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介绍用单片微计算机构成转桨式水轮机最优控制装置的工作原理和试验。装置由简单数字协联和最优调节两部分组成。简单数字协联按水轮机制造厂家提供的协联关系曲线进行粗调;最优调节按现场实时采集的运行参数自动寻优。本装置设有串联I/O接口,全厂有多台装置运行时,可通过I/O接口和上位计算机通信,构成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用单片微计算机构成转桨式水轮机最优控制装置的工作原理和试验.装置由简单数字协联和最优调节两部分组成。简单数字协联按水轮机制造厂家提供的协联关系曲线进行粗调;最优调节按现场实时采集的运行参数自动寻优。本装置设有串联T/O接口,全厂有多台装置运行时,可通过I/O接口和上位计算机通信,构成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转桨式水轮机电液调节装置的发展趋势——微机调速、数字协联,建立了两种不同协联结构组成的水轮机数字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并通过计算机仿真给出了系统的稳定域。结果表明:在对象参数相同的条件下,轮叶、导叶并列结构所构成的调节系统较之轮叶、导叶串联结构所构成的调节系统具有更好的动态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介绍了转桨式水轮机协联装置的发展状况,并将数字协联装置与其他几种协联装置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同时探讨了具有数字协联装置的转桨式水轮机调速器的原理及数学模型,以此作为改善运行中的水轮机的协联关系,最后论证了此协联关系是提高水轮机运行经济性与可靠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王德意  陈嘉谋 《大电机技术》1991,(2):58-62,F003
本文针对转桨式水轮机协联装置发展的趋势—微机数字协联,在建立连续系统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数字控制系统的Z变换法得到了转轮叶片离散调节系统的特征方程式。通过对特征方程做双线性变换,以协联关系放大系数K_(?)为变量,按劳斯稳定判据分析了系统的稳定性,给出了使调节系统稳定的K_φ值变化范围。  相似文献   

6.
王德意  孙超图 《大电机技术》1993,(1):59-63,F004
本文针对转桨式水轮机电液调节装置的发展趋势——微机调速、数字协联建立了轮叶随动于导叶动作时水轮机数字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并通过计算机仿真计算给出了系统的稳定域。文中还与连续系统的稳定域进行了对比,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孙江  韩泓 《电工技术》2024,(6):23-25
轴流转桨式水轮机组效率与水轮机的导叶 桨叶协联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水轮机的协联关系是通过线性插值法取得的,其值与水轮机最优运行工况的协联关系有较大差异。针对插值法结果不能正确体现最优协联关系的缺点,利用粒子群神经网络(PSO-BP)对导叶 桨叶关系进行训练测试,获得导叶、桨叶之间的协联关系。通过水轮机组试验,PSO-BP算法的桨叶开度值比线性插值法的桨叶开度值平均减少3.61%,效率提高了3.09%。实验结果表明PSO-BP优化后导叶-桨叶协联关系可使水轮机的过水流量减少,节约了水力资源,提高了水轮机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8.
天桥水电厂水轮机水头协联自动跟踪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早期生产的轴流转浆式水轮机存在的导叶与浆叶的单一协联,而水头与浆叶的协联由人工操作调节的问题,通过引入水头参数,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实现了水头与浆叶的协联调节,使水轮机机械式调速器具有微机调速器的性能,真正成为双重协联调节。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转桨式水轮机电液调节装置的发展趋势——微机调整、数字协联,建立了轮叶导叶随动系统并列动作时水轮机离散调节系统的数学模型,并通过稳定分析给出了系统的稳定域。文中还与连续系统的稳定域进行了对比,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基于PCC数字协联的水轮机步进式双调整调速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数字协联的水轮机PCC步进式双调整调速器采用贝加莱PCC2003系列中性能最好的处理器CP476,双线性插值完成系统的数字协联,人机接口采用工业级触摸屏,在调速器内部,集成了常规的实验系统,支持各种现场总线.在青铜峡水电厂现场运行表明所设计的调速器具有测频精度高、调节速度快、集程度与可靠性高,完全满足电厂的运行要求.  相似文献   

