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机逆变器是风力发电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参数和工作状态直接关系到最后发电的质量.本文采用现场总线Modbus协议,设计了逆变器与PC机通信的软硬件系统及上位机界面,测试表明,该系统能够实现风机逆变器与PC机快速,可靠的远程数据传输.  相似文献   

2.
为了通过PC机和网络有效监管小型逆变器,以小功率户用小型光伏逆变器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上位机通讯监测系统。该系统以STM32F103ZET6作为逆变器的监测通讯主控,基于Blue Tooth V2.1协议,在集成于Microsoft Visual Studio中的WPF开发环境中完成了具有良好实时响应特性的Internet监测平台。该系统可实时监测逆变器的当前状态,建立被控对象的历史信息数据库,并以图表形式供用户查询,使用户能够通过网络远程监测逆变器并及时了解设备的运行状态。工业应用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便于户用小型逆变器的远端在线管理。  相似文献   

3.
在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原理分析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直接转矩控制在计算简化性上的优势.同时,结合矢量控制单逆变器多机驱动系统中的平均理论,提出了一种就直接转矩控制的单逆变器多机驱动系统.最终通过仿真证明了在单逆变器多机驱动系统下,直接转矩控制不仅算法简单,而且可实现与矢量控制相媲美的调速性能.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多机并网逆变器系统,得出其等效电路,推导出调节逆变器输出电压的相位可以调节逆变器输出有功功率,调节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幅值可以调节逆变器输出的无功功率.根据该理论,提出了一种多机并网逆变器的并网/并联统一控制策略,通过有功功率闭环调节逆变器输出电压的频率,通过无功功率闭环调节逆变器的幅值,给出了系统的运行流程,并分析了该方法内在的反孤岛能力.仿真和实验证明,所提控制策略在逆变器并网与并联时控制效果优良,并能实现平稳转换.  相似文献   

5.
为了获得双馈风机谐波更少的转子电流,基于PWM双馈风机机侧逆变器引入随机因子.该方法是在保证IGBT足够死区时间的前提下加上随机值、固定死区时在PWM生成的占空比加上随机值.仿真结果显示,加入随机因子的电流T HD都比基本PWM控制的要小,表明该方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且适用于工程.  相似文献   

6.
嵌入式工控模块PC104广泛应用于电子仪表、测控系统中.文中论述基于中断方式的PC104串行通信的实现原理和程序设计方法.并介绍测控系统中作为上位机的PC机与PC104模块通信程序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汽车空调蒸发风机与专用逆变器系统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其逆变器依据正弦波脉宽调制(SPWM)技术,主电路采用三相双极性逆变桥式电路,逆变管采用电力场效应晶体管.控制电路采用了数字集成电路.实现将汽车内的直流电压变换为电压、频率可调的三相正弦交流电压,带动三相异步电动机.  相似文献   

8.
考虑并网逆变器PWM调制的谐波源特性,针对多机并网逆变系统中LCL滤波器与电网阻抗耦合所引起的谐波增大甚至谐振的问题进行建模,分析其谐振机理.在逆变器电流环控制中引入电容电压反馈作为有源阻尼,使多机并网时逆变器输出电流满足并网条件.仿真对比加入有源阻尼前后多机并网的效果,证明所用的控制策略能削弱并网点电压和电流的谐振,改善并网环境.  相似文献   

9.
风机并网逆变器及送电系统的稳定性是大规模海上风力发电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提出一种考虑小干扰稳定的海上风电系统控制器参数优化设计方法。首先,利用谐波线性化原理推导了直驱风机并网逆变器、送端采用不控整流器的高压直流(diode-rectifier based HVDC, DR-HVDC)输电系统的序阻抗模型。然后,分析了风场经DR-HVDC并网互联系统的特点,讨论了稳定判据的适用性。进而,从控制器的角度,确定直驱风机并网逆变器控制系统的控制带宽和阻尼比的取值范围。并在此基础上,从系统的角度,综合考虑互联系统的右半平面零极点和控制参数等对阻抗比值的作用。最后,给出直驱风机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系统参数优化设计流程。基于Matlab/Simulink 建立海上风电经DR-HVDC直流送出系统的时域仿真模型。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UPS网络化功能的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现场总线Modbus协议的UPS与PC机通信的软硬件系统.测试表明,该设计能够实现UPS与PC机之间快速、可靠的远程数据传输.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矿井风机专用应急供电电源系统的逆变控制技术.专用应急供电电源系统的逆变电路采用全控型器件IGBT组成的三相桥式电压型逆变电路,控制电路采用TMS320F2812 DSP处理器,将SPWM调制技术与数字信号处理器技术相结合,控制IGBT的导通与断开.通过试验验证,输出交流性能大幅度提高,能够达到我国矿用电机所需的电源质量标准,且逆变器效率较高,满足矿井应急供电电源系统的需求,能在井下常规供电故障时对风机持续供电.  相似文献   

