力系统通信》2007,28(Z1):20-23
根据南京供电公司调度交换网的现状,结合调度交换网组网技术规范,组建了南京电力调度全透明星形数字化交换网.文章详细介绍了南京供电公司调度交换网的组网方案,并重点阐述了调度台异地延伸和调度台异机同组技术方案的实现.该方案可以提高了调度交换网的通道可靠性和利用率,同时满足了电网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针对调度机构与调度对象间开展实时调度业务联系时信息量巨大、单一调度电话已难以满足调度员实时运行指挥的问题,研究开发了调度运行指挥信息化平台,将网络实时消息与传统调度运行业务流程相结合,在电网各级运行部门之间建立业务消息流,弥补了传统调度电话无法同时与多个调度对象并行开展实时运行指挥的不足,加强了调度机构与调度对象之间的沟通协作,优化了调度运行业务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该平台在云南电网得到了广泛应用,效果良好,具有在全国各级调度机构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建设经验谈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机型继电保护、故障录波器的广泛应用以及电力通信、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为继电保护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处理提供了前提条件,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便应运而生,从国内相关单位的建设运行经验来看,在不同设备或者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通信规约的一致性和兼容性。南方电网电力调度通信中心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论证,制定了详尽的通信与接口规范,组织了较大规模的一致性测试及互操作试验,在系统建设和通信规约质量保证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电力调度专用数据网络技术体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为国  杜江  徐杰 《湖北电力》2004,28(2):40-42
根据调度专网承栽信息的特点及网络安全的需要,提出了电力调度数据网络的技术体制和网络结构。湖北省调主站与厂站监控系统和装置之间的通信可采用基于64kb/s数字通道的点对点通信方式,与地调之间的通信可采用IP体制,与电厂之间的通信也可采用IP体制。  相似文献   

14.
电力调度数据网络是为电力调度生产服务的重要通信网络之一。文章分析了电力调度业务可靠性要求高、信息流向基本恒定、信息流量较小的特点,提出了采用IPoverSDH的技术体制,对IP地址规划、网络管理和网络互联提出了具体的方案,并对MPLSVPN设置及应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5.
配电网中存在各种管理系统,其软件通常来自不同的制造商,应用系统缺乏统一的信息模型和接口标准,导致"信息孤岛"林立。为此,在IEC 61968和IEC 61970现有标准的基础上,对配电网三相模型、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设备等模型进行了较完整的扩展,提出了公共信息模型(common information model,CIM)扩展方法,以满足潮流计算、机组组合、经济调度、时域仿真等应用的需要。同时,设计了有源配电网的标准算例系统,以为其他研究做参考,并针对此系统进行了CIM/XML的导出和导入的验证。  相似文献   

16.
随着调度自动化系统、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变电站远程监控系统、各种办公系统软件的广泛应用,对于电力光传输骨干网的可靠性、配置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光传送网(OTN)技术由于具备大容量交叉、灵活业务调度和完善的管理维护等特点,成为电力光传送网发展的主要方向。文章介绍了OTN技术涉及的技术特点、网层结构、交叉功能、网络保护方式以及OTN技术在福建电力通信网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7.
根据调度专网承载信息的特点及网络安全的需要,提出了电力调度数据网络的技术体制和网络结构。省调主站与厂、站监控系统和装置之间的通信可以采用基于64kbit/s数字通道的点对点通信方式.与地调之间的通信可采用IP体制,由于电力市场等应用的需要,与电厂之间的通信可同时采用IP体制。  相似文献   

18.
为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适应智能电网发展,提高电力调度交换系统的安全性。文章提出一种电力调度软交换容灾系统设计方案。采用电路交换与IP混合方式组网的方式,将现有的2B+D调度台扩展为支持2B+D接口和IP接口的双模调度台组,实现软交换与现有的电力调度交换系统的融合。并通过异地城市容灾提高调度交换网络的整体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江苏调度数据网络的业务特点,提出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调度数据网络进行业务流分析的重要意义,并讨论了在网络业务流分析中,采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在网络业务流分析中进行数据挖掘的具体实现。且指出,在网络业务流分析中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是一种业务级的分析方法,不同于以数据包为单位的方法.运用该方法可从业务角度对网络状况和网络行为进行分析,从而达到网络业务流设计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由于虚拟电厂(Virtual Power Plant,VPP)中存在波动电源,使得火电机组更加频繁地调节,甚至启停,需要系统具有更强的备用来匹配,为电力系统调度灵活性带来了极大挑战。为了研究VPP接入配电网的调度灵活性问题,分别建立火电、储能系统(Energy Storage System,ESS)的灵活性数学模型,针对VPP的弃风和甩负荷风险,建立VPP接入配电网的经济调度模型,提出了系统综合调度灵活性指标,用以反应系统中灵活性资源间的互补性。基于6节点系统研究加入ESS和不同置信区间下的风力发电对系统灵活性的影响,探讨系统调度过程中经济性和灵活性的平衡关系,对所提指标进行量化分析,验证所提指标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