11.
半导体材料的组分不同,决定了其特性的显著差异。为了精确地控制半导材料在生长过程中的气体组分,设计了一种多通道电磁阀控制器。该控制器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具有32个带功率放大的直接数字量输出(DO),可以直接驱动电磁阀从而控制材料生长气路的通断。该控制器可以独立工作,也可以通过RS485接口与上位计算机连接。多个这样的控制器可以进行组合,从而扩展控制规模。与一般的电磁阀控制器相比,抗干扰能力强,设置相对方便。  相似文献   

12.
本文指出了我国现有某些转桨式水轮机机械凸轮设计中的一些问题,计算了凸轮轮廓设计误差引起的水轮机效率损失。与此同时,作者提出了凸轮设计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串联混合动力城市客车的整车协调控制问题,设计了整车控制器(electronic vehicle controller unit,EVCU)与能量优化管理策略。整车控制器以Freescale公司32位微控制器MPC5534为核心,实现了数字I/O、模拟量采集、以及CAN总线通信。能量优化管理策略以整车油耗优化为核心目标,根据驾驶员操作意图和动力电池荷电状态,实时优化动力蓄电池充放功率,提高能量利用率,实现整车典型城市工况下节油率达到30%。试验测试和实车路试表明,该控制器运行稳定、可靠,达到了预设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4.
感应电动机变频调速矢量控制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双80c196KC单片机作为控制单元,构成全数字化变频调速矢量控制系统。双单片机之间数据的快速并行通讯由双口RAM IDT7130来完成。系统的电流调节器采用两个电流滞环调节器,而转速调节器采用bang-bang控制与PI控制相结合的双横控制方式。实验结果表明,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合理,调速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15.
针对数字伺服控制算法及片上系统集成技术的问题,依据矢量控制和伺服系统设计理论,建立了磁场定向矢量控制器、速度控制器和位置控制器等高性能IP核模型,开发了坐标变换、速度测量、SVPWM、反时限保护、PID调节器、电子齿轮、前馈控制及滤波器等关键算法模块,详细规划了各模块的调度时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集成了RISC微处理器模块,并采用时分复用设计方法,在FPGA工艺平台中最终实现了多轴伺服控制器片上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芯片能够接收脉冲命令、模拟命令或数字命令,既可以工作在位置控制模式,也可以配置为速度伺服或力矩驱动模式,每个轴的运行是相对独立的,并且控制参数在线可编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设计的数字化直流调速系统是用直流电动机作为被控对象,由8031单片机作控制器来实现的。特点是用单片机取代模拟触发器、电流调节器、速度调节器及逻辑切换等硬件设备。本设计进行了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以及计算机仿真。  相似文献   

17.
可控串联补偿装置器件级数字仿真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在可控串联电容补偿装置(TCSC)的研究中,用电容、电感、晶闸管、MOV等元件构造TCSC器件模型。选择合适的步长、触发才暂态稳定控制器,在实际多机系统中进行TCSC数字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所采用的TCSC器件模型和控制方法可在仿真中正确实现了TCSC的触发功能和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18.
提出一种采用MAX3110E芯片扩展单片机串行通信接口的方法。介绍了MAX3110E单片机扩展串行通信接口的方法、特点及与GM950I数传电台之间无线通信的实现。最后,给出了通信软件设计流程图、协议的制定及其通信程序。实践证明,所提出的串行通信接口扩展方法具有硬件电路简单、软/硬件占用资源少、运行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根据珩磨车床加工工艺原理和控制要求,利用可编程控制PIC技术,设计了珩磨车床控制系统.阐述了系统PLC主控制器系统硬件组成和I/O端口设计、控制参数设置及运行控制方式.  相似文献   

20.
Nonlinear controllers such as fuzzy controllers and sliding mode controllers have been applied to boost converters because of their nonlinear properties. Although both fuzzy and sliding mode controllers have desirable characteristics, they have disadvantages in practice when applied individually. A sliding mode fuzzy controller is proposed to control boost converters. The sliding mode fuzzy controller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both fuzzy controllers and sliding mode controllers. It also has advantages of its own that are well suited for digital contro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 sliding mode fuzzy controller is designed and verified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using a prototype boost converter with a DSP-based digital controller.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e boost converter using sliding mode fuzzy control are evaluated in comparison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using a linear PID and PI controller. The comparison indicates that the sliding mode fuzzy controller is able to obtain the desired transient response under varying operating points without chattering. The startup response using sliding mode fuzzy control is superior to the response using PID and PI control, while the load transient response shows no obvious advant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