12.
目前直流变压器(DCT)向高电压、大容量、小型化方向发展,体积功率密度逐渐增大,给系统散热带来挑战.主要介绍了某型强制风冷DCT机柜热设计及风机选型方法,通过以系统散热所需风量值作为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边界条件,计算并优化系统流阻以确定风机型号,进一步试验测试了DCT机柜温升及风机工作点风量,验证了计算与仿真的准确性,该方法可为电力设备散热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郭威  赵冬梅  吕志鹏 《华东电力》2014,42(2):336-340
将风机网侧的逆变器等效输出阻抗设计成容性可使其体现对系统无功电压调整过程相逆的电源特性,这种特性使得风机可以参与公共连接点处的电压调整。通过了解对等效输出电抗为容性的逆变器的下垂控制特性,对其电压电流控制环进行数学建模;通过在网侧逆变器控制中引入"虚拟电抗"来模拟其输出的阻抗为容性,使逆变器具有无功补偿的能力。对比仿真可得,容性输出阻抗逆变器能够发出无功,对由于系统故障引起的电压跌落快速响应并有效地参与系统电压调整。  相似文献   

14.
可实现运行模式灵活切换的小型微网实验系统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为了能够对微网的运行特性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建立了一个小型实验室微网系统。该系统中的分布式电源采用光伏模拟单元和风机模拟单元,通过电力电子变换装置并入微网;系统以蓄电池为储能装置,并通过双向逆变器并入微网,用以维持微网的暂态功率平衡。当微网联网运行时,以外电网电压和频率为参考,蓄电池双向逆变器、光伏并网逆变器和风机并网逆变器采用恒功率控制;孤岛运行时,双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切换为恒电压、恒频率控制,用以提供微网电压和频率参考。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稳定地工作在联网模式和孤岛模式,并可实现二者之间的平滑切换,提高了能量供给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一种多台单片机与PC机通讯的方法,通过一块通讯控制卡的设计来实现与多台单片机的实时通讯,将数据上传给上位机,通讯的可靠性和效率都得到了提高,本文最后给出了完整的硬件电路图和软件设计框图。 1.引言 PC机与多台单片机构成的小型的分布式测控系统,在工业控制、生产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这类应用系统中PC机多作为上位机直接查询、控制各从机。因为PC机本身还要执行动态数据显示、实时录入数据库、越限报警和报表打印等任务。当从机数目过多时,上  相似文献   

16.
随着风力发电系统的快速发展,风电并网控制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建立了风力发电机的并网仿真模型,对其动态运行特性进行仿真。同时,分析了风机并网接口逆变器的PQ控制原理,建立了带PQ控制器的风机接口逆变器仿真模型,考察了该控制器的并网运行特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能流循环的电力机车辅助逆变器试验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电力机车辅助逆变器试验系统,采用PWM整流器代替原有的风机负载,调节其交流侧电流来完成各种工况下的试验任务,并实现能量循环流动.系统采用预测电流控制算法,使电感电流跟踪指令电流.该方法响应速度快,并可分别调节各相电流,以模拟辅助逆变器的缺相、不平衡、过载等故障工况.实验表明,试验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具有节能降噪的优越性能.  相似文献   

18.
1.引言 应用IBM-PC系列微机与多台单片机构成的小型分布式系统在工业控制中是一种比较经济可行的方案。这种系统采用单片机作为下位机,充分发挥其价格低廉、功能强、应用配制灵活的优点。同时采用IBM-PC系列微机作为系统上位机,弥补单片机数据处理及交互性操作能力差的不足。简言之,单片机独立地完成数据的采集,并把数据送给PC机,PC机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存储管理并回发命令,实现集中控制。由于单片机通讯抗干扰能力差,系统的实现须解决PC机与多台单片机的通讯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容错能力,针对多重电枢混合励磁发电机,提出了一种多重电枢直流侧电压关联运行的控制方案.详细分析了单套逆变器数学模型和控制策略,运用CAN通信和上位机控制,实现多重逆变器并联运行并网,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铁道空调客车逆变器故障诊断系统,下位机以高性价比的DSPTMS320C32为核心构造,对逆变器的数据进行高速采集;同时采用加窗FFT变换,以进行逆变器输出频谱分析;上位机检测并显示逆变器运行数据和状态;应用专家系统,对逆变器的运行状态进行在线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